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心目中的“实事求是”

2017-01-05曹应旺

党建文汇·下 2016年8期
关键词:教条主义心目实事求是

曹应旺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之一。毛泽东在年轻的时候就喜欢明朝杨继盛的两句诗:“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毛泽东正式提出“实事求是”的概念,以及系统阐述“实事求是”的思想和领导方法是在1941年所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

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在毛泽东心目中第一条就是“遇事虚怀观一是”,即“虚怀观是”。毛泽东认为“遇事”就是对所有时候、所有场合的所有事,都要实事求是。一时、一定场合、个别事情的实事求是是容易的,一辈子、所有场合、所有事情上的实事求是是不容易的。“遇事虚怀观一是”,难就难在“遇事”这两个字上;中心在“虚怀”,即本来无一物的自然状态的胸怀。

如果胸中只有本本,一切从这个本本出发,那就不是虚怀的状态,而是教条主义的状态。如果胸中只有领导,一切从领导的意图出发,那也不是虚怀的状态,而是唯上是从的状态。如果胸中只有私心杂念,一切从自己的私利出发,同样不是虚怀的状态,而是个人主义的状态。

虚怀是谦虚的状态,而不是骄傲自满的状态。毛泽东认为,谦虚等于尊重实际,骄傲自满就会脱离实际。

在毛泽东心目中第二条就是“与人和气察群言”,即“和气察是”。和气,就是民主,就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如果不民主,对人不尊重、不平等,骄气待人,盛气凌人,人家就不能交心、讲真话,你就听不到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就求不到那个“是”。所以,民主不仅是政治问题,也是认识论上的问题。

抗战时期,毛泽东反复谈民主与抗日的关系。抗日而没有民主,是不能胜利的,抗日与民主是一件事的两方面。

在毛泽东心目中第三条就是“各去所偏”,“归于一是”,即“去偏归是”。

去偏归是,是毛泽东1941年夏秋为解决边区财政经济困难提出来的。1941年8月5日,毛泽东在致谢觉哉的信中说:“事情确需多交换意见,多谈多吹,才能周通,否则极易偏于一面。对下情搜集亦然,须故意(强所不愿)收集反面材料。我的经验,用此方法,很多时候,前所认为对的,后觉不对了,改取了新的观点。……此次争论,对边区,对个人,皆有助益。各去所偏,就会归于一是。”

毛泽东认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在方法上都是偏于一面,都有主观性和片面性的特点。

在毛泽东心目中第四条就是去掉假的东西以求得真的东西,即“去伪存真”。

毛泽东历来反对不诚实和弄虚作假的做法,重视求真求实、理论联系实际。1938年8月2日,他对抗大学员讲话,谈到“老老实实”问题。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他批评王明教条主义夸夸其谈,“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他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老实一点吧!”

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在讲话中几次讲到讲真话、做实事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去伪存真、实事求是的问题。

在毛泽东心目中第五条就是眼睛向下进行调查研究,即“眼睛向下”。

毛泽东一生重视到群众中、到社会基层去调查研究。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在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个县做过系统的社会调查。土地革命时期,他先后做过永新、宁冈、寻乌、兴国四个地方的社会调查,并写出《反对本本主义》。

1941年3月17日,毛泽东为《农村调查》一书写了第二篇序言,其中提出了“眼睛向下”的调查研究方法。毛泽东强调,搞调查研究,“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

猜你喜欢

教条主义心目实事求是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悠悠一夏
我心目中的小学
“实事求是”定乾坤
心目中的夏天
教条主义本质的多维审视
教条主义研究综述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彭德怀与1958年反教条主义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