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和自悟才是最好的教育

2016-12-23吴晓强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年22期
关键词:体验创新教育

吴晓强

【摘要】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是由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共同体”完成的.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良好教学场景、启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助产士”.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是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个体.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悟、自得”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而且能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体验;自悟;创新;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为学生的学习苦恼:课堂上经过了充分的学习,独立的作业却错误不断;学过的知识,过不了多久就遗忘了大半;好像已经掌握了知识,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无法灵活地应对.经过观察分析,我发现这样的学生中,很多孩子虽然参与了学习活动,但并没有充分地展开思维活动,缺少“自悟”的过程.自悟是学习主体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学习活动,独立地思考问题,经过充分的内部思维活动,领悟道理,对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以获得新知识新经验.“悟”就要引导学生对这些零碎的经验通过观察、思考、甚至灵感做出有组织的整体反应.“悟”就是要求学生自悟,自悟才能自得,自悟才能内化,悟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探—自悟—自得”的形成性内化过程.我深刻地体会到,无论什么方式的学习,都离不开学习者内部思维活动过程,我们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学生独立思考,促使他们“自悟”.

一、点燃经验,唤起学生自悟

学生的学习,其实质是思维活动,而学生的自我思考、领悟离不开已有的经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获得新的知识,需要以原来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在学习中,他们总是用自己的经验做出解释并不断检验着这些解释,学习者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经验的相互作用,来丰富、充实和改造原有的知识经验.数学知识原本来自生活,学生们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如果在教学活动中,能将数学知识嫁接在学生经验之上,将引发学生自觉地提取有用的经验,并主动围绕新的问题进行思考.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设计有效的活动,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关于三角形的高,历来是学生们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什么叫三角形的高,三角形有几条不同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做垂线,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叫三角形的高”文字并不算太复杂,以前,老师们常用阅读自学→讨论、讲解突破,或按要求作图操作→引出概念,或直观演示,说明概念等方式教学,大家普遍认为这是“死”知识,主要靠记忆掌握.但对学生来说接受准确的数学语言,抽象地理解由一个个简单概念组合成的更高级的概念,的确是一件枯燥乏味又困难的事.学生并不是对“高”缺少认识,恰恰相反,他们对生活中某物体的高是有丰富经验的,尽管从经验到知识的形成还是有相当的距离,但建立在学生经验之上的数学学习,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这位老师的做法值得思考.将一个自制的三角形和一个较高的瓶子并列放在讲台上,让学生比较哪一个高些,学生一眼就看出瓶子更高.接着追问,这个三角板究竟有多高呢?学生有的比画,有的估计,有的提出要量一下.老师让学生代表上讲台做测量,全班同学不断地提出建议,终于在七嘴八舌中得出了结果.老师让同学们静心想想,刚才怎样量出了高度.继而,老师又发问:怎样摆放这个三角形,就会高过瓶子?同学们很快地想到将三角形“调个个”,并再次量出了新的高度.此时,让同学们说说看,我们都是怎样量出三角形的高度的.同学们的发言中,已经把三角形高的几个要素都说到了,老师再点明,刚才我们量的实际上是“三角形的高”,那么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呢?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轻松地做出了概括.老师追问,你认为三角形应该有几条高呢?短暂的沉默后,同学们在相互的纠正与补充中得到了正确的答案,并顺利地找到了三角形的第三条高.在这里,老师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借助学生对生活中的高矮的认识,逐步过渡到抽象的“高”的概念,整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用自己的经验对问题进行理解、领悟,寻找结果,并主动地组织语言对问题做出解释,用自己的经验逐步认同新的概念,使新的知识自然地融入原来的经验结构中,有效地实现了“同化”.

二、实践操作,引领学生自悟

数学学习需要个体体验和感悟的积累.只有真心感悟、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能真正理解.只有真正理解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人的内心深处.因此,在学习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如三角形面积、圆的认识、圆锥的体积等),要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要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丰富学生的操作体验.听了华应龙老师上的《圆的认识》一课,深有体会.“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传统教学不适应学生能力的发展.华应龙老师重点放在设计操作活动上,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新知.学生通过观看课件,领悟到圆心、半径、直径的特征;通过探索与发现,明白“半径、直径都有无数条”;通过画圆中的半径和直径,发现“直径是半径的2倍”;通过教师画圆的活动,让学生领悟到“画圆的方法步骤、圆心确定位置、半径确定大小”等等.这样把“教师讲授新知,教师操作演示活动”变成“教师设计活动,学生操作活动,领悟新知”.同时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解自己悟懂的知识.有了学生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说一说、比一比、数一数等“动”的实践活动,有了学生在活动中自悟的学习基石,内化新知,发展提高之目的自然会达到.再如,在“圆锥的体积”教学中,我让学生用卷笔刀削圆柱形的铅笔,让学生仔细观察铅笔变化,然后提出圆柱和圆锥变化的问题:被削的这段铅笔前后分别是什么形状?前后体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小了以后的圆锥体与原本这段圆柱体的底面积、高、体积分别有什么关系?这种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在体验中自悟自得.

三、争辩质疑,点拨学生自悟

因学生思维方式、思考角度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或解决办法,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争辩,让学生在双方的思维交锋中,通过分析、推理、举例去据理力争.小学生个体的思维常常是不深入、不全面的,因而往往不准确,经不起推敲.因此,我们要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就不要怕学生在学习中暴露问题,而是要充分预计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在课堂上留意捕捉他们的缺漏,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在辩中领悟,逐步完善思路.这样,教师既摸清了学生对问题认识不清的根源所在,学生也从老师的点拨中得到启发,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在初步认识分数时,很多学生认为“把一个东西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而忽略“平均分”的前提,直接由老师纠正,学生能明白,但印象可能不深刻.如果让他们自己去辨别,领悟效果会更好.有位老师设计让学生说说,看到12想到什么,第一个学生说: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12.不少学生表示认同,但部分学生提出不同意见,面对分歧,老师让双方各自选派代表展开辩论,正方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正方形,并画出对角线,质问:其中的一份怎么不是12呢?反方也在正方形中任意画出一条线将正方形分成大小不同的两份,并反问:其中的一份还是它的12吗?正方的学生纷纷表示:这当然不对,我们的意思也不是这样的.老师趁机问:那该怎样说才算正确呢?学生们渐渐悟出两种分法的区别,意识到应该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才是它的12.这里,老师刻意让学生自己去争议,去分辨,促使他们反思自己的思路,完善了学生的认识.在数学学习中,通过学生的交流,不同的学生可以提供不同的例证,便于他们从多角度多方面地认识、辨析,促进独立思维.特别是在学生有不同意见或多种算法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去辩论,在与他人的比较以及与自己的比较中,更能领悟哪些是对的,哪种方法更好.也就是说,学生经历“错误”体验,达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更能体验到“错误”的感慨和成功的愉悦.争辩的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发现、推导的过程.我们应该不急于将知识的来龙去脉按固定程序传授给学生,而要创设条件让他们时常面临问题,并且留出时间让学生借助自己的知识经验独立思考、独自领悟,甚至遭遇失误,通过反思再悟,这样才能使学生习得自己的知识,推进思维发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体验和自悟”作为一条认知的主线,它贯穿于整个学习的全过程.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用内心的体验和自悟学习数学.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孩子们来讲,体验和感悟才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们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

【参考文献】

[1]张天孝.现代小学数学研究和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吴也显.从维持性学习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J].教育研究,1999(12).

[3]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4]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陈容清,吕世虎.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体验创新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