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化”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行动策略

2016-12-27晁成

科教导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微时代

晁成

摘要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舆论主阵地、确保主流价值观有效传播的主渠道,其价值功能不可小觑。本研究基于“微时代”情境的思考,全面系统解剖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课程教学存在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科学化利用和发挥“微时代”情境下的有利条件、规避不利因素来推进课程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优化决策。

关键词 微时代 “形势与政策” 课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d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7.024

1微时代视阈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微时代视阈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面临的机遇

“微时代”主要是指一个以微信息、微媒体、微社区为主要形态的新网络空间,以移动手机、掌上电脑、信息电话等现代电子设备为实体依托,以微博、QQ、微信以及政治、购物、娱乐、科教、社会等新闻传播和浏览网站新媒体平台为载体,借助信息网络渠道在网络系统中塑造“微支付”、“微创造”、“微阅读”等个人生活体验方式和思维方式。

微时代情境下,信息生成、传递、扩散的及时获得性打破了传统依靠职能物理空间信息传播的滞后性,为信息的快速传播及分享提供了高效便捷的疏通渠道。与此同时,随着微时代的到来,诸多信息交流媒体和方式更新换代的速率得到加大提升,改善了大学生生活学习方式,诸如获取教学信息的及时性、广泛性、便捷性。就高校大学生而言,能够运用高校“形势与政策”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当下发生的时事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问题,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丰富和拓展了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空间,有效避免由于信息传播的时滞问题而造成教学主体与教学对象之间的沟通梗阻。从某种程度上看,“微时代”所带来各种信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传播,为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分析和解剖时事政治及其提出改进路径的思维模式和实务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训练平台,提升了大学生教学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培养大学生逻辑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主观能动性意义深远。

1.2微时代视阈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面临的挑战

认清“微时代”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便利条件的同时,不得不对“微时代”所造成诸多负面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对此才能有效利用其优势,规避其劣势,发挥其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时期知识储备、人生经验相对比较缺乏在海量信息面前很容易受到虚假新闻、谣言的影响。据有关数据调查显示,微博、QQ、微信成为大学生最常使用的三大社交网络工具,并且大学生占据使用此类媒介传播平台主体的比例相当巨大。然而,在信息网络充斥于各种网络传播平台中,海量信息存在失真、欺骗、谣言、蛊惑等性质,严重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以及主流价值观的传播,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另一方面,微媒体网络技术在给人们生活起居、衣食住行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部分网络大V利用微信、微博等平台曲解、违背主流价值观,宣传诋毁国家的言论、散播谣言,倘若大学生加以确信,将会严重动摇和危害大学生塑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念,造成思想危机、道德危机和政治危机,从而造成不堪设想的恶劣社会影响。

2微时代视阈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2.1重形式轻买质

近来年,随着以QQ、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网络媒体迅速兴起,各级各类高校逐渐意识到“微时代”的到来是一股不可逆势的潮流,只有巧妙顺应其成效优势和规避其制约劣势,才能在其发展洪流中赢得驱动教学改革制胜的利剑。基于此,各级各类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也积极响应了此股技术洪流所带来各类契机,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注入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工程之中。绝大部分高校纷纷开通了以学校组织名义为代表的微博、微信平台,以便于宣传学校新闻信息、传播主流价值观,形成舆论主阵地。可是,在根据现实情况得知,大学生群体参与到学校所宣传的新闻内容的积极性不足,学生的主动性尚未得以充分调动。回归该门课程的教学本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基于当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发展形势进行全面认析,全面认知和掌握这些方面政策方针,采用科学化的政治理念和政策措施来解决这些领域所呈现的诸多问题,进而提升大学生理性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和能力。可是,现有的教学模式往往容易忽视此类能力的塑造和培养,实为惋惜。

