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苏尼吐城址调查报告

2016-12-27李鹏

东北史地(学问)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旗城址通辽市

李鹏

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苏尼吐城址调查报告

李鹏

“苏尼吐城址”是通过卫星影像分析法发现的一座城址,初步推断为始建于辽代的城址,该城轮廓清晰,地表遗物丰富,保存较为完好,是研究西辽河流域城址形态的良好样本。

通辽 苏尼吐城 调查报告

2013年12月20日,通过对美国Conora卫星影像资料的观察,在通辽市科左中旗境内发现了一处疑似古代城市的遗址。笔者于次日驱车赶赴此地进行现场核实,经初步地表调查,发现了一座轮廓清晰、地表遗物丰富、保存相当完好的古代城市遗址。由于未见该城址被刊录于任何文物普查资料和调查报告中,故该城址属于通过卫星影像分析法的首次发现。笔者按田野调查惯例,以距离最近村落将其命名为“苏尼吐城址”。2014年4月5日,会同通辽市博物馆邰新河副馆长、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张铁男老师,再次前往苏尼吐城址,做进一步的地表调查工作,现将调查结果简报如下:

一、地理位置与环境

苏尼吐城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白兴吐苏木苏尼吐村东约1.3公里处,西南距通辽市约53公里,东北距科左中旗旗政府所在地保康约45公里。城址中心点地理坐标:北纬43.932824度,东经122.767375度,海拔高度151米。城址坐落在一处方圆约10平方公里盐碱滩地的中部,地势平坦开阔。城址及周边区域地表布满黄沙,沙间零星分布着低矮的牧草,自然的造化和时间的侵蚀,使城址与周边环境几乎融为一体,因此,从地面上很难发现该城址。或许,这便是该城址至今才被发现的原因吧!

图一 通辽市科左中旗苏尼吐城址区位图

二、城址遗迹

目前,由于城址及周边区域已被辟为牧场,未受到农耕破坏,故保存相当完好。城墙为沙土筑建,距地表平均残高约0.4-0.5米,基宽约5-6米,地表未见夯土层。城内大量建筑基址尚可辨别大体轮廓。现结合拍摄于2014年4月18日的卫星影像,对城址遗迹简报如下:

1.城址形制:该城址为主城加西瓮城结构。主城呈东北、西南向长方形,方位146度。四墙均开有城门。其中,东城墙长189米,居中偏南侧开一门,门宽约7米;南城墙长253米,居中开一门,门宽10米;西城墙长217米,居中偏南开一门,门宽约13米,外有瓮城;北城墙长261米,居中偏西开一门,宽约10米。主城总周长920米,总面积约5.2万平方米。瓮城呈刀把型附于西城墙上,北墙长25米,西墙长70米,南墙长32米。

2.城内街道遗迹:卫星影像显示,城址中可见街道三条。分别是:(1)南北主道,贯通南、北二城门,全长232米,路宽5.5米。(2)东西一道,直线贯通东、西二城门,全长261米,路宽5.5米。(3)东西二道,位于城址西部中段,西起西城墙,东抵南北主道,全长126米,路宽约3.5米。

3.城内街区遗迹:三条街道将城内划分成五个街区,在每个街区内部均分布有大量院落和房屋基址。其中,(1)东北街区,位于城内东北部,是城内最大的街区。街区内建筑遗迹可分为东西两个群落。东部建筑群落:沿东城墙南北向排列,分布四处院落遗迹,均呈方形,边长约为30米,内有房屋建筑遗迹;西部建筑群落:由南北两个院落遗迹组成,南侧院落呈南北向长方形,南北长约56米,东西宽约42米,内有多处房屋遗迹。北侧院落也呈南北向长方形,南北长约32米,东西宽约26米,内有多处房屋遗迹。在东西两个建筑群落之间,零星分布几处小型房屋遗迹。(2)东南街区,位于城内东南部,街区内有多处院落和房屋遗迹,大体呈东北向西南走向,沿南城墙和东西一道分两排排列。每个院落遗迹,由庭院和房屋遗迹组成,房屋遗迹均位于庭院的北部。(3)西南街区,位于城内西南部,街区内有几处连为一体的大型院落组成,内部结构辨别不清。(4)西中街区,位于城内西部中段,正对瓮城方向,街区内自东北向西南走向,整齐排列6处院落遗迹,其中,位于街区西端的3处的院落遗迹较为清晰,大小均等,南北长45米,东西宽23米。在院落遗迹内,可见房屋遗迹,均位于院落北端。街区东端3处遗迹较小。(5)西北街区,位于院落西北角,街区内有多处院落和房屋遗迹,大体呈东北向西南走向,沿北城墙和东西二道分两排不规则排列。

4.城外遗迹:在城址南、北二门外部两侧,沿城墙走向,分布有多处房屋遗迹。其中,在南门两侧,对称分布两处房屋遗迹,东侧房屋遗迹呈长方形,东西长36米,南北宽24.5米,西侧东西长50米,南北宽25米。在北门两侧对称分布4处房屋遗迹,规格略小于南门两侧房屋遗迹。

