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创新能力刚性陷阱与超越路径分析

2016-12-26王雪利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21期
关键词:刚性

王雪利

摘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刚性制约了核心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导致企业难以构建持续的竞争优势。概述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刚性表现;并分析认为能力刚性是路径依赖、认知惯性、互补资产和系统封闭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提出了通过建立学习型文化、实施知识管理和建立技术联盟来超越刚性。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刚性;持续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1.002

1引言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技术的不断突破给企业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在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总是会面临一个又一个的选择,然而有的企业在变革中抓住契机脱颖而出,有的企业却止步不前甚至被淘汰。两者的一个重要差别在于企业是否能够根据自身及环境变化,培育和发展技术创新能力,这是企业成功进行技术创新的关键。

所谓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能够改进企业的生产制造技术和经营管理技能,使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享有规模经济与学习曲线带来的利润。当进行生产制造方面的技术创新时,有助于企业获得低成本优势;当进行产品设计方面的技术创新时,有助于企业获得差异化优势。

因此,在动态竞争的环境中,企业依靠原有的技术力量,可能无法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必须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使竞争对手越来越难以模仿和学习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然而,独特的能力不仅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而且可能也是企业自身难以进行改变和创新的,因而形成“能力刚性”,也称为“刚性陷阱”。本文将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刚性表现和成因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防范和超越能力刚性的建议。

2技术创新能力的刚性及其特征

“能力刚性”被描述为:对企业内部习惯或惯例的过分遵循。在任一给定时间,组织的习惯或惯例决定了企业与众不同的能力,企业倾向于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对惯例做出适应性调整。这意味着对企业能力进行微调,而难以实现创新和变革。美国学者巴顿(Barton)从知识的角度指出了能力刚性的四个特征:对以往经验的盲目迷信;企业内部限制创新;限制未来进行创新性的试验;从企业外部吸收的新知识被滤除。

当一个企业经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形成其竞争优势时,它就会有意无意地维护已有的创新能力和方式,导致创新能力再发展过程的缓慢和阻滞,形成能力刚性。也就是说,技术创新能力的刚性是阻碍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构建持续竞争优势的惯性系统,使得企业自身难以继续进行创新活动。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能力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技术惰性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最初是面临着多项选择和不确定性,然而一旦某方式的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企业就会极力维护这种技术创新的方式与成果,继续依赖已有的产品、技术、技术创新能力及技术创新方式和途径,进入技术惰性状态。

技术惰性具体表现为:企业视野狭窄,只满足于已取得成功的产品和市场,而很少再去开发新的产品与市场;或者迷信于旧的技术,否定和排斥新技术,只相信过去成功的技术,即使原有的技术面临着淘汰仍视而不见;或者缺乏动力,缺乏进取精神,极力维护已有的技术创新能力——尽管能力可能已过时,很难再去进行投资、培养新一代的能力;或者因循守旧,只相信过去成功的经验,技术创新活动迷信于原有的方式和途径,“创新”演变成适应性“调整”,然而这种微调难以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2.2组织迷失

企业倾向于延续以往的技术创新经验,在面临新技术的刺激时,企业的个体成员尤其是技术团队成员之间会出现相互肯定所持有的旧有惯例和经验,由此个体成员对自有知识和技术的信心获得提升,而企业特别是企业的技术团队作为一个整体的组织也陷入到盲目自信的迷失状态。这种组织迷失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刚性的表现形式之一。

在组织迷失的状态下,成员对已有的产品、技术、技术创新能力及技术创新方式和途径呈现高度的认可,对新的知识和技术持怀疑和否定态度,甚至某些个体成员会有意或无意地破坏组织对新知识技术的学习过程;组织的应变能力减弱乃至僵化,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迟滞,乃至对新知识的认识和学习过程严重地落后于知识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

