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实的选择

2016-12-30孙静

青年时代 2016年19期
关键词:哈代

孙静

摘要:《远离尘嚣》反映了哈代早期的婚恋观:以激情欲望为基础的婚姻是不牢固的,持久的婚姻需要两人志同道-合。《远离尘嚣》中的女主人对婚姻的选择不只从情感出发,也涉及了对自我身份的认识及对经济社会等现实因素的考量。本文以芭思希芭与奥克结合的婚姻为切入点,挖掘《远离尘嚣》这一田园爱情故事体现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哈代;早期爱情婚姻观;现实因素;深层内涵

《远离尘嚣》讲述了一个女人与三个男人的爱恨纠葛。年轻貌美的女主人公芭思希芭先后拒绝了忠诚能干的牧羊人奥克及家境殷实的农场主波德伍德的求婚,因虚荣和嫉妒作祟嫁给风流倜傥的青年军官特洛伊,婚后却发现丈夫自私自利,耽于享乐,而后,被特洛伊抛弃的范妮的死让她意识到丈夫并不爱她因而生活地忧郁痛苦。特洛伊因范妮的死难逃良心上的谴责,离家出走,不久便传来他溺水身亡的消息。圣诞晚会上,特洛伊重新出现,确信会得到芭思希芭的波德伍德在狂怒中开枪打死了他,自己则被监禁一生。芭思希芭空前的无助,此时她意识到一向忠诚,无私帮助他的奥克才是真正的依靠,两人结合,故事便以传统的皆大欢喜的方式宣告结束。

哈代的小说多借助婚姻作为传达其思想的主要载体,《远离尘嚣》的中心内容即是女主人公的婚姻选择问题。芭思希芭对丈夫的选择的变化实际上显示出自身认识、阶级流动、经济状况的变化对她的影响,对婚姻的选择实则是对自我身份的定位和对社会经济地位的选择。随着时间的推进,事态的变化,芭思希芭先后接受出身贵族却不名一文的特洛伊、富有的地主波德伍德,还有羊倌兼管家奥克。芭思希芭与奥克最终的结合是芭思希芭现实的选择,因为《远离尘嚣》关注的不只是情感选择,经济地位和阶级关系等现实因素也具有突出地位。芭思希芭与奥克的婚姻是哈代早期理想婚姻的体现,具体说来,他俩的结合是两性互补、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合作关系以及经济、阶级地位的平等的结果。

两性互补,主要是指包括婚姻双方性格上的互补。哈代试图将芭思希芭塑造成一个复杂的女主人公,既拥有一个强势人物的好品质也具有某些让她沉落的弱点022。芭思希芭在《圣经》中是一个耽于感官享受的女人,丈夫被大卫王有意派往战场死后,嫁给了大卫王,上帝杀其子作为惩罚(撒母耳记下),哈代使用这一圣经人物的名字旨在揭示女主人公的性格缺陷。在芭思希芭身上呈现出感性的特征,她虽有聪明独立的一面,但她冲动虚荣。性格中的缺陷爱慕虚荣和天性冲动造成了她的婚姻悲剧。英俊性感的特洛伊对她极尽奉承之能事,使芭思希芭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而他舞剑展现出的男子气概更使她心醉神迷,对他俯首听命。在虚荣心理和嫉妒心理的双重作用下,她仓促草率地嫁给了特洛伊。奥克是理性的代表,在他身上体现出朴实谦恭、稳重忠诚的性格,奥克表里如一,由内而外散发着美德。“奥克一脸宛如处女般文静的恭谦神色,” (4)奥克的名字“伽百列”也有象征含义:“伽百列”在基督教神话中是“上帝的强者”的意思,他不仅是宣告上帝施洗者约翰和基督降生的天使,还体现着人道精神,并主持自然界中的成熟过程。小说中的奥克_仂Ⅱ百列就是这样的人物,他时时刻刻替他人着想,具有极强的忍耐精神,他拯救了即将毁灭的麦垛,拯救了差点死去的羊群,更拯救了处于绝望中的芭思希芭。另外,奥克在英语中是橡树之意。橡树虽普通,但它生命力顽强适应力惊人。它平凡而伟大,是西方人心目中的神树。因此橡树在西方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哈代欣赏奥克像橡树一样吃苦耐老,任劳任怨,顽强执着,坚忍不拔,对爱情忠贞不二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所以赋予了他橡树的美名。波德伍德和特洛伊却都是极端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波德伍德为得到芭思希芭不惜一切代价,他对芭思希芭的疯狂情感来源于疯狂的占有欲,疯狂的自我满足和自我欺骗,而在特洛伊身上则没有一点真挚的情感,他看重的只是芭思希芭的美貌和金钱,他们与全心全意为他人着想朴实的奥克完全相反。芭思希芭经历重重之后,认识奥克身上可贵的品质,接受自己离不开奥克的事实,将自己的感性与奥克的理性融为一体,芭思希芭聪明要强,而奥克勤劳能干,两人相互配合可以经营好婚姻,更可以经营好农场。

