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原驻训与平原驻地部队人员干眼症患病率调查

2016-12-29杨云云舒越昆张颖颖朱晓丹张彦长

西南国防医药 2016年12期
关键词:驻训泪膜泪液

郑 灿,杨云云,舒越昆,张颖颖,朱晓丹,张彦长,巢 阳

·高原医学·

高原驻训与平原驻地部队人员干眼症患病率调查

郑 灿,杨云云,舒越昆,张颖颖,朱晓丹,张彦长,巢 阳

目的探讨高原驻训与平原驻地部队人员干眼症患病率及其相关症状差别。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某部队高原驻训人员295例(高原组)及平原驻地人员226例(平原组),对两组干眼症患病率及主观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高原组干眼症患病率高于平原组(P<0.05);高原组主观症状阳性率高于平原组(P<0.05);高原组BUT>10 s人员比例低于平原组(P<0.05);高原组SIT>10 mm人员比例低于平原组(P<0.05)。结论高原野外驻训气候环境较特殊,容易导致部队人员干眼症发生。针对高原特殊气候,部队卫生人员应做好防范宣教工作,必要时及时给予人工泪液补充治疗。

干眼症;高原;部队;患病率;调查

干眼症 (dry eye)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眼表疾病,是由于泪液质与量的改变,或泪液动力学异常引起的一类疾病。目前干眼症患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与生活。高原地区干燥、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相关报道干眼症的患病率为19.2%[1],而关于部队人员在高原干眼症患病率调查未曾见报道。为此,我们对高原驻训部队人员及平原驻地人员干眼症患病率及相关检查指标进行了初步比较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选择2015年3~9月在高原驻训部队人员295例为高原调查对象(高原组),选择平原驻地留守人员226例平原调查对象 (平原组),年龄17~29岁,均为男性。高原组为平时生活在平原地区,已进入高原驻训>3个月,调查地点位于海拔约4300 m的驻训地;平原组为长期工作生活在平原地区,近1年未曾前往过高原地区人员,调查地点位于海拔约300 m的部队驻地;所有调查对象均了解本研究目的及意图,自愿接受问卷调查。

所有纳入调查对象均接受问卷调查,并同时询问现病史及既往史,排除标准: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全身疾病,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长期服用药物、近3个月内有长期眼部用药史、长期佩戴角膜接触镜人员或角膜屈光手术后人员。

1.2 方法 参考既往问卷调查内容[2],结合部队人员生活工作实际情况,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内容主要包括干眼的症状、对比不同海拔高度环境因素对症状的影响、以及出现症状时是否影响具体的工作及生活质量等。问卷调查分别在高原驻训地和平原驻地进行;调查方式为向调查对象分发问卷调查表,告知须根据自身情况独立并如实填写;问卷均由调查对象自行填写,填写完毕后统一录入数据库。

1.3 检测指标 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相应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下患者结膜充血情况、结膜松弛情况、睑缘形态、泪河高度、角膜染色情况及小瞳下眼底情况,重点测定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无表面麻醉)和泪膜破裂时间(BUT)。所有检查均由有经验眼科医师完成。

1.3.1 主观症状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调查对象的主观症状情况,包括眼部干涩、畏光、流泪、眼红、眼痒、异物感、烧灼感、视疲劳或视物模糊等。

1.3.2 BUT测定 采用天津晶明YZB/津0367-2004标准荧光条,首端折叠放在颞侧下结膜囊内,注意不要接触角膜,待无菌荧光条被泪液湿润后取出,嘱患者眨眼,用同一台裂隙灯钻蓝光下观察自最后一次瞬目后睁眼至角膜出现第一个黑斑的时间,即为BUT。采用秒表记录,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

1.3.3 荧光素钠染色 在BUT检查后,继续在裂隙灯钻蓝光下观察角结膜,依据角结膜荧光素着色情况,分为角结膜荧光素染色及无角结膜荧光素染色。

1.3.4 SIT测定 采用天津晶明YZB/津0360-2004型标准5 mm×35 mm泪液检测滤纸条,患者于暗室中背光而坐,被检眼注视内上方,滤纸条首端反折放在下结膜囊中外1/3处,另一端自然下垂,被测者向前注视,无表麻状态下测量5 min时的滤纸条湿长。