图二 通辽市科左中旗苏尼吐城址卫星影像图

图三 通辽市科左中旗苏尼吐城址卫星影像解析图(街区图)

三、地表遗物

城址区域地表可见大量遗物零星分布,本次调查采集到的遗物大体分为以下几类:

1.建筑构件:灰砖残块,表面呈灰白色,素面无沟纹,胎心呈灰黑色,质地疏松。

2.陶器残片:可分为两类,其一,素面陶片,包括灰陶和红陶,泥胎,轻薄坚硬,个别饰绳纹或篦点纹。其二,釉面陶,多为较大缸体或罐类器物残片,胎体夹砂、粗糙厚重,釉色可见豆绿色、绿色、绛紫色、黄白色等。

3.瓷器残片:以青花瓷残片为主。

4.铁器:铁锅残片、铁钉、铁刀残片、冶铁残渣等。

四、初步分析和认识

1.城市的年代

从地表所发现的篦点纹陶片来分析,该城很可能始建于辽代。该城含瓮城总周长接近1000米,应当属于辽代小型城址。然设计规整,功能齐全,很可能属于县级城市。地表未见元代遗物,说明该城自辽金后一度废弃。从地表所发现的大量清代青花瓷残片推断,在清代,此城曾有大量的居民。十七世纪中期始,清代蒙古科尔沁部迁居于此,该地属达尔罕王科左中旗领地。自十四世纪末,活动于该地区的如元将纳哈出部、兀良哈三卫、内喀尔喀五部等蒙古各部,习惯居住蒙古包,并无筑城习惯,如遇战事或风寒,多移居辽金旧城暂时躲避。可见,城中所见建筑遗迹很可能是辽代遗留,而地表遗物很可能便是清代蒙古科尔沁部的遗留。

图四 地表采集遗物

2.城市的选址

苏尼吐城址地处新开河中游南岸,北距现代新开河河道约13公里,地处盐碱滩地上,周边以沙漠为主,是西辽河平原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区域之一。城址东部约800米处为一处面积约3平方公里的水泡子,在水泡子东北约200米处有一处名叫腰哈根艾勒嘎查的蒙古族村庄。蒙古语“腰”,汉语意为“中间”、“哈根”汉语意为“硝碱”,“艾勒”汉语意为“村、屯”。约1732年,有一名叫扎力苏的人在此居住,以村附近的碱泡子取名为腰哈根艾勒①。临近城址的苏尼吐村,在蒙古语中是“突出的沙坨子”。这两个村落均为半农半牧生产方式。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窥见这一地区的原生态地貌。故城市选择于此,自然有其道理。在城南约300米处,有一条已经断流的小河道穿过,应当是新开河的一条支流,可解决城市居民水源问题。东侧湖泽,盛产鱼虾,可以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水产品。北距新开河漫滩地约3.2公里,新开河漫滩地,土地肥沃,适宜耕种,而周边沙坨地便于牲畜饲养管理和越冬,非常符合辽代城市与聚落“远耕近牧”的生产习俗和选址条件。

3.城市的结构

苏尼吐城市遗址,城墙轮廓清晰,城内街道可辨,院落及房屋遗迹尚存,为我们研究西辽河平原城市结构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样本。保存完好的西瓮城,说明当年在建立之初,该城具有一定的军事防御功能。城区内街道分布工整,东北一道和南北主道,贯通四门,将城市整齐的划分成街区,通行便利。城市内各街区功能初步分析,东北街区,院落规整,建筑面积较大,很可能是城市的政治中心;西南街区,仅存院落遗迹,少见房屋遗迹,很可能是该城集市贸易、手工业加工和仓储区域;东南、西中、西北街区密布院落和房屋遗迹,应当为城市内居民住所。城内院落与房屋遗迹,构成居民主要居所,每个住户单位,均由院落和房屋组成。院落多呈南北向长方形,长度在40-50米之间、宽度在25-35米之间,房屋位于院落北侧,与现代当地农村居住结构基本相同。院落的这种设计,比较符合农牧业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宽敞的院落,便于圈养牲畜和开垦自家的菜地。座北的房屋,通风采光条件良好。从地表所发现较少的砖瓦类建筑残片来看,城内居民房屋与院墙基本为泥土材料。从该城址所提供居住条件来推断,当时城内最多居民可达到数十户,人数可达数百人。

结语

苏尼吐城市,是目前为止西辽河平原地区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城市遗址,也是该地区首次运用卫星影响分析法发现的城市遗址之一,该遗址对于我们发现和研究古代城市遗址无疑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注 释]

① 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哲里木分册).[M].1990:261页

责任编辑:祝立业

K872

A

1009-5241(2016)01-0033-03

李鹏 内蒙古民族大学科尔沁文物与考古研究所副教授 内蒙古 通辽 028000

猜你喜欢

中旗城址通辽市
王舒作品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成峰牲畜市场交易红火
城市蒙古族饮食结构变迁现状及原因——以通辽市为例
两城镇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
通辽市音乐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
转变形式让党课“活”起来
云南巍山龙于图山城址
由即墨古城想到的 古代城址应如何向公众展示?
陨落的夏代城市:大师姑城址发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