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是芭思希芭与奥克得以结合的又一重要原因。对芭思希芭而言,经营好农场是她的目标。她拥有经营农场的决心而奥克具备农场经营需要的专门技术,两人相互配合,在强烈责任心的驱使下,以农场的兴旺为共同目标。而在芭思希芭与特洛伊举行丰收晚宴和舞会的夜晚,特洛伊耽于享乐,不顾奥克大雨降临,要赶紧采取措施保护麦垛的警告,继续饮酒作乐。特洛伊的名字使人联想到在特洛伊战争中遭到毁灭的特洛伊城,暗示他性格中的城市特质腐败享乐,虚伪堕落。特洛伊对威瑟伯利农场并无深厚感情,更因赌博和享乐给威赛伯利农场和整个威塞克斯带来了灾难,他与芭思希芭的婚姻不是基于共同劳动而是虚荣享乐和情欲冲动之上,因而不持久。与特洛伊形成鲜明对比的奥克在面对麦垛时,深知劳动者为此付出的辛勤努力,更明白它们的重要的经济价值,他迅速地展开了行动,即使冒着生命的危险也要拯救芭思希芭的财产。因打雷惊醒同样放心不下麦垛的芭思希芭赶了过来,果断投入到工作之中。为了保护麦剁,这两人冒着生命危险,却毫不畏惧。“两人在垛子下一动不动地站着,肩并着肩”(269)这个暴风雨前两人并肩作战保护财产的场景暗示了共同奋斗,理念一致的爱情终会修成正果,而两人共同奋斗的根源来自于同属乡村的对乡村的情感上依恋和对农场经济的依赖。

芭思希芭身上集中了《远离尘嚣》中的全部矛盾冲突,受遗传、环境影响她的性格显示出复杂性,在她身上乡村特质和城市特质并存。芭思希芭本是一个纯真的乡村女孩,继承叔叔的农场后获得社会阶层的提升和在父亲潜移默化影响下浪漫性格使她在婚姻问题上摇摆不定,先是对富有的农场主波德伍德产生兴趣,后又迷恋上了贵族中士特洛伊。对自己身份的不确定使她在与男人的交往中举棋不定。她认为自己对波德伍德负有责任,但却不愿失去农场,不愿接受波德伍德强制性的占有,所以在处理波德伍德求婚时难以决断。迷恋特洛伊身上浪漫潇洒的城市特质,却也因特洛伊几乎毁掉自己的家业。芭思希芭凭借对这两人的幻想以期明确自己的归属或身份,而她最终失去了对这两个人的幻想,表明她不认同这两人的身份。威瑟伯里农场是确定她自己身份的关键也是她与奥克之间天然的联系,在她快要失去农场即自己的身份之时,芭思希芭通过奥克认同了自己的身份。奥克的身份自始至终是稳定的,芭思希芭最终接受对方及自己的身份:田园劳动者。