1.4 干眼诊断标准[3](1)一只或双眼有干燥感、异物感、烧灼感、疲劳感、不适感、视力波动等主观症状之一,BUT≤5 s或SIT≤5 mm/5 min可诊断干眼;(2)一只或双眼有干燥感、异物感、烧灼感、疲劳感、不适感、视力波动等主观症状之一,5 s≤BUT≤10 s或5 mm/5 min<SIT≤10 mm/5 min,同时有角结膜荧光素染色可诊断干眼。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之间构成比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眼症患病率比较 高原组中,确诊为干眼症的77例,患病率为26.1%;平原组中,有27例确诊为干眼症,患病率为11.9%;高原组干眼症患病率高于平原组(P<0.05)。

2.2 两组干眼症主观症状比较 高原组中,32.2%(95/295)出现干眼症主观不适症状;平原组中,干眼症主观不适症状发生率为15.5%(35/226),高原组显著高于平原组(P<0.05)。

2.3 两组干眼症检测指标比较比较 国内外公认,正常情况下,BUT>10 s、SIT>10 mm/5 min为正常[3]。调查结果显示,高原组BUT>10 s和SIT>10 mm人员构成比均低于平原组(P<0.05,表1)。

表1 两组干眼症检测指标比较[n(%)]

3 讨论

对于干眼的流行病学调查提示,世界范围内干眼症患病率在5.5%~33.7%,其危险因素主要与老年、女性、高海拔、糖尿病、翼状胬肉、空气污染、眼药水滥用、使用视频终端、角膜屈光手术、过敏性眼病和部分全身性疾病相关[2]。

本调查发现,高原组干眼症患病率为26.1%,平原组为11.9%,高原组干眼症患病率明显高于平原组,比以往高原地区干眼症患病率报告略高[4],推测其差异主要由于样本数量、调查对象构成以及调查对象所属地区不同所致。

在干眼症的诊断中,主观症状必不可少[3]。本调查发现,高原组人员普遍反映有较为明显的眼部干涩症状,且其比例高于平原组。分析原因可能与高原空气稀薄、含氧量低,人体处于缺氧应激状态有关。人体在高原处于应激状态,眼球属于人体的一部份,同样也处于应激状态,从而可能引起眼部一系列不适症状[5]。

BUT是反映泪膜稳定性的指标。泪膜成分由脂质层、水液层、粘蛋白层组成,脂质层由睑板腺分泌,水液层由主、副泪腺分泌,粘蛋白层含有多种糖蛋白,由结膜杯状细胞、结膜角膜上皮共同分泌。未患有干眼症正常人BUT通常大于10 s[3],任何影响泪膜稳定性的原因都可能引起BUT缩短。本调查结果显示,高原组BUT大于10 s人员比例与平原组相比减少,说明高原组与平原组比较而言,泪膜稳定性较差。分析高原组泪膜稳定性差于平原组的原因是:一方面,由于高原缺氧、高紫外线辐射以及昼夜温差较大,可导致睑板腺功能受到一定影响,使睑板腺分泌脂质量降低,而脂质又为泪膜必要组成部分,从而可能因为缺乏脂质影响了泪膜稳定性。另一方面,高原紫外线较强,高原驻训部队人员普遍缺乏防护,从而导致眼角结膜受到紫外线损伤,进而结膜杯状细胞受到损伤,导致粘蛋白分泌量降低,而粘蛋白也为泪膜的必要组成部分,粘蛋白的降低同样影响了泪膜稳定性[6]。

SIT反映基础泪液分泌情况。在无表面麻醉状态下,国内外公认SIT大于10 mm/5 min为正常[3]。本调查结果显示,高原组SIT滤纸浸湿长度>10 mm/ 5 min的人员比例低于平原组,说明高原驻训人员泪液基础分泌功能受到了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基础泪液分泌量有所降低。推测由于高原环境低气压低氧、紫外线照射强度大,影响了副泪腺分泌功能。近期研究表明,炎症在干眼症的发病机制重要性得到证实[6]。结合本调查,推测可能因为炎症细胞及其分泌的炎症因子导致副泪神经末梢的部分细胞功能降低,使得分泌功能下降,从而引起泪液分泌功能不足[6]。

