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恰当处理“理法”关系提高计算教学效率

2016-12-23汤军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年22期
关键词:被除数小数点竖式

汤军

算理一般而言是指计算过程中理论依据、演绎的过程等.而算法主要是指计算方法(法则).但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对算法多样化教学理念的片面认识,出现了一味追求多种算法,而忽视算理探究的新问题,那么如何处理好“算理”和“算法”的关系,使我们有效地进行计算教学值得广大教师深思.

一、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新课标对计算教学的要求和训练强度相对降低,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教学时,注重学生动手操作,以动促思,自主体验算理,理解算法.

案例一“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操作部分.(一年级下册第46页)

1.你想怎样计算45+30呢?你能和同桌说说是怎样算的吗?

2.学生活动、小组交流.

3.汇报方法.

(1)摆小棒算:4捆和3捆合起来是7捆,再加5根是75根.师追问:4捆和3捆合起来是7捆,也就是先算多少加多少?(40+30=70)

(2)拨计数器算:先拨45,再在十位上拨3颗珠,合起来是75.师追问:为什么要在十位上拨3颗珠?根据拨珠过程,思考先算的是什么?(40+30=70)

(3)直接口算:40+30=7070+5=75

4.教师小结:比较这三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先算40+30=70,再算70+5=75)计算两位数加整十数,可以先算十位上的数,再加个位上的数.

把操作活动与知识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思维外显为直观的活动.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实现对算理的意义建构,进而理解算法.

二、创设计算教学情境,让学生掌握算理和算法.

计算教学情境的创设,从生活中提取的数学素材,应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分析提供的现实生活情境与所求数学问题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计算的必要性,逐步来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案例二“小数除法的计算”(五年级上册第72页)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小数除以整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的除法.

课本创设了买水果的教学情境: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在算“每千克苹果多少元”时把9.6元换算成96角来计算,得到每千克苹果32角即3.2元,也有学生用9.6除以3用竖式计算的,我请这位学生(称为生1)把自己写的竖式板演在黑板上.

师:这位同学用竖式计算的这个方法还有其他同意吗?

小部分学生举手表示赞同.

师:那大家看到生1写的竖式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

生2:你这个竖式商的小数点是怎么点出来的呢?

生1:对齐被除数的小数点就可以了.

生3:为什么对齐被除数的小数点就可以了呢?

生1:反正对齐被除数的小数点就可以了.

大多数学生:那也要说出个道理来呀.

……

可以看到,学生在“茫然—沉思—尝试解释—恍然大悟”的过程中,数学严密的逻辑思维得以锤炼,算理得以澄清.可以断言,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是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的,同样也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的.

三、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合理地解释算理和算法

我们的计算教学也可以合理地调出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帮助理解算理和算法.

案例三“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法是“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计算”.这实际上是对计算的方法高度浓缩和提炼,是一种通用的范例式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我以“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切入点为主线,贯穿教学的始终.通过课前的“脑筋急转弯”游戏让学生感悟“只有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创设情境:从家到丹阳有几种方案?需要多少小时?

学生很快得出四种方案,然后让学生选择最好算的一种方案,学生自然而然地会选择13+23来计算,这样既复习了同分母分数的计算,也为探究新知埋下了伏笔.从已有的知识中找出起固定作用的新知生长点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寻找新知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让学生合理地掌握算理和算法.

总之,计算教学中,教师应以联系的、整体的,而不是孤立的、片面的看待每一节计算教学内容,并努力揭示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蕴含在不同知识背景下的本质联系(算理就是计算教学的本质联系),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算法,构建计算知识的网络,进而使学生掌握的计算知识更具可持续发展的张力.

猜你喜欢

被除数小数点竖式
小数点添在哪儿
商一定小于被除数吗
竖式趣题
竖式填数
被除数可能是几
错误的竖式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被除数可能是多少
巧求被除数
小数点移到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