2.3资源沉没

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投入一定的经费、人力和设备,这些资源是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一旦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处于收益最大化的考虑,企业就会极力维护原有的资源投入方式,甚至保持原有的资源投入数量,然而在超竞争的环境中,因循守旧的资源配置方式是难以有力地支持企业进行不断的技术创新,同时也难以构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这就是“资源沉没”现象,即原有的和新投入的资源难以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资源沉没也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刚性的表现形式。企业中有两种资源容易呈现资源沉没现象。一种是生产设备和厂房车间。企业的一些设备和厂房具有专用性,一旦投资就不易转为其他用途,面临技术进步或者设备更新时,已经投入的设备和厂房却难以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就呈现出资源沉没的特征。另一种是人力资源。由于企业的一些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生产作业人员谙熟于企业已有的技术、技术创新的方式和途径,在进行创新决策时,不是根据环境的变化和竞争的需要,而是根据经验和惯例,就呈现出企业的人力资源不能维护企业的竞争优势。

3技术创新能力刚性的成因分析

当企业技术创新呈现能力刚性时,就固守过去的成功,阻碍进一步开发新的技术,阻碍培养新的技术能力,消磨企业的竞争优势。但是,能力刚性的形成,很难被发现。只有外界的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给企业带来巨大冲击时,企业才会发现能力刚性的存在,然而这种事后顿悟的方式将使企业付出高昂的代价。因此,解决技术创新的能力刚性问题的最佳方式应该是分析其产生原因,采取有力措施,在保持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防范能力刚性的发生。

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能力刚性是伴随创新能力的成长,经过长期演进而形成的,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1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的概念是由生物学家提出的,用来解释生物演进路径的机制以及路径可能非最优的性质。美国学者阿瑟(Arthur)最早将路径依赖理论引入技术创新过程的研究中,描述技术演变过程中收益递增和自我强化现象。一旦某一技术路径受到偶然因素而被采纳,收益递增机制便会促使它进一步延续呈现前后连贯、相互依赖的特征,很难被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技术路径所取代。企业沿着既定路径的技术创新可能进入良性的循环,不断地自我强化、巩固和完善,构建了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而更多的表现为由于路径依赖,即使出现更优的技术选择,企业仍旧延续既定路径而被锁定在次优或不优技术的低效率状态。

由此可见,路径依赖是企业技术创新发生能力刚性的重要原因。技术创新能力依赖于企业自身循序渐进的积累而成,不能通过直接的市场买卖获得,所以当企业需要进行技术创新的时候,依赖于从过去到现在所经历的路径,即使路径依赖的程度很小,也会造成企业很难采纳看上去很微小的技术变革,从而降低了创新能力调整的可能性,使企业技术创新陷入能力刚性状态。

3.2认知惯性

纳尔逊和温特(Nelson & Winter)的演化理论认为,企业行为最好被理解为惯例性行为。一旦某个行为方式相当好地发挥作用,这些方式将会被认可成为企业的记忆,并被作为惯例得以保持和延续,形成认知惯性。同时他们指出,坚持惯例将导致相对刚性甚至是惰性的行为。企业惯例随着使用的成功进一步得到强化,当遇到新的环境刺激时,对旧环境的解释和反应模式仍倾向于继续发挥作用。

可见,在任一给定时间,惯例决定了企业与众不同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也将强化企业旧有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最终由于企业的认知惯性,失去探索创新的意愿直至削弱、丧失创新能力。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最初要进行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方法和途径,一旦企业发现某种方法、技巧特别有效,就自然而然地固定下来,成为企业的行为惯例,当面对新环境或新技术时,企业就会很自然地偏向于选择过去熟悉的经验、技巧与方法。如此日积月累,企业就会对外界环境不确定变化的反应能力下降,难以识别和利用潜在的有利机会,使其陷入能力刚性而无法自拔。

3.3互补资产

互补资产是企业的专用性资产,是企业在建立已有能力时做出的不可还原性投资,仅与特定的产品、技术或经营方式联系时才具有价值。企业建立起高度专用性资产同时也就建立了能力刚性的基础,企业运用专用性资产提高了竞争优势的同时也牺牲了企业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时,势必配置一些相关的专用设备,这些设备在技术替代过程中难以另作他用,如果企业要进行持续不断地技术创新,构建新的创新能力,就意味着企业要废弃现有的相关知识及技能,拆除现有的生产线,削弱企业现有资产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更倾向于继续保留初始的要素投入以及原有的收益能力。因此,专用性的投资在保护和培养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也限制了企业进一步的技术创新,以及创新能力的培育,最终促使能力刚性的形成。

