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3例恋物症行为治疗分析

2017-01-05蒋春雷文超

右江医学 2016年4期

蒋春雷++文超

【关键词】 恋物症;行为治疗;社会学习理论;放松技术

中图分类号:R749.3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6.04.031

恋物症指在强烈的性欲望与性兴奋的驱使下,反复收集异性使用的物品。所恋物品均为直接与异性身体接触的东西(如文胸、内裤等),通过抚摸嗅闻这类物品伴以手淫,或在性交时由自己或要求性对象持此物品,从而获得性满足(即所恋物体成为性刺激的重要来源或获得性满足的基本条件)[1]。几乎仅见于男性。恋物症在临床治疗上尚无特效药物及治疗手段,治疗方法报道也不多见,有肯定疗效的心理方法多见于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2,3]。既往有些治疗采用电击或想象厌恶来治疗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也会给患者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害怕对象的泛化、个人感受太过痛苦等而不易被患者接受,影响治疗的依从性。行为治疗中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4],可避免患者过多的痛苦感,又能改变恋物症行为模式。笔者采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来治疗恋物症患者,取得很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心理门诊就诊并明确诊断的恋物症患者,其病情均符合CCMD3恋物症的诊断标准。共收集患者13例,均为男性;年龄13~48岁,平均(20.0±4.86)岁;已婚1例,未婚12例;病程6~30年,平均(3.0±2.15)年;受教育年限7~16年,平均(12.0±2.18)年;所恋物品为年轻女性内裤及文胸10例,丝袜3例,用别人穿过的12例,购买新丝袜1例;患者大多认识物品的使用者,且为年轻漂亮女性居多。

1.2方法与步骤

采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13例患者进行治疗,让恋物症患者对在偷窃过程中被监控摄像、抓获曝光后的严重后果进行教育,分析如果自己被曝光或被发现抓获的严重后果,强调此类行为后果的严重性,促使其控制原有恋物行为,并及时对新的健康行为予以强化,针对患者在行为矫正过程中出现的焦虑、抑郁情绪予以放松治疗对症处理,如放松效果不佳则联合药物抗焦虑治疗。具体步骤如下:(1)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心理量表进行评估及沟通,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及个性心理特点,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本组13例患者在SCL90测试中10项量表得分结果均为轻~中度,MMPI测试中Pd偏高,其余均无特殊高分。(2)签署知情同意书及治疗协议,加强治疗监督及效果强化作用。协议要求患者治疗的前3个月,每2周来访1次,治疗3个月后每月来访1次,持续1年;治疗师在患者来访时要强调恋物症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对新的健康行为实施正性强化,加强心理支持和放松治疗,鼓励患者坚持新的行为习惯。(3)治疗前教会患者学习使用放松技术(常用想象放松技术)来对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焦虑、抑郁情绪。(4)采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首先对患者讲述恋物症行为是一种病态行为,其偷窃行为风险大,如被抓获要承担严重后果,并让患者观看学习一些典型恋物症被曝光的真实事例。其次与患者探讨如果自己被发现曝光的严重后果,如很难面对熟人,很难在这个区域立足,特别是现代社会是电子技术和互联网时代,小区或自家房子基本都有监控摄像,想要偷东西又不被别人发现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旦自己偷窃行为被曝光,今后就业、恋爱、交友均有很大影响。(5)在治疗过程如果患者出现焦虑不安、烦躁时予以放松治疗,常用治疗前学会的想象放松(或按自己有效的放松形式放松),让其体验放松带来的轻松愉快,缓解内心不良情绪,强化新的健康行为模式;对情绪变化较大的,难以坚持治疗的患者适当予以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如SSRI类、苯二氮卓类药物等。(6)按治疗协议要求患者平时尽可能结伴学习、生活,不给自己有独处去重复问题行为的机会,定期来医院接受医生的心理治疗指导,强化治疗效果。

1.3效果评价

对恋物症患者治疗效果评估分为:治愈:1年内无恋物症行为发生;明显有效:1年内有恋物行为发生,但频率少于治疗前发生频率的50%;无效:治疗后恋物行为无改善或更加严重。

2结果

13例患者经过治疗后治愈12例,明显有效1例,该例患者失访3个月后发生恋物行为1次,后坚持按治疗协议配合治疗未再发生恋物行为,总治愈率为92.31%。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能正常学习、生活或工作,诉已不再恋物,有2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情绪焦虑明显,联合服用帕罗西汀、劳拉西泮能很好控制焦虑症状,用药率为15.38%。

3讨论

从行为医学理论上分析恋物行为是个体对内心情绪表达的一种异常的行为习惯,通过这种行为达到性兴奋,同时也通过反复重复“紧张兴奋放松”情绪体验[5],形成一种行为习惯并控制不住地去重复这种恋物行为,从而表达内心体验,特别是烦躁情绪或兴奋情绪变化比较大时,这种行为需求会更加明显。因此要改变这种行为模式必须打破既往的情绪行为表达习惯,建立起新的健康的行为模式[6]。

以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的行为治疗模式,通过学习模仿让自己的行为发生改变,减轻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治疗方式容易接受,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厌恶治疗对恋物症治疗有效,但采用经典条件反射产生厌恶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恐惧,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或造成其他的一些心理负面影响。而采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又找不到一个好的正性强化物刺激来改变患者既往重复的恋物症行为,因为恋物行为能产生很大刺激与兴奋,其他强化物难以替代。选择社会学习理论的行为治疗方式主要是因为患者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不需要直接受罚也能阻止自己的不良行为,这种模式患者更容易接受,当然这种方法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些真实的、典型的案例进行学习,让患者主动意识到自己恋物行为的巨大危害,并可能因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和严重后果,从而主动控制恋物行为的发生。

放松技术是该治疗方法的重要部分。一种新的行为模式替换旧的行为习惯可能会产生焦虑,使患者不安,心身状态发生改变。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焦虑情绪,患者就很难巩固这种新的行为,故让患者在治疗前学习一种放松技术是保证坚持治疗的关键,也是行为治疗的必须技术。一般放松技术有想象放松、肌肉放松等方式,将自己原有不规则生理改变变得规律,从而达到放松效果。另外患者也可根据既往自由的放松模式来放松,如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从中体验到愉快和放松的感觉,也可有效缓解焦虑情绪,促进新的健康行为模式的建立。由于部分人在治疗过程中焦虑程度太高,放松技术不能有效缓解,可考虑小剂量焦虑药物辅助治疗。本研究中2例患者治疗时使用帕罗西汀和劳拉西泮缓解焦虑,效果明显。

本治疗中治疗协议的签署及家属的监督作用对治疗依从性和效果巩固有促进作用。协议中规定按时到医院接受治疗、减少患者独处、主动接受家人的监督检查等,也是为减少患者有机会进行恋物行为,签署协议在行为治疗中起到一种契约的作用,明确了期待行为的出现即新的行为模式,也通过契约对恋物行为进行了负强化,减少了问题行为的重复,巩固了治疗效果[4]。本文收集病例数量仅13例,治疗观察时间也仅1年,所以治疗效果及行为模式的巩固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及延长观察时间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医师分会.CCMD3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36.

[2]沈渔邨.精神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75.

[3]张晓芳.恋物癖的心理综合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2009,25(3):45.

[4]姚树桥,傅文青,唐秋萍,等.临床心理学[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24237.

[5]田聚群.性心理障碍、性心理治疗与快乐模型[J].中国性科学,2014,23(3):100107.

[6]马建青.10例大学生恋物行为的心理行为特征探析[J].性学,1995,4(2):5355.

(收稿日期:2016-04-23修回日期:2016-08-03)

(编辑: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