APP下载

“燃烧条件”探究实验的创新设计

2017-01-05张仪轩

化学教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探究实验

张仪轩

摘要:通过分析教材“燃烧条件”探究实验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教学实践中对原实验进行了改进设计。以白磷作为燃烧物,通过改变水温、有无空气两个变量,对比分析实验结果,得出了燃烧的条件。实验无需制取氧气,且白磷是在密闭装置内燃烧。改进后的实验兼具简约性、环保性、科学性和趣味性。

关键词:燃烧条件;白磷燃烧;探究实验;改进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11–007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实验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学科素养、探究能力的突破口。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思考来获取知识,使实验结论与探究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使知识与能力得到和谐发展,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教材经典实验的改进,使实验更易操作、更易观察到现象,使学生更能体会到实验的趣味,同时能科学地推演结论。本文以“燃烧条件”探究实验为例,浅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经典实验的创新设计。

1 问题的提出

“燃烧与灭火”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题,为引导学生理解可燃物的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与氧气充分接触”和“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的条件,教材设计了如下的演示实验,见图1。

在进行上述实验时,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实验甲(见图1)中白磷和红磷均处在敞口开放体系,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会产生大量白烟,白烟主要成分为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生成有毒的偏磷酸,危害师生健康,所以该实验需要在通风橱中操作。由于不便在课堂上演示该实验,实际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讲授与多媒体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弱化了这一经典实验的教学效果。

第二,白磷固体遇热水熔化,用导气管通入氧气后,熔化的白磷会在气流的作用下,四处游动,使氧气不能和白磷充分接触,实验成功率较低[1]。

第三,实验结束后,水中残留的白磷有剧毒,须小心进行后续处理,否则会引起白磷自燃或中毒等安全隐患。

第四,白磷在水下燃烧通入的是氧气,和白磷在空气中的燃烧对比,没有严格地控制变量,实验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

经查阅文献,发现针对上述问题,已有不同角度的改进方案[2~6],例如图2,甲实验在密闭装置中进行,解决了白烟逸散造成污染的问题。乙实验在导气管末端连接一倒置的漏斗,能将熔化的白磷局限在漏斗内,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通入氧气的量不易控制,若通入的氧气不足,无法排尽白磷表面的水,氧气和白磷不能充分接触;若通入的氧气过量,由于漏斗内压强过大,氧气从漏斗下端逸出,实验效果仍不佳。

源于教学的创新应永无止境,该实验的简约性、可操作性、环保性、科学性等方面仍存在改进空间。在尊重教材原实验的教学意图的前提下,力求尽可能采用简单的装置或方法,用较少的实验步骤和药品,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观察到明显的现象。经过反复实验,对该实验进行了创新设计,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直接通过注射器抽取空气,使用注射器、球型干燥管和橡胶塞,利用反应前后压强的变化,使白磷的燃烧发生在密闭装置内,大大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无需红磷作对照,仅用白磷这一可燃物,学生即可通过对两组对比实验的归纳分析,科学地得出燃烧的条件。

2 实验的改进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500mL烧杯两个、注射器两支、球型干燥管两支、橡胶塞两枚(大小与球型干燥管口径相匹配)、镊子、胶皮管、白磷、80℃左右的热水、冷水、5%氢氧化钠溶液

2.2 实验操作方法及现象

2.2.1 实验一

在500mL烧杯中加入300mL 80℃左右的热水,将橡胶塞倒置于烧杯内,用长镊子将一绿豆粒大小的白磷放置在橡胶塞上。此时,温度虽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以上,但浸没在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如图3)。用胶皮管连接注射器和球型干燥管,拉动注射器活塞,在注射器中预留20mL空气,将球型干燥管插入水中,倒扣在橡胶塞上方。推动注射器,缓缓鼓入空气,热水从球型干燥管和橡胶塞的缝隙中流出,轻轻下压,使球型干燥管和橡胶塞之间形成一气室,白磷和空气中的氧气充分接触,立即可以观察到白磷燃烧,发出火光,并产生浓厚的白烟(如图3),实验现象十分明显[7]。由于白磷燃烧消耗氧气,装置内气压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球型干燥管和橡胶塞紧密连接在一起,形成密闭装置,直至白磷燃烧结束,整个过程白烟都不会逸散到空气中。

