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牢记责任使命 勇攀科技高峰
——访第二十五届孙越崎能源大奖获得者王家臣

2016-12-23李锦朱晓莉于小川摄影

当代矿工 2016年12期
关键词:综放王家采矿工程

□ 本刊记者 李锦 朱晓莉/文 于小川/摄影

牢记责任使命 勇攀科技高峰
——访第二十五届孙越崎能源大奖获得者王家臣

□ 本刊记者 李锦 朱晓莉/文 于小川/摄影

2016年10月16日上午,第二十五届孙越崎能源科学技术颁奖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孙越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实业家、社会活动家,也是我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奠基人之一、当代工矿泰斗。为纪念孙越崎先生70多年来为中国工矿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促进中国能源科技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后备人才的成长,1992年,由朱学范、钱伟长、程思远等20位知名人士和能源界领导倡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设立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会能源大奖作为我国能源系统的最高奖项,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大奖获得者均是在能源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和推进企业科技进步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今年的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会能源大奖花落谁家,在这一刻已然揭晓。

参观美国内华达大学地球科学实验室

“今天,我在这里收获了孙越崎能源大奖,心情无比激动。这不仅是对我所取得的成绩的肯定,更是对我今后科研工作的鼓励和鞭策。现在煤炭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是科学发展的机遇,这给煤炭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与期望。我要感谢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会的评委把分量这么重的一个奖项授予我,给予我莫大的信任和关心……”身着深色西装、白色衬衫的王家臣在领奖台上发表的获奖感言,一如平常的风格,诚笃、谦和、低调、实在。

王家臣,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教授、采矿工程专家,长期从事厚煤层开采、岩层控制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因此被授予孙越崎能源大奖,一时间成为煤炭行业关注的焦点人物。2016年11月7日,中国煤炭学会主办的刊物《当代矿工》杂志记者专程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采访了他。

扣开房门,迎接我们的是一张热情的笑脸和一双有力的大手。王家臣院长身材高大,棱角分明的“国”字形脸上透露出煤炭人特有的豪爽,如炬的目光中闪烁着学者的智慧,谦和的言语蕴含着为人师表的厚重和砥砺奋斗的坚韧。“作为一名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科技工作者,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在我捧着孙越崎能源大奖奖牌时,除了喜悦之外,想到更多的是责任和使命。在今后的教学与科研当中,我一定要秉承孙越崎老先生的精神,努力工作,为我国的煤炭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采访中,王家臣道出了他对发展煤炭科技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王家臣出生在黑龙江,广袤的黑土地孕育了他宽广的胸怀和倔强不服输的性格。通过自身努力,在升学率还极低的1978年,王家臣以优异的成绩被鞍山钢铁学院采矿工程专业录取。1982年毕业时,他又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此后,他相继攻读了北京钢铁学院采矿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采矿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北京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博士后。1995年博士后出站后,便一直留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王家臣长期致力于厚煤层开采、岩层控制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先后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煤炭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973”计划课题2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项等60余项纵向及横向科研课题。作为采矿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王家臣积极开展学科建设,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学科团队依托“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支持,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采矿工程实验室、安全工程实验室。在“两硬”厚煤层、“三软”厚煤层、高瓦斯厚煤层、急倾斜厚煤层放顶煤开采以及大采高开采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王家臣是我国最早系统从事放顶煤开采研究的学者之一,并进行了系统的放顶煤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众所周知,我国厚煤层的特点就是储量丰富、分布广泛,因此放顶煤开采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一直是我国采矿科技工作者致力研究的重要科研方向。

在巴西24届世界采矿大会上做学术报告

1995年,在钱鸣高院士、吴健教授的指导下,王家臣具体负责了《魏家地矿综采放顶煤技术的研究》项目。魏家地矿是1989年12月投产、设计生产能力150万吨的矿井。在投产初期,矿井一直采用走向长壁分层采煤法,采煤工艺采用过炮采、高档普采和综采。由于采煤方法与地质条件不相适应,生产举步维艰,原煤产量一直徘徊在30万吨到50万吨之间,并一度面临关井停产的严峻形势。就在这个时候,吴健教授带领王家臣一行科研人员来到这里,与局、矿的科技人员一起,讨论和制定试验方案,深入现场,坚持井下观测、发现和解决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和模拟计算等,经过两年的研究和工业试验,最后开发了具有魏家地矿特点的“特厚三软”煤层综采放顶煤采煤方法,使矿井原设计的“一综三高、一井多面”生产模式变为高效集约化生产模式,解决了预抽瓦斯、灌浆防火、掘进准备和正常回采接续紧张的矛盾,采煤工作面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矿井产量也大幅度提高。从此,魏家地矿的原煤生产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王家臣一行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不仅有效提高了魏家地矿的产量,更给矿工兄弟们带来了效益,尤其是当项目成功后进行总结和表彰的时候,全矿职工的喜悦心情让王家臣感到由衷的欣慰。

