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人政治权力与文学经典传承的关系

2017-01-05陈冬

未来英才 2016年18期
关键词:文学经典传承

陈冬

摘要:文学经典的传承实际上就是看其多大程度上与政治意识形态权力、政治制度权力、政治行为权力的合谋,并影响社会大众对文学作品的接受,这意味着文学经典具有了一定的政治权力,具有了话语的强势。这对教育教学中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深刻的启示,也就是在古文经典教学中要注意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关键词:政治权力;文学经典;传承

汉人经世致用,权力无处不在,讨论文学经典的传承,就不得不关注到文学外部的权力斗争、交织或妥协的结果。政治权力是诸如经济权力、宗教权力、教育权力等各个衍生权力的基础,也可以称之中央集权权力或元权力。这个集权中心具有无上的权威。政治权力要发挥作用,不仅需要合法性依据和职权制度的支撑,还需要针对具体事务治理之政治行为。据政治权力产生层级,大概可以分为三级次——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

一、政治意识形态权力

政治权力总是寻求与意识形态的结合,产生了政治意识形态权力。意识形态以道义的阐释和理性的分析,赋予政治权力以合法性,同时,自身也被赋予思想或观念上的权力。由于权力的加盟,经典文本往往被当做一种政治工具。儒家经典就是“权”变后产生的。董仲舒称“权”最终要尊奉“钜经”,恰如奉持《春秋》一样,经世常典是需要“权”之推建和维系的。《诗经》等儒家经典中的诗歌文章,在汉儒的“达诂”下,往往以政治权威执行教化的权力。同说游猎,而叔畋、卢铃之诗,何如相如之言《上林》乎?并美祭祀,而清庙、云汉之辞,何台郭氏南郊之艳乎?1后世文人的创作作品,以《诗经》“达诂”出的德治思想为准绳,分享儒家经典的政治意识形态的教化权力。

汉代诗教观念浓厚,然而,抒情体诗却没能受到欢迎,只是以民歌或歌谣的形式,在民间、乡闾流行。汉代文学经典的传承,当以儒家政治意识形态权力为主导,如果失去了政治教化权力,或是不再生产、传播意识形态,辞赋小技也将失去灵魂,自然无法传承起来经典作品。

二、政治制度权力

政治意识形态的权力,主要是一种政治话语权力,主要体现在赋予合法性。作为客观实体的政治制度,通常是指有关政体的制度,抑或说是政治意识形态权力在现实层面的体示,其中包括政治机构设施和人事设置、职权划分、运行形式或机制等。荀子就讨论过“制度”,云:“制度以陈,政令以挟。”2于汉世,泛政治意识形态权力的氛围,对现实层面的政治制度建设之各方面都起到指导作用。如,汉代官员选拔制度是征辟或察举那些学习儒家经典的孝廉、茂才。汉世以儒家意识形态基础,希图构建美好的政治图景——周三代的礼乐制度,以此寻求合法依据。于是,刘汉王朝结合实际情况,因时施宜,再建“郁郁乎文”的礼乐制度。如,早在文帝时,贾谊就提出改制,“汉承秦之败俗,废礼义,捐廉耻,今其甚者杀父兄,盗者取庙器,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为故,至于风俗流溢,恬而不怪,以为是适然耳。……汉兴至今二十余年,宜定制度,兴礼乐,然后诸侯轨道,百姓素朴,狱讼衰息。”3武帝时,终出现制度建设鼎盛局面。遂畤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4。此后,宣帝、成帝皆重视明堂等制度建设。至于后汉,如张奋陈述礼乐制度建设之重要,“圣人所美,政道至要,本在礼乐,五经同归,而礼乐之用尤急”5。于是,汉代礼乐制度就成为承载王权话语的制度,如立明堂、兴庠序、建乐府、制礼服等皆具体表现。

献赋制度渊源已久,古书有记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6,看似周代已设献赋之制。当然,周去汉久远,是否设有相关制度,茫不可求。武帝、宣帝时,以周代王制为参照,在机构设置上,与汉赋繁兴相关的即是乐府制度之建立。班固云:“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7当时的献赋制度,直接给予很多平民士人出仕入宦的机会,如司马相如、枚皋、扬雄、李尤等,皆籍赋得官。据献赋制度的规定,大概除了乐府机构人员创作、采集诗赋外,其他公卿大臣也可以献赋。辞赋可谓是贵族文学,试想如果没有献赋制度的支持,并通过有关部门专门收集、管理,于汉时,是不可能生产、保存数量庞大的辞赋的。

拥有献赋制度,不但生产足够多的辞赋,而且在权力运作下,可以传承辞赋经典作品,所谓赋家极轨,与当时的制度建设密切相关。献赋制度作为礼乐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辞赋经典之传承。

如果说司马相如辞赋创作之初,参与了汉武时献赋制度的建设,被赋予作为辞赋标准的权力而传承为经典的话,那么,扬雄的《羽猎赋》能够传承为经典,则完全是献赋制度权力下,必须按照一定政治标准进行创作并通过审查,而传承起来的文学经典。云:“初拟相如,献赋黄门”8,可知扬雄的《羽猎》等四赋,在汉代的政治审查标准下,被政治权力认定的辞赋经典。大概经过更始、新莽之乱后,乐府屡有更立,献赋制度已被边缘化,但是,汉武时乐府献赋制度中的艺术标准,仍然影响着辞赋经典的传承。

三、政治行为权力

政治行为是政治意识形态和制度权力的具体行为模式,是行使政治意识形态和制度赋予的权力。当然,政治行为权力并不是仅属于帝王的权力,普通士人、士大夫群体,也行使着相应的政治职能,他们被赋予的的政治行为权力,是帝王政治行为权力的进一步延续和补充。因此,一方面是帝王的任何举动都包含着政治行为权力,主导文学经典的传承,另一方面,又有普通士大夫文人的积极配合、参与,让文学经典的传承进入政治权力的轨道;两者相互影响,构成影响文学经典传承的的双旋律。简言之,汉人政治权力是最世俗、最重要的权力形式之一。政治意识形态权力、政治制度权力、政治行为权力分别在不同层面推动文学经典传承。政治意识形态权力,作为话语权力,对经典传承提供观念、灵魂支持,筛选与之同调的作品,推为经典;政治制度权力,是一种对经典传承持续发挥影响的权力,在制度的规定下,保证文学作品的生产,并规定着经典或规范,以一定的制度模式推动经典的传承;政治行为权力,主要是封建帝王和士大夫的行为所具有的权力,对文学经典传承有最为直接、功利的引导作用。这给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很大的启示,也就是要注重在古文经典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引导。

参考文献

[1] 葛洪著,庞月光译,抱朴子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597.

[2] 荀子著,王先谦集解,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216.

[3] 班固著,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4:1030.

[4] 班固著,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4:212.

[5] 范晔著,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1199.

[6] 国语[M],济南:齐鲁书社,2005:5.

[7] 费振刚编,全汉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11.

[8] 班固著,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4:4265.

猜你喜欢

文学经典传承
永恒的莎翁
我眼中的莎士比亚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