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拍卖第四十九批》中的妄想狂主题解读

2016-12-23王文平

山花 2016年14期
关键词:斯特罗拉康阴谋

王文平

《拍卖第四十九批》中的妄想狂主题解读

王文平

妄想狂

妄想狂(paranoia)一词最初是指一种精神障碍或疾病。妄想狂者会过分高估自己的重要性,认为别人要迫害自己,高度警惕周围可能针对自己的敌意。弗洛伊德和拉康都曾在著作中分析引发妄想狂的原因。同时,两人都将这一概念从精神病学领域扩展到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领域,认为某些妄想狂者的心理机制在正常人身上也有所体现。

“二战”后,妄想狂在众多领域,尤其是文学批评领域,被赋予新含义。这种意义延伸正是基于弗洛伊德和拉康提出的妄想狂者和正常人之间的相似点。约翰·法雷尔认为妄想狂第一层含义指“纯粹的多疑、自我高估和迫害妄想的精神倾向”,即精神病学中的妄想狂。其第二层含义是“对第一层含义隐喻式的延伸。”这种妄想狂“可以出现在心理正常、但思维方式体现出‘妄想狂倾向’的人身上。其表现是,过度估计自己的重要性、感觉自己正遭受迫害、病态地执着于人的主体和受人控制之类的想法、喜欢在别人的行为中寻找敌对的动机。”妄想狂的第二层含义被广泛应用于美国战后文学作品中:很多文学评论家讨论了它的三个方面:寻找或制造联系,怀疑阴谋的存在和投射机制的使用。这是妄想狂式思维方式的三个显著特征。妄想狂这一主题体现在《拍卖第四十九批》中的各个部分。品钦在这部小说中通过妄想狂这一概念来探讨人类获取知识、认识外部世界的过程。

妄想狂和联系

弗洛伊德指出,不仅是妄想狂患者,正常人也会在看似毫无联系的事物间制造联系:

我们有一种理智功能,它对任何在其范围之内的素材(无论是知觉还是思想)均要求具有统一性、联系性和可理喻性;当然,要是由于情况特殊而不能建立真正的联系时,它会毫不犹豫地臆造一种联系。我们不仅通过梦,还通过恐惧症、强迫性思维以及妄想理解以这种方式建构的体系。在妄想症中(在妄想狂中),体系的建构最为显见。

具有妄想狂式思维方式的人会想办法去发现甚至制造联系,因为联系意味着可理解性。否则,一个充满了毫不相关的事物和片段性细节的世界是他们无法忍受的。

《拍卖第四十九批》中,奥迪帕在各个事件和事物之间发现联系。每条有关特里斯特罗的线索都将她引向另一新线索。所有事情都是互相联系的,她所看到的、听到的所有事都与一个神秘的组织有关系:“这些日子里无论她朝何处看,巧合是处处开花,她别无所有,只有一个声音一个词,即‘特里斯特罗’,把它们集结在一起。”小说中另一角色法洛皮恩这样评价奥迪帕的调查过程:“没有办法对它追根溯源,除非你愿意对一个偶然的相关事物探究到底。”这表明,奥迪帕只是在偶然的相关事物之间制造着本不存在的联系,以阐释她对特里斯特罗组织的理解。

蒂美西·梅里认为,“除了看起来很明显的病理性的妄想狂,人们很难分辨清楚人们正常的阐释和妄想狂式的阐释。”每个人都在潜意识中制造自己的联系来阐释这个世界。因此,要决定某人是否是妄想狂病人,必须通过分辨他所制造的联系正确与否。但是,谁又有权力去做这一判定呢?利奥塔说过,“知识和权力只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谁来决定什么是知识?谁又知道应该来对什么做什么判定?”人们对于什么是知识(在妄想狂这一例子中,也就是决定他们所制造的联系是否正确)这一问题持有更批判的态度。因此,法雷尔认为“妄想狂变成了可行的、甚至是正常的立场。”在后现代社会中,我们喜欢质疑知识的来源。这“激励了很多战后作家将妄想狂表现为一种积极的心态,一种聪明的、有益的怀疑而不是一种精神病。”

张登堂 戈壁之舟

妄想狂和阴谋

欧内斯特·贝克尔认为“妄想狂者和现代人的困扰是一样的:世界上肯定存在邪恶的力量,因为某人在意。而且如果你能找到这个人,指出这个人,你就能在这个世界有一席之地了。一旦这个某人成了一个确定的人,就算他是个神秘的阴谋策划者,人们也会再一次感到安心。重要的是他们知道了是谁在控制着这个世界,他们不再被蒙在鼓里。”

奥迪帕通过对看似毫无联系的众多事物的调查,将所有线索和信息与特里斯特罗组织联系起来。当她初遇梅茨格时,就怀疑阴谋的存在:“奥迪帕突然意识到不管是他临时编造了这一切,还是他买通了当地电视台的管理人员播放这部电影,这都是整个密谋的一部分,一个精心设计的诱惑、密谋。”当观看复仇剧《信使的悲剧》时,这种感觉又出现了:“很清楚,有些事情是不能大声说出来的;有些事情是不能在台上演出的;尽管前面几幕已说了太多,这些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依然难以想象。”这种神秘甚至奇怪的气氛引起奥迪帕强烈的怀疑。该剧第四幕的结尾使她这种怀疑更加强烈,“特里斯特罗。这幕戏结束了,所有的灯光都熄了一会儿,但这个词悬挂在半空中;它悬在黑暗之中让她迷惑不解”。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认为,对阴谋的怀疑来自人们寻求世界是统一的这一需要:“阴谋理论可以被看作是通过先进的技术,来努力去寻求不可能的世界的统一性。”阴谋可以帮助人们重建因果联系,找到对某个问题负有责任的组织或者个人。因此,奥迪帕不仅怀疑阴谋的存在,还期望这个阴谋(特里斯特罗组织)可以使她重建联系、更好地理解世界。