在邢台东庞矿井下

参观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院

二十多年来,王家臣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得扎扎实实、勤勤恳恳。完成魏家地矿综采放顶煤技术研究项目之后,他又在谢和平院士的带领下,和其他单位及企业科研人员一同针对大同煤田侏罗系煤层“两硬”条件的特点,经过长期科研攻关,探索出了一条适合综放开采坚硬顶煤和坚硬顶板的弱化处理技术。这项技术在放顶煤的人工破碎方面,从理论和实践应用上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至2010年间,针对淮北矿业集团朱仙庄煤矿、芦岭煤矿的“三软”高瓦斯厚煤层特点,王家臣带领科研团队,与矿上科研人员紧密配合,对工作面布置、支架选型、瓦斯防治、设备配套、采放工艺等进行了持续的科研攻关,成功地开发了高效综放开采技术及合层综放开采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工作面产量,简化了生产系统;针对涡北煤矿的特点,开发了“三软”厚煤层的大采高综放开采技术;针对峰峰集团山西大远煤业公司急倾斜(60度)厚煤层特点,开发了走向长壁综放开采技术,解决了这一角度厚煤层高效开采的世界性难题。

王家臣勤于实践、扎根现场,基于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多项研究成果,成功解决了多个矿区的技术难题,形成了极软、特厚、高瓦斯厚煤层综放开采技术,浅埋深硬煤条件下的高效综放开采技术,两硬条件大采高开采技术,富含水、薄基岩、厚松散层的大采高开采技术,急倾斜厚煤层走向长壁综放开采技术等。他与大同、淮北、鹤壁、潞安、平朔、焦作、邢台、峰峰、双鸭山、汾西、神东、肥城等多个煤矿企业都有密切科研合作,其研究成果在数十个工作面进行推广应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提升了我国厚煤层开采的理论与技术水平,为我国厚煤层的高效、高回收率、安全开采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发明的顶煤运移跟踪仪在我国十余个综放工作面进行顶煤回收率观测,攻克了放顶煤工作面顶煤回收率无法精确观测的技术难题。除了在煤矿科技攻关方面的贡献以外,他还与鞍钢矿业集团密切合作,在露天矿节理岩体边坡、可靠性研究方法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钱鸣高院士曾经说过:“搞科研工作一定要勤于实践,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总结。”王家臣始终牢记恩师的教导,在科研工作中探索科学规律,进行总结和提升。他提出的顶煤放出BBR研究体系是放顶煤开采技术的重要原创性理论成果,对于揭示顶煤放出规律、提高顶煤回收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他在顶煤破碎机理、工作面煤壁及围岩控制等方面均有自己独到的理论成果。多年来,他坚持深入煤炭企业,科研工作紧密围绕煤炭企业急需的科技难题。热爱煤炭科技事业,将理论用于实践,专注解决工程实践难题,促进煤炭开采的科技进步是王家臣的显著特点之一。采访过程中,他的言语无不流露出对煤炭事业的热爱,对老一代煤炭科技工作者的尊敬,对矿工的感情。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王家臣坚持以学生为本,想方设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他为本科生主讲的《矿山压力及其控制》课程,不仅系统介绍矿山压力的基础理论知识,更结合了最新成果引导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王家臣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毕业(论文)设计等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深入现场,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大胆突破自我,勇攀科技高峰。他经常对学生说:“所有的科研原创都来自于生产一线,只有到了现场,才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也只有发现了问题之后,才能促进理论提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验室实验、计算得出结果,最后还要回到现场,解决实际问题。”

王家臣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经常带领学生深入矿山,同学生和现场技术人员一起,进行观测方案设计、现场实施布置、采集数据等工作,常常在井下一连工作十几个小时,让学生既感动又佩服。

王家臣二十余年如一日,辛勤耕耘着煤炭科学技术这方沃土,为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入选了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了孙越崎博士后奖、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中国煤炭青年科技奖、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今天,他在领奖台上用二十余年的执著与奉献,再次诠释了孙越崎能源大奖的深刻蕴意……

王家臣,男,汉族,1963年出生,1989年入党,现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采矿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矿业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校矿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9项,出版学术著作3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50余篇被SCI、EI收录。

王家臣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猜你喜欢

综放王家采矿工程
王家乐剪纸作品选
采矿工程中绿色开采技术的应用
采矿工程项目成本超概预算原因和控制策略
王家新的诗
王家湾
煤矿综放工作面沿空留巷技术应用研究
采矿工程中采矿技术和施工安全分析
采矿工程中的采矿技术与施工安全
综放工作面残余空间充填技术研究与应用
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