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在“美”景中穿行

2016-12-23刘丽坤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鬼子品味美育

刘丽坤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的审美情趣。所以,语文教育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要通过一篇凝聚着作家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从而净化心灵,欣赏学习语文的美。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便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一、在阅读中感悟人性美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同事,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清扫,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药引导学生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

语文教材被誉为“生活的教科书”,教材中反映美的领域无限宽广。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作者一再写当时怎样自以为是,现在想起来非常后悔,为什么起初体会不到父爱,反而对父亲的言行不以为是呢?一方面,因为中国父母不太理解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长大了,有很强的自立自强的要求,总是替孩子包办一切,无论孩子多大也要“抱”在手里,实在是吃力不讨好,两代人之间容易起冲突。另一方面,20岁那样的岁数,又懂事又不懂事,容易自以为是,对父爱不容易体察到,对父亲的行为方式往往以为陈旧而反感。待到真正成熟了,才理解父辈的行为方式是他那个时代养成的,应该透过这种行为体察父亲的爱心。作者一再自责“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太聪明”就是半生半熟的状态,真正成熟了才是真聪明,真聪明才能理解父辈的行为方式,不去计较父辈的行为方式,才能感受父爱。

二、在朗读中品味内涵美

鲁迅说:“美得享受的特殊性,即在那直接性。”语文美育直接感知的材料是语言文字,它没有现实美那样鲜明的直观性,因此,要借助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品味文章的思想内涵。因为朗读不仅仅是出声地读,它是强调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是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

例如:我们在学习《安塞腰鼓》时,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体会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美,从而激发学生对这样年轻热烈完美生命的热爱。

再如孙犁的《芦花荡》中,老头子在护送俩个女孩子从苇塘回来,由于他的过度自信,结果过封锁线时让鬼子们发现而让大女孩受了伤。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文章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三、在赏析中品读语言美

文章的语言或清新洗练,读来如明净无尘的水晶,或质朴自然如甘洌清澈的山泉,或优美隽永令人回味无穷……,品味语言美应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揣摩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情韵。

例如:朱自清的《春》中,作者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连用两个“盼望着”,可见期待春天来临的心情是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了春天的消息,你听,那春天的脚步声近了。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同事虫鸣,油蛉似“低唱”,蟋蟀如“弹琴”;同为动作,黄蜂因肥胖而“伏”,叫天子因轻捷而用“窜”。运用了不同的语言,却十分生动地写出了美的情趣和独特感受。

品读语言美,还有体会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中如果仅仅满足于把一些修辞对号入座,那势必流于形式,浅尝辄止,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有关修辞方法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这样语言美的品味才能达到“知其美,又知其所以美”的境界。如《紫藤萝瀑布》中描写“花瀑”,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仿佛“在不停地生长”,以“瀑”为喻,从总体形象上赞美花盛花繁;以“欢笑”、“挑逗”将花瀑拟人化,突出花的情趣,同时运用对比,由花儿自衰到盛,再联系本文的背景,让我们感悟到了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四、在联想中训练鉴赏美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一方面要诉诸形象,另一方面则必须诉诸感情。刘勰曾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认为文章必须借助艺术形象,才能感染读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艺术形象,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从而获得审美的情感与审美的愉悦,并同时获得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为此,在讲解分析中,必须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他们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获得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并有意识地将自身的审美经验与之相互联系,积淀审美财富,成为他们一生享之不尽的宝藏。

如教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文中有一段描写:“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焉。”可鼓励学生,根据平时观察积累,再发挥联想,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画面,从色、香、味的角度,全面体会其美感特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利用多种多样的美育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其审美联想,提高其审美能力,让他们进一步热爱生活,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全面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鬼子品味美育
一个人的抗战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万国造枪打鬼子
牛山魁打鬼子
品味桂峰
艰难的行走(随笔)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品味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