本调查结果显示,在高原野外驻训部队人员更容易发生干眼症,推测与以下因素有关:(1)高原特殊的气候和环境影响泪膜的稳定性;(2)从低海拔环境进入高海拔环境,机体容易产生缺氧不适应等一系列反应,在眼部可能表现为干眼症等一系列症状[7];(3)野外驻训卫生条件差,基层卫生机构未设置眼科专科医师,导致眼部保健宣传教育匮乏,且医疗药品配备尚不齐全,干眼症患者难以及时就诊治疗,导致高原驻训部队人员干眼症患病率较高。综上所述,眼睛为获得外界信息的90%重要器官,干眼症某些症状可能会影响部队战斗力,因此,应重视部队人员干眼症的诊断和治疗,必要时及时给予人工泪液补充治疗。

[1] 戴伟东.西藏藏东地区干眼症的临床调查和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13,21(6):549-551.

[2] McMonnies CW,Ho A.Patient history in screening for dry eye conditions[J].Journal of American Optometric Association,1987, 58(4):296-301.

[3]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J].中华眼科杂志,2013,49(1):73-75.

[4] Lu P,Chen X,Liu X,et al.Dry eye syndrome in elderly Tibetans at high altitude: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China[J].Cornea, 2008,27(5):545-551.

[5] Mader TH,Tabin G.Going to high altitude with preexisting ocular conditions[J].High Alt Med Biol,2003,4(4):419-430.

[6] 刘祖国,杨文照.干眼症的发病机制 [J].眼科,2005,14(5): 342-345.

[7] Jha KN.High Altitude and the Eye[J].Asia Pac J Ophthalmol (Phila),2012,1(3):166-169.

Research on dry eye incidence in plateau training or plain encamping soldiers

Zheng Can,Yang Yunyun,Shu Yuekun,Zhang Yingying,Zhu Xiaodan,Zhang Yanchang,Chao Yang The First Outpatient Department,the Institutional Hospital of Chengdu Military Command,Chengdu,Sichuan,610011,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and symptoms of dry eye in plateau training or plain encamping soldiers.Methods295 plateau training soldiers ("the plateau group")and 226 plain encamping soldiers(“the plain group”)in a certain troop in 2015 were selected.The dry eye incidence,subjective symptom scores,breakup time of tear film(BUT) and SIT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The incidence of dry eye in the plateau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plain group(P<0.05);the positive rate of subjective symptom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plain group(P<0.05);the proportion of soldiers with BUT>10 seconds in the plateau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plain group(P<0.05);the proportion of soldiers with SIT>10 mm was also lower than that in the plain group(P<0.05).ConclusionThe special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onditions for plateau field training can easily cause dry eye syndromes.In the plateau's specific climate,the basic health teams should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dry eye prevention,propagation and education,and provide artificial tear supplementary therapy if necessary.

dry eye;plateau;troops;incidence;research

R 771

A

1004-0188(2016)12-1521-03

10.3969/j.issn.1004-0188.2016.12.057

2016-08-21)

全军医学科技青年培育项目资助课题(13QNP070)

610011成都,成都军区机关第一门诊部

巢 阳,E-mail:cdjqjgyyyk@126.com

猜你喜欢

驻训泪膜泪液
泪液成分异常与不同泪膜破裂方式的研究进展
基于泪膜破裂方式的干眼诊断新思路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泪液及血清中BDNF的定量分析
切洋葱时嚼口香糖就不会流眼泪吗
正确使用人工泪液
某部野外驻训卫勤保障工作的几点体会
1起部队野外驻训桶装水微生物污染事件的调查
野外驻训综合身心干预平台的构建
高原驻训部队健康状况分析及疾病防治
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后泪膜的变化与年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