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清:开创四川陶瓷新气象

2016-12-29陈诚

四川劳动保障 2016年11期
关键词:李清瓷板画蜀山

李清:开创四川陶瓷新气象

走进成都市郊三圣乡红砂村一个农家小院,宽大的操作台上满满地摆放着制作完成的陶胎和待烧的瓷板,几名年轻人正小心翼翼地将它们一件件放入窑中烧制。这些瓷板,有的被画以人物,有的画着四川山水,还有的生动展现着大熊猫吃竹子这一形象,散发出浓浓的四川文化特色。这里就是蜀山窑创始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李清的工作室。

▲ 李清

20年坚守走出“粗陶精制”路

看着学生们忙碌的身影,李清不由想起20多年前的自己。

1991年,李清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毕业,被分配到成都搪瓷总厂做设计。然而,刚刚毕业怀着一腔创作热情的李清在这里施展不开拳脚,“每天所做的工作与我想做的艺术创作相差太远”。大半年之后,李清辞掉了这个铁饭碗,与朋友合伙成立起工作室,专心致志地做美术陶瓷。“我还是觉得做陶瓷更适合自己,我想为四川制陶寻找一种艺术表达方式。”

1997年,李清做出了陶浮雕壁画《唐三彩车马图》,这种用陶制作出的艺术景观墙,开创了四川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引起了轰动。“因为早年四川的陶只能烧大缸、烧泡菜坛子,我们的概念就是把烧泡菜坛子的泥巴也能做成精美的艺术品,也能做成像紫砂一样的艺术品。”

沿着“粗陶精作”的道路,李清创作了一系列陶浮雕壁画。在创作的同时,李清发现,陶瓷艺术和陶瓷技术是相辅相成的,离不开传统技艺的创新。于是,他就有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想法,要建立一个自己的品牌:以四川的眉山陶泥、夹江陶泥等原材料为主结合本土文化,做具有四川特色的陶瓷。

2000年,李清创建了“蜀山窑”,并申请了国家专利。“蜀山窑正是在酣畅淋漓地创作那些巨型陶浮雕壁画的岁月里诞生的。”李清说。

水彩画与陶瓷的技艺交融

李清回忆,从制陶到做瓷的转变,缘于他的老师——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欧阳世彬的一句话。

2001年,欧阳世彬来到成都,李清将自己以前创作的水彩画给他看。“如果你这些画做到陶瓷上,绝对是艺术界的又一创新手法。”欧阳世彬的这句话为李清打开了一个新思路——创作瓷板画。

当然,这也是一条很艰难的路。“陶瓷的制作工艺十分繁杂。”李清说,“制作瓷板画首先要解决的是色釉问题。要表现出绘画的感觉,还要研究材料、温度等等。”满怀创作热情的李清自己摸索着创作瓷板画。2007年,他终于成功完成了第一幅瓷板画作品——釉中彩浮雕瓷板画《云中穿梭》。这幅作品在当年的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展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亮相,引起了业内赞叹与轰动,初出茅庐便斩获铜奖。

从技术上讲,釉中彩浮雕瓷板画是经多次烧制而成,强调陶瓷的材质美,在釉色表现和形式语言上,融入了水彩的透明、中国画的水墨情趣和油画的厚重,完全区别于传统的瓷板画,准确地表现出了水和光线的丰富层次以及晶莹剔透的水的质感。

此后,李清创作的一幅幅釉中彩浮雕瓷板画不断带给人惊喜。2008 年,他的作品《荷》被中国知识产权局收藏,《芙蓉锦里》荣获“中华民族艺术珍品”称号;2009年,《鱼戏莲》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让陶瓷新气象永久传承

工作室里,几个年轻人正在学习,李清耐心地手把手教他们,做板、上釉、彩绘、烧窑……把自己20多年的经验倾囊以授。

眼下,除了搞创作、带学生,李清将其余精力都放在了筹划陶瓷艺术产业发展上:教当地居民做陶艺,然后再回收他们的作品进行加工,包装成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进行销售。 同时李清正在开发“蜀山道器”茶具产品,将四川文化与本土道教相融,用瓷器来承载本土文化,并融入到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我做这些,只是希望有更多人来分享制作陶瓷的喜悦。”李清坦言,釉中彩瓷板画其实就是在传统制作工艺上的组合和提升。技术是共享的,他希望通过技术和表现形式上的创新,也能让更多的现代人接触当代陶瓷文化,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下去。

陈诚

猜你喜欢

李清瓷板画蜀山
赵永瓷板画作品
川游记之蜀山传
徐建明 艺术作品选
火烈鸟
瓷板画:凤之韵
暑期户外科普活动
A Discussion on the Counteraction Tendency of Rural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论《蜀山剑侠传》勾勒的生命运行轨迹图
柯国强瓷板画作品选
纸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