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善交通建设拉动区域经济可行性分析

2016-12-31栾志云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16期
关键词:交通区域经济

栾志云

(通化市公路管理处,吉林 通化 134000)

城市交通建设的内容涉及许多方面,不仅是传统的公路和铁路建设,也包括新型城市交通,如高铁、轻轨、地铁等,以及涵盖了基础设施的修建工作。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其本质是一定区域范围内,诱导经济发展的外部发展条件与内部影响因素互相作用,进而发展形成的生产综合体。交通建设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加强经济交流、促进经济和谐发展两方面;而后者决定了前者的建设水平、建设规模及建设形式,两者间并不是简单的促进或发展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如何科学合理地发展交通建设,使其可以更好地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其操作可行性,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课题。

1 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建设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区域经济是一定区域范围内,诱导经济发展的外部发展条件与内部影响因素互相作用,进而发展形成的生产综合体,反映了此区域内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其本身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技术经济政策、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等。交通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及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诸多方面内容,如公路、铁路、城市轨道、高铁、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这些内容有助于增强区域内经济交流以及促进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二者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一方面改善交通建设有助于拉动区域经济;另一方面,交通建设工作很大程度受区域经济的限制及影响。

1.1 区域经济对于交通建设工作的影响

1.1.1 决定其建设形式

区域自然条件也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决定某区域交通建设形式时,首先就要考虑考虑现场地理自然环境,包括地貌、土壤、水文、气候等多方面因素,其次是交通设施的使用性能要求。因此,交通建设设施的形式,因城市间的地理环境、群众的出行方式、地质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1.1.2 限制其建设水平及规模

区域经济条件对于交通建设的建设水平及规模,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建设交通设施并不是简单地考评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水电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等社会经济条件,还应综合考虑此区域内的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公共娱乐等诸多内容,换而言之就是区域内的人口密集、流动程度及经济发展程度,决定了交通设施建设的水平及规模。例如,城市轻轨或地铁的建设,部分城市的经济发展较好,但是其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交通情况较为良好,故而未建设此类设施。由此可见,在修建轻轨或地铁这类交通设施时,需综合考虑到城市实际需求、人口密度、人口流动性、市政财政等多种因素,优先考虑实际需求强烈、交通拥堵较为严重且市政财政收入客观的城市,合理规划其建设时期及建设规模。

1.2 交通建设对于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

1.2.1 扩展区域经济规模并改变其发展格局

交通建设具有扩展区域经济规模及改变其发展格局的作用,随着交通建设的不断发展,会逐渐将一些城市周边地域,规划到此区域经济内;或者由于新交通设施的建设,形成新的经济圈;亦或者通过交通建设打通了原有的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交流通道,以上情况都会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较为深远的影响。例如,在某地区新增建飞机场、高铁站或者港口,这些交通设施占地多为城市边缘地带,自身人口密度小、资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但是随着交通建设的进行,不仅解决此地区部分就业压力,并且引入了外来资金,有了资金的投入边缘地区人口密度逐渐增加、配套设施逐渐完善,带动当地旅游、地产、贸易等多项经济业务,进而扩大区域经济规模并改变其发展格局,促进整体经济的良性发展。

1.2.2 加强区域内城市间交流

加强交通的建设对于增强区域内城市间交流,进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数据表明,近几年我国人口超一千万的城市,发展逐步趋于正常及平稳,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其结构调整,部分发达城市发展进程逐渐加快。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城市,寻求发展机遇,人口大幅度增长就给城市带来,噪声污染、环境污染及交通拥堵等问题。

为实际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多种城市问题,许多发达城市通过扩展周边城市,建立自身卫星城的方式缓解人口过多的压力。实际证明,这种方式是可行且有效的,但是为更好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城市人口、经济压力的转移,以及缩小主城与卫星城的贫富差距,就需要在主城与卫星城之间建立高效、快捷的交通通道。

2 改善交通建设拉动区域经济的具体措施

2.1 全面加强交通建设工作

要通过改善交通建设达到拉动区域经济的目的,首先需要交通建设及运输有关部门加大对交通建设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在基础设施及交通道路建设初级阶段,需综合考虑到实际环境情况限制因素、当地人民群众的实际出行交通需求,以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具体要求。为同时满足以上几点要求,就需要从当地经济的长远可持续性发展出发,开展交通建设的规划统计工作,使其具备一定的预见性,可以更好的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对于处于经济活跃发展的城市,可以参考一线城市的交通建设经验,对自身交通建设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充分利用原有的交通建设基础,尽可能地避免建设过程中出现环境污染、交通噪音等问题。同时应注意提升城市对外开放程度,加强与其他活跃城市或一线城市的交通联系,增强自身城市核心竞争力。对于发展迅速的特大城市及周边卫星城而言,首要任务是加强主城与卫星城之间的联系,通过这种联系由主城带动卫星城的发展,再由卫星城反馈推动主城的经济发展,进而形成良好的经济发展体系。

2.2 建设节能型交通设施

交通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及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需求的资源较多,对于交通建设而言,需始终坚持节能原则,减小因交通建设原因对区域经济的负向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交通建设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优化施工技术、使用节能型材料以及充分发挥当地优势等手段,最大程度上避免交通安全问题、交通建设资源消耗过大、交通运输成本过高等现象的产生,形成科学的、可持续性交通建设发展体系,进而更好的拉动区域经济的良性增长。

2.3 交通建设的创新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用于所有工程建设项目,交通也需要不断的创新性科学研究,通过越来越多地科学创新理论,丰富交通建设的实际内容。这种创新涵盖交通理论及交通科技两个方面,既是思维的创新也是实际操作的创新。在实际交通建设过程中,应详细考察施工现场及周边地区地形、地貌,将学术研究单位或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实际应用到交通建设过程中,针对交通建设的控制技术、制造技术、管理技术、节能技术等各个环节进行技术创新攻关,全面提升交通建设技术的核心竞争能力。加强理论研究对于解决现有交通建设难题,引导交通建设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结束语

交通建筑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其具有扩大区域经济规模、更改区域经济格局的能力,对于增强区域内城市间交流、促进其良性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应的区域经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交通建设的建设水平、建设规模以及建设形式。因此,在实际交通建设过程中,应从交通建设工作基础入手,始终坚持节能原则,加强对交通建设理论及技术的创新研究,大力推动交通建设工作的进行,只有这样改善交通建筑,才能使其拉动区域经济具备可行性。

[1] 张天悦.试论交通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的助推作用[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2] 刘生龙,胡鞍钢.交通基础设施与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J].经济研究,2011,(03):72-82.

[3] 孟德友,沈惊宏,陆玉麒.中原经济区县域交通优势度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J].经济地理,2012,(06):7-14.

猜你喜欢

交通区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繁忙的交通
小小交通劝导员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经济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