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人近视了 怎么办?

2016-12-27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16年24期
关键词:单片眼力欧阳修

古人近视了 怎么办?

古人常常“秉烛夜读”, 出现了“近视眼”怎么办?从考古发现来看,先秦时期已出现放大镜,东汉初年已有5倍的金圈嵌水晶片放大镜;从古诗词来看,“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和欧阳修都是近视眼;从史籍记载来看,宋代《洞天清录》一书中已有用眼镜“叆叇”(音:àidài,云彩很厚的样子)。

一. 近视眼为何唐宋开始增多?

当时印刷术、科举制兴起,古人称视力为“目力”或“眼力”。

有关视力问题的记录,在殷商甲骨卜辞中已出现,如“目不丧明”、“疾盲”等。但 “近视眼”的增多则是在唐宋时期,这点从隋唐诗文中可见一斑。

检索古诗词发现,诗词文中含有“眼力”或“目力”的在唐之前几乎没有,唐诗(词)中开始出现,宋诗(词)中突然增多:“眼力”共有111条,其中唐5条,宋101条,元3条,明2条;“目力”共有83条,宋74条,元4条,明5条。唐代的5条均出自全唐诗。

这种检索虽欠全面、准确,但可以说明一个现象:唐宋时“近视眼”多了起来,正因此才引起了文人和社会的关注。

唐宋时期正是印刷术、科举制兴起的时代,印刷术可使字体变得更小,但字小读起来费劲;科举取士使人们的读书、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但也导致了视力下降。唐姚合在《武功县闲居》诗中便称:“簿书销眼力,杯酒耗心神。”

二. 古人视力下降,要怎么矫正?

1.让眼睛休息

2.针灸、敷药

除了唐宋诗词,这一时期的古人笔记中也有很多关于视力问题的记载,连不少现代读者熟知的历史名人都是“近视眼”。如“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和欧阳修,视力都不好。

韩愈的视力不好是自己说出来的,他在《祭十二郎文》中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欧阳修的近视眼记载则见于南宋叶梦得《石林燕语》一书中,称欧阳修“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因为视力不好,欧阳修很苦恼,他曾在《读书》诗中说:“吾生本寒儒,老尚把书卷。眼力虽已疲,心意殊未倦。”

唐宋两朝的文化名人杜甫和王安石也曾对视力下降感叹不已,他们在各自的诗中曾不约而同地用了“老年花似雾中看”一语。

视力下降大都是用眼不当造成的,与读书过度有关,苏辙在《夜坐》诗中便称:“少年读书目力耗,老怯灯光睡常早。”陆游也有同样的感觉,他曾在《夜坐闻湖中渔歌》中感叹:“少年嗜书竭目力,老去观书涩如棘。”

所以,古人认为矫正视力的最好办法是让眼睛得到充分休息。刘禹锡建议减少阅读以保护和恢复视力,他在《闲坐忆乐天以诗问酒熟未》诗中提出:“减书存眼力,省事养心王。”

古人还通过医药手段,如通过针灸、服药来恢复视力。唐朝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六上(七窍病上)中,列出的医目、护目、明目诸药方多达71方,不少都是很好的视力保健品,如有一种“神曲丸”,“主明目,百岁可读注书方”。

三. 最早的眼镜出现于何时?

1.先秦已借助放大镜

2.明末制作眼镜成一门新手艺

现代流行通过物理手段——戴眼镜来矫正、恢复视力的手法,古人早就想到了。考古发现,先秦时人们已借助于放大镜。1977年春从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周初遗址上出土的甲骨文,考古报告称,字体“小如粟米,要用五倍的放大镜才能看清楚”。1980年的一次考古发掘也间接证实,当年从江苏邗江甘泉2号汉墓中出土了一只东汉初年的放大镜,为金圈嵌水晶片,直径1.3厘米,可放大5倍。这个放大镜镜片磨制精细,实际就是一只单片眼镜,很小巧,方便携带。这种单片镜,西方人的叫法更为贴切,称作“读书石”。

在邗江甘泉2号汉墓发现“单片眼镜”前后,南京北郊郭家山1号东晋墓中也出土了一只直径2厘米的水晶镜片,镜片磨制工艺更高,镜面上凸下凹,为工艺更复杂的“老花镜”。

宋朝出现的用眼镜看书的记载是宋朝国民视力水平下降的又一证明,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记载:“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叆叇,眼镜也。

到明末时,戴眼镜已不鲜见,制作眼镜成为一门新手艺,中国第一本研究眼镜的专著《镜史》也是这时出现的。《镜史》的作者、明末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曾阐述过“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凡人目不去书史,视不逾几席,更于灯烛之下,神光为火光烁夺,则能视近而不能视远。又有非由习贯,因先天血气不足,视象不圆满者。用镜则巧合其习性。视远自明。量人目力广隘,配镜不爽毫厘。”

四. 北宋史沆,发明了眼镜?

有争论,至今仍无定论。

早期的眼镜与今天有所不同。除了单片镜外,双镜片眼镜初期无腿,有手持式、折叠式,再后还有直腿式、曲腿式。

这些不同款式的眼镜是谁发明的?古代有学者认为是从国外传入的。现代有学者认为,眼镜是中国北宋时一位名叫史沆的司法官员发明的。《陔余丛考》“眼镜”条引北宋刘跂《暇日记》称:“史沆断狱,取水精十数种以入,初不喻,既而知案牍故暗者,以水精承目照之,则见。”水精即用水晶制作的镜片,这可以视为中国人“用眼镜看文件”的最早记载。

眼镜到底是中国人发明的还是洋人发明的,民国时就有争论,至今仍无定论。西方人一般认为,眼镜是意大利人在十三世纪时发明的;持中国发明观者则认为意大利人“偷师”中国,当年来华游历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带走了中国眼镜。

从古人笔记中所记的眼镜来看,不少都是进口眼镜。

五.古代配一副眼镜,要花多少钱?

一开始也是贵族才买得起。在现代,戴眼镜被视为是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的象征,在古代眼镜一度也是非贵族不可以有。

古代配一副眼镜要花多少钱?物以稀为贵,初期昂贵,但普及以后便十分便宜。《陔余丛考》称:眼镜“在前明极为贵重,或颁自内府,或购之贾胡,非有力者不能得,今则遍在下矣。”

据清《虎阜志》,明末制镜大师孙云球已能制作各种眼镜,并“令市坊依法制造,遂盛行于世”,眼镜的价格随之一路走低。

猜你喜欢

单片眼力欧阳修
画眉鸟
『「拼图单片」与「宏大图景」』阅卷实录
快乐的“长工”
眼力大搜索
考眼力
基于16位单片机MC9S12DG128B智能车系统的设计
考眼力
勤奋的欧阳修
眼力小侦探
一种具有0.5dB噪声系数的450~470MHz单片集成L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