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宫腔镜、腹腔镜下治疗子宫黏膜下大肌瘤的手术效果

2016-12-28高雪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30期
关键词:宫腔镜腹腔镜

高雪

【摘要】 目的 探讨子宫黏膜下大肌瘤经宫腔镜、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子宫黏膜下大肌瘤患者, 随机分成宫腔镜组和腹腔镜组, 各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复发率、宫腔粘连发生率以及术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宫腔镜组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腹腔镜组(P<0.05)。宫腔镜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17%, 低于腹腔镜组的16.67%(P<0.05)。宫腔镜组宫腔粘连发生率低于腹腔镜组(P<0.05)。结论 与腹腔镜手术相比, 采用宫腔镜切除术对子宫黏膜下大肌瘤进行治疗, 可缩短住院时间与肛门排气时间, 控制不良事件的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大肌瘤;子宫黏膜;腹腔镜;宫腔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0.087

子宫肌瘤在妇科中比较常见, 患病率高。依据数据统

计[1], 在育龄女性中, 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所占比例约10%~

15%。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若未及时接受治疗, 则会导致病灶向子宫扩张, 促使子宫内膜面积增加, 同时也会导致邻近器官受到压迫, 加重患者病情。子宫黏膜下肌瘤可诱发不孕、习惯性流产等不良事件, 当患者病灶直径>30 mm时, 临床症状比较严重, 手术治疗具有一定难度[2]。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 腹腔镜、宫腔镜手术在子宫黏膜下大肌瘤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本文主要分析子宫黏膜下大肌瘤经宫腔镜、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96例子宫黏膜下大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宫腔镜组, 各48例。腹腔镜组患者年龄22~53岁, 平均年龄(34.39±6.94)岁;其中有39例已生育, 9例未生育, 瘤体直径30~62 mm, 平均直径(42.61±6.86)mm。宫腔镜组患者年龄21~54岁, 平均年龄(33.54±6.86)岁;其中有40例已生育, 8例未生育, 瘤体直径30~63 mm, 平均直径(42.64±7.68)m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入选与排除标准 ①入选标准:患者经宫腔镜、B超确诊为子宫黏膜下大肌瘤, 瘤体>30 mm;不存在子宫癌变;近2周未采用其他方式治疗;精神、意识无异常;无严重合并症;了解手术适应证, 知晓研究内容, 自愿与本院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排除标准:子宫癌变患者;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术前近期使用过其他方法治疗的患者;精神异常的患者;不愿参与研究的患者。

1. 3 方法

1. 3. 1 腹腔镜组 实施全身麻醉, 常规穿刺, 并为患者建立气腹, 压力调整为12~14 mm Hg(1 mm Hg=0.133 kPa), 选取腹部, 在该部位行穿刺点(4个)。选择脐孔上缘部位, 将镜头置入该孔, 便于观察患者病情。切除肿瘤前, 手术操作者需取6 U垂体后叶素, 经稀释后注入肌壁, 采用电凝钩将瘤体至瘤核部位纵向切开, 使用大钳对瘤体进行分离、提拉操作, 最后经旋切器将其切为条状, 并将瘤体取出。瘤体取出后, 手术医师要利用生理盐水, 对患者腹腔进行冲洗, 将操作器械取出, 排出二氧化碳, 对切口进行缝合, 术后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

1. 3. 2 宫腔镜组 实施硬膜外麻醉, 针对蒂黏膜下肌瘤患者切开肿瘤包膜后于肿瘤外围实施切片操作, 待体积合适后, 可钳出瘤体。针对无蒂黏膜下肌瘤患者, 将患者的肿瘤包膜切开后, 需将瘤体切成碎片取出。术后给予促宫缩、抗炎、抗感染治疗。

1. 4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复发率、宫腔粘连发生率。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比较 宫腔镜组手术时间为(60.42±4.39)min, 与腹腔镜组的(61.51±10.86)min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镜组术中出血量为(31.49±6.58)ml, 与腹腔镜组的(32.19±6.11)ml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镜组住院时间为(4.31±0.37)d, 短于腹腔镜组的(7.29±1.12)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镜组肛门排气时间为(10.29± 1.05)h, 短于腹腔镜组的(18.45±0.05)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术中不良事件比较 宫腔镜组出现1例术中穿孔、1例肠管损伤, 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17%;腹腔镜组出现5例术中穿孔、3例肠管损伤, 发生率为16.67%。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复发情况比较 宫腔镜组有1例复发, 复发率为2.08%, 腹腔镜组有2例复发, 复发率为4.17%, 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4 两组宫腔粘连情况比较 宫腔镜组无一例患者出现宫腔粘连, 腹腔镜组有6例患者发生宫腔粘连, 发生率为12.50%, 两组宫腔粘连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子宫黏膜下大肌瘤在育龄女性中患病率较高, 属于良性肿瘤, 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贫血、阴道流血等, 严重情况下还会引发流产、不孕等不良事件,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研究表明[3], 在患者瘤体较小的情况下, 可给予药物治疗, 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 如果子宫肌瘤患者的瘤体直径>5 cm, 药物治疗并不能获取理想疗效, 需采用手术治疗。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微创手术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有利于提高子宫黏膜下大肌瘤切除术的安全性。宫腔镜手术具有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有利于改善子宫肌瘤患者的病情, 能够缩短住院时间, 术后复发率较低[4]。从腹腔镜的治疗效果来看, 虽然这种术式的治疗效果优于开腹手术, 但是对手术操作者具有较高的要求, 且宫腔粘连发生风险较大。与腹腔镜手术相比, 宫腔镜的微创效果更好, 术后宫腔粘连率低, 手术安全性高。

从本次研究结果发现, 宫腔镜组的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腹腔镜组(P<0.05), 宫腔镜组术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17%, 低于腹腔镜组的16.67%(P<0.05)。宫腔镜组、腹腔镜组各有1例、2例患者复发, 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镜组宫腔粘连发生率小于腹腔镜组(P<0.05)。

综上所述, 子宫黏膜下大肌瘤患者采用宫腔镜术治疗的效果优于腹腔镜术, 宫腔镜术的应用可缩短住院及排气时间, 安全性高, 能控制宫腔粘连发生风险, 易于被患者接受,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玉葵.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术前宫颈预处理在子宫黏膜下大肌瘤宫腔镜电切术中的应用.中国临床医学, 2014, 9(1): 46-49.

[2] 洪开, 王晓东, 姜继勇.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大肌瘤65例疗效分析.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4, 12(7):699-700.

[3] 陈晓芳.宫腔镜电切除术对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治疗效果观察. 当代医学, 2016, 9(13):51-52.

[4] 梁江红, 罗蕊丽, 郑蓉.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治疗子宫黏膜下大肌瘤的临床疗效分析.医学综述, 2016, 22(11):2259-2261.

[收稿日期:2016-08-30]

猜你喜欢

宫腔镜腹腔镜
辨证论治五行理念下中医情志疗法对宫腔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
腹腔镜疝修补与传统开放疝修补的比较
宫腔镜下电切术和冷刀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比较
腹腔镜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研究患者卵巢功能在腹腔镜下剥除卵巢囊肿术后影响
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下电切术围手术期护理分析
腹腔镜下胃袖式切除术在基层医院的运用
宫腔镜联合腹腔镜对子宫肌瘤患者的治疗作用及预后分析
有关宫腔镜的这些真相,一起了解一下!
宫腔镜绝育术后意外妊娠率较腹腔镜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