2.2.2 实验二

在500mL烧杯中加入300mL冷水,将橡胶塞倒置于烧杯内,用长镊子将一绿豆粒大小的白磷放置在橡胶塞上。此时,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如图4)。在注射器中预留20mL空气,将球型干燥管插入水中,倒扣在橡胶塞上方。推动注射器,缓缓鼓入空气,白磷虽然接触空气中的氧气,但因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冷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

观察到实验现象并不是最终目的,通过现象分析,探究出燃烧必需的条件才是实验的根本所在。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剖析(见表1),学生可以清晰地得出结论:可燃物要发生燃烧,“与氧气充分接触”和“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3 改进后实验的优点

第一,利用反应前后装置内压强的变化,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发生在密闭装置内,避免了白烟逸散造成的污染,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不仅可以实现课堂演示,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学生分组实验。实验过程中,白磷燃烧充分,几乎无残留;若有残留,在使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生成物五氧化二磷后,再加入适量硫酸铜溶液消除可能存在的微量的白磷液滴[9],体现了实验的环保性,教师也可适时利用该实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第二,改进前,白磷在热水中熔化,随通入的氧气流四处游动,偶尔看见火光一闪,白磷又跑开了,较低的实验成功率降低了学生观察实验的积极性。改进后,白磷被局限在球型干燥管内,不会四处游动,而且能与空气充分接触,学生能明显地观察到热水中的白磷发生燃烧,增强了实验感受,体会到实验的乐趣。待冷却后,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观察生成物五氧化二磷的颜色和状态,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第三,改进前,实验时需组装氧气的制取装置,不仅占用了有限的课堂时间,而且操作步骤繁琐。改进后,直接利用注射器抽取空气,使实验步骤简洁明了;同时实验仪器简单易得,无需进行特殊处理,提高了实验的可操作性。

第四,改进前,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燃烧实验,对比不明显,学生得出结论有一定的困难。改进后,仅用白磷一种可燃物,就实现了燃烧条件的探究,通过改变水温、有无空气两个因素,体现了实验设计中的“控制变量”的思想,提高了实验的科学性。冷水和热水中的两组实验同时进行,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燃烧的条件。

成功的实验设计是体现化学教学魅力的有效手段,它能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既提高了课堂效率,也让学生对化学学习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启发他们对现象进行分析,经过总结和归纳,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师只有在日常教学中,时刻以优化课堂效果、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促进教师深耕教材、不断探究,继而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让课堂多一些精彩。

参考文献:

[1]刘信友.“白磷在水下燃烧实验”的微量化设计[J].化学教学,2015,(3):54.

[2]刘松伟,王雪瑞.“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J].化学教育,2014,(17):54~55.

[3]郭群生.对白磷燃烧实验装置的几种改进[J].新课程(教研版),2010,(4):171~172.

[4]林师龙,潘祥泰.可燃物燃烧条件实验的改进与创新[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5,(7):57.

[5]王克林.利用试管控制白磷在水中燃烧[J].化学教育,2015,(17):68~69.

[6]毛艳平,王胤琪,陈开烈.利用套管装置对燃烧条件探究实验的改进[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5,(5):47.

[7]郭强,支维洲,杨嵘,赵越.“白磷在水下燃烧实验”的再改进[J].化学教学,2011,(11):39~40.

[8] 胡海铭.“燃烧条件”实验的绿色化改进[J].化学教学,2015,10:71~72.

[9] 吴国权.白磷水下燃烧演示实验的再研究[J].化学教育,2015,(3):58~59.

猜你喜欢

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探究实验”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情智能力
气泡的速度探究实验的改进研究
加强实验,提高化学复习课的有效性
探究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科学课堂探究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探究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探究意识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