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培养

2016-12-27邢晓琼

科学与财富 2016年29期
关键词:探索实践审美情趣人文素养

邢晓琼

摘 要:“语文人文素养教学”是相对于语文能力教学而提出的,它要求充分开发、积极利用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在教学中丰富学生的人文积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一般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和思想现象。“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强调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以人为归宿的精神,它是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一种思想态度。而“初中语文人文素养”,则指学生对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而由这些知识内化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如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

关键词:人文素养;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探索实践

课题的提出:

a.时代的呼唤

21世纪的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于是热切呼唤高素质的人才,谁最先培养出一大批能够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高素质的人才,谁就能抢占世界经济的制高点。而高素质的人才,不仅需要有良好的科学技能素养,而且需要良好的人文素养。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也就成了21世纪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改革的主题。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作为教育的灵魂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b.语文新课程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为语文学科性质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从事语文教学活动中,要以文为本,以人为本。也就是说必须同时关注文本特点和人本特点,实现教育目的。

c.学校发展的要求

我们只是一所乡村中学,在学生的生源和大的教学环境上本身就无法和城市的学校相比较。语文教学成绩在全市的排名也仅仅能达到中游水平,这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们平时的语文课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染和人文素养的教育重视不够,一些老师仍然片面强调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比较忽视获取知识的过程、方法及以知识为载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这是传统语文课的余毒,它势必阻碍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因此,初中语文人文素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意义重大,更是势在必行。

“人文素养教学”是相对于语文能力教学而提出的,它要求充分开发、积极利用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在教学中丰富学生的人文积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一般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和思想现象。“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强调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以人为归宿的精神,它是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一种思想态度。而“初中语文人文素养”,则指学生对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而由这些知识内化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如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我们的理解至少包含:(1)强调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即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2)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即追求心灵的完整性;(3)追求人的道德情感、审美情感与宗教情感,并强调人的自然情感与道德理性、审美理性和宗教理性相统一,确立人在宇宙自然界中的地位,以唤起人们的宇宙关怀、生命关怀;(4)高度珍视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5)强调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与塑造。

心理学关于意志的有关理论: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

心理学关于兴趣的有关理论:兴趣是我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心理学关于道德的有关理论: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体身上的表现。是指一个人在一系列有关道德的行动中所反映出来的那些经常而稳固的倾向和特征。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下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它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即是自然的,又是社会的,人具有一定的能力。

以及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

通过究实践,我们探索了初中语文人文素养积累教学的的途径和方法,即抓四个“核心”进行人文素养积累教学。其做法是:以“爱心”为核心,培养学生丰富而生动的内心世界;以“理性”为核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以“个性”为核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勇于创造的精神;以“活动”为核心,培养学生多元思维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此阶段更新了参与实验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善了语文课堂教学,迈开了课程改革的步伐,促进了我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同课异构优质课比赛中,杨欢的《马说》一课,获沁阳市级一等奖。增强参与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理论水平有所提升,写出了多篇有较高水准的论文。

根据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征,课题组不断探索,构建了一套初中语文人文素养教学的基本模式。

具体做法:(1)采用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理念之一,“以人为本,尊重学生”。课题组要求参研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努力摆脱传统语文教学“让学生屈从于教师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以人为本。

理念之二,“全面发展,人文见长。”我们课题组一致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将必然由侧重于知识积累转向强调能力的训练、思维训练和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人格素养的培养,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意识和鲜明的时代色彩。

理念的具体实施要求:①解放教师——放手发动学生自主阅读,给其足够的空间,足够的机会,营造一种“百家争鸣”的气氛,提倡一种“百花齐放”的结果。②尊重学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不同读者对同一文章就有不同的心理体验,教学中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与独特体验,珍惜赏识学生的奇思妙想。③创造机会——给学生一个学习平台、展示空间鼓励随时提出问题引导自主探究精心组织探究,要学生明白“能读”不是终极目标,“创新”才是最佳结果。

如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在教学中如此实施:①师范读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生自由读文,并结合注释进一歩理解课文内容。②师生共同展示有关苏轼的各种资料,了解苏轼的经历、爱好、性格、作品,写作此文的背景等,并积累了苏轼的代表作名句、典故等。③挖掘苏轼在此文表现的情感及价值观:虽因被贬谪而悲凉,却能发现月之澄澈空明、清丽淡雅而倍感欣喜;虽因壮志难酬而成闲人却能在悠闲的漫步中形成自己豁达的人生观。④联系学生当前学习中所感受的压力、痛苦,理解欣赏苏轼,学习他的自我安慰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排遣生活的种种烦忧。

小结分析:通过研究实践,此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基本上改变了以前只重视所谓语文能力培养的偏狭功利倾向,转而凸显语文课的人文性。

我们在充满人文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语言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在语言感悟中弘扬人文理念,通过感悟,领会语言背后的意境,领略其背后的人文意蕴;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人文意蕴,良好的诵读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而且再现了作品的形象,使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我们还关注语文课堂的人文交流,教师与学生不再是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充满爱心的交流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学生作为有独立主体、人格尊严的人,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的价值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对教师而言,上课是对话交流,而不单纯是劳作;是艺术创造,而不单纯是传授;是探索真理,而不单纯是展示结论。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既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单单是大脑的载体进行培养的,它通过对话,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尊重,使学生学会自尊、自信、善于合作、乐于助人、独立自主、坚忍不拔,毫无疑问这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理想教育。

猜你喜欢

探索实践审美情趣人文素养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家用纺织品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实践
新时期校企有效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浅谈花鸟画中自然格调的应用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油田服务单位混合用工条件下工会工作探索和实践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