另外,小说中的爱情关系与经济关系(债务、从属、占有)具有相似性,女性对丈夫的选择是对经济或社会地位的选择,对芭思希芭来说,传统的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不是她想要的,她要找的是一位社会经济地位较高或与她各方面较为平等的丈夫。波德伍德作为大农场主,财富积累和社会地位较高,但她却不愿失去自己的农场,成为波德伍德的附属。选择与奥克的婚姻,实则是对奥克最终社会经济地位的认同。哈代的现实主义倾向在《远离尘嚣》中明显:社会阶层的流动、经济状况的变化影响着女主人公对婚姻的判断和选择,是《远离尘嚣》这部田园浪漫小说中蕴含的现实因素。对于哈代而言,乡村像在城市里一样,人们真切感受到了剥削、团结以及生存的抗争。威瑟伯利不仅是一个有人类活动参与的自然活动的生活背景,还是人们劳作与失业的场所,是有着经济得失、社会阶层差异与经济买卖的场所《远离尘嚣》中对经济和社会的细节描述令人印象深刻。暴风雨来临的那个夜晚,奥克计算五垛小麦,三垛大麦脱粒之后能带给所有人的价值七百五十磅。叙述者不断提醒我们,奥克丰富的工作经验使他能够预测天气变化,保护农场的经济利益。而故事伊始,身为小农场主的奥克帮芭思希芭付了2便士通过收费栅栏,但两人的社会地位的差别显而易见。“他朝她看看;她听见了他的话,也低头朝他看了一眼。” (7)为了加强芭思希芭表现出的屈尊意味,叙述者接着说她也只是对他“不经意地打量了一眼。”此时的芭思希芭虽然只是个乡村姑娘,但她的叔叔在威瑟伯利有个大农场。然而小说中所关注的阶层实际上会发生变化。命运的作弄使奥克的羊群统统被撵跌下石灰坑,致使他家产全无,从农场主沦落到雇佣劳动者,两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有着天壤之别,此时的结合是绝无可能。通过自我奋斗,奥克将会接管小威瑟伯利农场,实现回到财富积累者这一地位的转变。此时的奥克在芭思希芭眼里有了绅士风度,不仅是因为他财富上的积累和服饰或社交习惯上的变化,而是因为掌握着决定权阶层的观念的改变。在奥克与芭思希芭之间,两人的经济关系甚至多过于两性关系,他们最终是以农场主、工作伙伴和社会地位平等者的身份结合起来的。“他陪她走上坡,一边对她仔细解释即将到手那个农场的计划,两人很少谈论感情方面的事”。

《远离尘嚣》标题出自《墓园挽歌》,哈代选择这个题名,寓意深刻。英国哈代研究学者约翰·巴特勒认为,哈代借用《墓园挽歌》中描写乡野和平和宁静的诗句作为小说,具有反讽意义。杨金才教授认为哈代特意引用格雷诗句中“远离尘嚣”几个字作为书名,是为了抒发自己的田园理想,缅怀正在迅速消逝的纯朴的乡村生活方式。笔者认为哈代安排芭思希芭与奥克结合,使她最终回归田园劳动者的身份,表明哈代对威塞克斯传统农业社会的认可和留恋,然而芭思希芭的最终选择是现实的,是基于对自我的认识、是经济,社会地位处于不断变化的结果。哈代透过田园理想美好生活的表面,意识到远离尘嚣的古老的生活方式已经受到到外来文明的影响而开始变化,远离尘嚣只能是一个美好的理想,田园生活早已被打上了现实的烙印。

猜你喜欢

哈代
哈代诗歌的民谣艺术
托马斯·哈代作品在二十世纪中国的译介与传播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托马斯·哈代的宗教思想探究——以《德伯家的苔丝》为例
重塑哈代学术思想价值:评《哈代学术史研究》
插曲的尾声
哈代诗歌中的“人与自然”
威塞克斯“万物有灵”观与哈代小说的神秘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