3.4系统封闭

技术创新系统封闭也是导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刚性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运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构成一个彼此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整体,发挥系统整体效应的功能。由于技术创新涉及到企业的生存发展,许多企业将技术创新涉及的所有信息和成果视为企业的绝密,不容扩散、不可分享;另一方面,由于路径依赖和认知惯性的原因,企业对于现有技术创新系统外部的知识和技术不予以重视和关注。这种情况下,企业技术创新系统难以与外部进行有效的技术交流,无法与系统外的资源形成技术合作。因此,系统封闭的技术创新活动恰如闭门造车,只能在原有的知识、技术和资源基础上进行的技术创新活动,势必产生能力刚性。

4能力刚性的超越路径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刚性由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产生,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它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因此,要想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保持技术创新的有效性,必须建立系统的防范机制用以超越能力刚性。

4.1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方式的综合系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强调信任、交流、学习和分享。企业成员之间的信任是实现信息、知识和技术交流与共享的前提;交流是加强信任、引发合作、促进知识共享,增强技术使用和创新的手段;学习是获取知识、催动创新的必经之路;分享是技术发展和创新的关键,是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途径。

可见,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能够避免企业故步自封,而是用积极的心态和行动面对新的知识和技术,通过探索新方法、创造新知识进行交互学习;企业能够不断吸收、使用、创新和分享知识和技术,从而避免了技术创新能力的破坏。而且学习意味着企业从过去的经验和环境的反馈中得到启示而对已有惯例和程序的修正,在学习过程中企业可以主动放弃旧的知识和技能,创造和发展新的知识和技能,克服认知刚性,避免企业落入创新陷阱。

4.2实施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将知识视为企业的重要资产进行管理,通过获取知识、使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过程来提升组织的绩效。有效地获取内外部的知识,扩大企业的知识存量;知识的共享和使用提高员工知识素养和技术水平,也激发员工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的知识创造活动;知识创造会发展和创新具有应用价值且能增加个人或组织能力的新知识,直接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知识管理是要建立在整个企业范围的,渗入到企业每个方面,每个人都能融入知识管理过程,通过传播、获取、创造和应用知识提高个人、团队和企业的能力。在知识管理的高效运行中,企业不断克服企业内部的惯性和路径依赖。

4.3建立技术联盟

技术联盟是指拥有开发、生产、经营某种新产品所需的不同知识和技术的不同组织,为了达到共享技术、分摊费用以及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而组成的一种基于技术的合作联盟。技术联盟的各个成员均有自己的核心技术,通过优势互补,各种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可以获得单一成员所无法达到的整体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了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技术联盟改变了过去企业的封闭经营模式,且将过去以“零和”战略进行的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化为“竞争—合作”的“双赢”战略进行的组织联盟之间的竞争。

技术联盟对防范技术创新的能力刚性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增强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交流,联盟伙伴之间的信息流动、经验分享以及技术合作使企业成为一个更为开放的动态系统中;另一方面降低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所需的资产投入以及维护的成本,使企业在技术更替和变革中更具有灵活性。

参考文献

[1]傅家骥等编著.技术创新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国家经贸委技术进步与装备司.技术创新思路探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3][美]多萝西·伦纳德·巴顿.知识与创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4]陈传明.企业战略调整的路径依赖特征及其超越[J].管理世界,2002,(6).

[5]杜跃平等.路径依赖与企业顺沿技术创新轨道的演化创新[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6,(4).

[6][荷]杰克·J·弗罗门.经济演化——探究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7]袁静等.知识惯性与组织学习[J].科学管理研究,2005,(1).

[8][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9]加里–哈默等.战略柔性——变革中的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刚性
自我革命需要“刚性推进”
p-扭转刚性问题的形状优化
社会治理既要有刚性也要有柔性
加权p-Laplace型方程的刚性
刚性兑付的法律治理
锻锤的打击效率和打击刚性
刚性嵌岩桩单桩刚度系数推导
机载刚性支撑式快速控制反射镜设计
打出“组合拳”增强监督刚性实效
刚性桩复合地基法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