2.2知识单向式交流受到严重冲击

现目前,借助“微时代”技术契机改造高等院校“形势与政治”课教学已经深入高等教育相关部门以及具体任教主体的意识层面,可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模式绝大部分依然采取形势报告会、专题讲座、历史分析等模式进行教学。在这种教学情境下,单向式的政治知识灌输以及任课教师仍然占据强势中心,往往容易忽略大学生的知识诉求和主体感受,难以激起大学生学习兴趣、爱好、共鸣,从而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微时代的到来,加快了信息平面传播的便捷度,打通人与人交流的空间障碍,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息共享,大学生参与以微博、微信、QQ、社交论坛等平台的信息和意见交流,增添了表达个人意见和主张的机会与窗口,进而倒逼传播教学模式下以任课教师为主场、实体课堂为平台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技巧等层面的系统化改革和创新。

2.3任课教师的综合素养有待提升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结合当下政治、社会、经济、科教文卫等时事形势和变化而开展教学引导、传播主流价值观的系统课程,是一门统筹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该门课程对任教主体(任课教师)的时代感、政治敏捷度、社会洞察力要求极为严格,有着较高的要求。任课教师应具备基本的政治理论素养以及对正确运用基础理论职能全面解剖时事政治所发生的现象问题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根源和本质。然而,在现实教学情境中,大部分任职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老师大部分并非科班出生,缺乏拥有扎实的政治理论以及完备的知识结构体系,往往容易造成该门课程教学走样,并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和期待,从而导致大学生对政治问题的冷漠和观望,集体主义、爱国精神受损。

3基于微时代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提升路径

3.1优化课程教学顶层设计

优化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顶层设计,对强化和提升该门课程教学的全面改革提供根本路向意义重大。一是强化核心领导,形成通力协作的新型网络工作格局。强化校级党委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核心领导、明确学校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团委、教务处等部门在该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职责和权力边界,加强校级、院级、系级三个层级对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网络化工作运行和沟通管理。二是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指导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创新和完善,为教学内容提供价值引导。三是增强课程教学的是时代感、危机感、紧迫感。改变现有教学单向式、填鸭式教学内容的灌输,加强大学生主体运用课程理论知识解剖实际问题的思维模式和能力,重在理性思维模式的训练和正确运用政治观、价值观解决实际问题本领的锻造,进而提升课程教学顶层设计的科学性。

3.2巧用微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微媒体时代所携带的各种机遇与挑战,是对微媒体犹如“一把双刃剑”的最好诠释。微时代下的微媒体技术、多元化、多性能的产品的供给给使用此类产品的大学生消费者以及高等教学模式带来极大便利和威胁,如何避免其劣势?本文认为应正确应用的技术层面予以推进。一是聚焦“时事焦点”,开展专题式研讨教学。为改善任课主体“照本宣科”以及大学生抵触心理,本文认为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在于,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此类新颖并非指代迎合大学生的“口味”而开设的内容新颖,而是围绕教学目标大纲,聚焦大学生关注度较高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所呈现的关注度极高的问题进行讲解,从焦点源头上,提升教学内容的吸引力。二是创新教学工具,提升教学内容传递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现有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能够立体化、直观化反映问题的图片、视频,以及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形势开展课程教学技术的改进。

3.3推进教学主体知识再造

任课教师是高校“形势与政策”的主力军,是传播主流价值观的“发声器”。任课教师任教能力、任教综合素质的高低对该门课程有着紧密的牵连关系。为此,提升任课教师的课程素养,扩充涉及所任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思维模式和广阔眼界,可实施教学主体知识再造工程来确保如上目标的顺利达成。一方面,优化课程教师的评选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以及组合模式。突出政治学、行政学、公共管理等领域知识背景体系的导向。同时,重在考核任课教师掌握课程理论知识解析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能力,重奖教学优异教师,提升任教教师职业忠诚度和荣誉感。从师资有效配置层面,改进师资供给结构。另一方面,加强任课教师需要加强自我知识结构体系和外在培训体系的完善。任课教师需要注重自我时事政治体系的培育,提升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度,加强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学习和理解,引导和培育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时事形势的能力,以正确的价值观、政策观帮助学生解惑释疑。任课教师所在单位院系及高校,应加强外在教育培训对高校教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强化目标导向、教学技能导向以及培训的实效化,避免培训的空洞和走样。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微时代
移动互联网对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挑战与应对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微美学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