妄想狂和投射

弗洛伊德认为,妄想狂和其他心理疾病一样,源于病人对不愉快感觉的压抑。投射机制正是妄想狂疾病的症状形成过程中独有的压抑机制:

由于病人内心某个想法被压抑了,因此,这些被压抑的内容在经历过某种类型的扭曲之后,再次以外部感知的方式回到病人的意识当中。

正常人也会有这种投射式思维方式:

事实上,在我们对外界的态度中,也存在投射机制的应用。因为当我们寻找自己对外部世界的一些看法的原因时,不像在其他情况下那样去自己本身找原因,而是去外部世界寻找根源。

这种妄想狂病人和正常人的共同点为当代评论家提供了延伸妄想狂含义的依据。查尔斯·普利这样解释投射式思维方式:“投射是指人们对于现实的感知受到自己兴趣、习惯和偏见的影响而被扭曲的心理过程。”在《拍卖第四十九批》中,有很多奥迪帕以投射式思维方式来追寻特里斯特罗组织的例子:

当晚余下的时间,她都在寻找特里斯特罗邮递号角的图像。在唐人街,在一个中医家的昏暗的窗户上,她想她在一块招牌上的一堆象形文字中看到了它。但是街灯很暗淡。后来在一条人行道上,她看到了间隔二十英尺的两个用粉笔画的邮递号角图像……她把那图样抄在记事簿里。当她抬起头,她看到一个穿着黑套装的男子——也许是男子——站在半个街区之外的一个门口在观察她。她想她看到一个翻领,但没去冒险;她从来的路往回走,心怦怦直跳。

由于她在对特里斯特罗的追寻中,一直期望看到号角符号,所以它无处不在。同时,特里斯特罗组织可能会迫害她的想法使她觉得自己被跟踪了。为什么这名男子穿黑色衣服呢?在奥迪帕观看过的复仇剧《信使的悲剧》中,那些神秘的杀手们就穿着黑色的衣服。因此,奥迪帕关于这一细节的记忆影响了她的想法。

由于我们总是在潜意识里带着自己的兴趣或者期望来认识这个世界,我们所理解的现实并不完全准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实已经变成了一个心理构造。小说中《信使的悲剧》的导演兼演员德利布赖特有一段关于投射式思维和构造的现实的精彩言论:

“你知道那出戏存在于什么地方,它不存在于那个文件柜里,不在你寻找的书里,而是在——”一只手从淋浴水的蒸汽幕中冒出来指着他悬空的头——“在这里。这才是我要干的。赋予精神以血肉。词语,谁在乎它们?它们是死记硬背的噪声,是用来维持台词的撞击力,穿越禁锢演员记忆力的骨头障碍的,是不是?但是‘真实’是在这个脑袋里。在我的脑袋里。我是天文台里的放映机,那个圆形舞台里能见到的所有那小小的封闭宇宙都出自我的嘴巴、眼睛,有时候还有其他的洞孔。”

他承认自己没有完全依照剧本,而是往戏剧中加了自己的东西,通过投射在自己大脑中创造了一个小宇宙。如德利布赖特所说,我们都是投影仪,会把自己得到的原始信息通过处理,将内心想法投射到外部。由于我们以自己想要的方式观察世界,而不是观察它的真实面目,我们所观察到的世界留下了自己内心想法的投射印记。

拉康认为妄想狂疾病和人类自我形成的认知过程有紧密联系。他的镜像理论说明自我或者主体形成过程和人们获取关于自己和外部世界的过程都存在“误认”(misrecognition)。这导致人的认识是错误或者不完全准确的。在这一误认过程中,主体重复着自我和他者之间的圈,以获得关于自我和他者的知识。这个他者既可以指其他人,也可以指外部的环境。所以,拉康认为人类的知识也是一种误认,提出了“妄想症知识”(paranoiac knowledge)的概念。因此,拉康认为“所有的知识,至少从最开始,都是妄想狂式的、是投射和认同的结果。”由于误认的原因,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仅仅是妄想狂式的,所以我们很难或者说不太容易接近真相。但是,根据镜像理论,人类正是通过不断将“他者”误认为自我的过程,最终不断完善对自我和外部世界的认识。奥迪帕在《拍卖第四十九批》中对特里斯特罗组织的追寻过程正是妄想狂式的。她通过制造联系、怀疑阴谋存在和使用投射机制来理解、认识世界。在“真相”“知识”等字眼被怀疑和解构的后现代社会,品钦对于妄想狂这一主题的应用正体现出他对这种对于真相和知识追寻的赞赏。这种追寻看似在做无用功,但它却使我们离真相更近了一步。

[1]Far rell,John.Paranoia and Modernity:Cervantes to Rousseau,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6:213.

[2]托马斯·品钦:《拍卖第四十九批》[M].叶华年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 10:54.

[3]雅克·拉康.《拉康选集》[M].褚孝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90.

王文平,女,甘肃天水市人,硕士,中国民航大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美国文学。

猜你喜欢

斯特罗拉康阴谋
命悬一线
峡谷阴谋
Inevitability of Willy’s Tragedy as Seen from Lacan’s Mirror Stage
赵高的阴谋
“天下之言性也”
——拉康对《孟子》的误读?
迪克?科斯特罗:雷厉风行令Twitter走的更稳
阴谋
阴谋
精神分析批评中存在的几种对拉康的误读
埋在地下的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