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湖县白背飞虱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

2016-12-22张如标伏红伟潘勇王东明周艳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21期
关键词:白背飞虱发生特点防治对策

张如标 伏红伟 潘勇 王东明 周艳

摘 要:建湖县位于里下河地区腹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受海洋季风影响,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对建湖水稻安全生产影响大。白背飞虱迁入峰次多、迁入量大是造成建湖地区白背飞虱大发生的基础,适宜的气候条件利于白背飞虱的存活和繁殖,只有增加白背飞虱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准确把握防治最适时间,及早宣传发动防治,才能有效控制白背飞虱的危害,增加农民收益。

关键词:水稻;白背飞虱;发生特点;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1-0056-03

飞虱是世界性分布的昆虫,自20世纪70年代后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已为我国中、南部稻区威胁水稻生产的大害虫之一[1-2]。白背飞虱通过刺吸水稻植株摄取大量营养物质[3],影响稻株生物量生产和通过阻隔运输、机械伤害和干扰代谢等过程,造成稻株光合生产力和其它生理生化过程受抑[4],导致植株黄花甚至枯死[5]。同时还能传播南方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6],对水稻生长造成危害,造成严重损失[7、8]。近年来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改革,抗虫品种种植面积逐年减少[9],氮肥的大量施用,白背飞虱的发生日趋严重,对水稻的生产带来了危害。

建湖县位于里下河地区腹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受海洋季风影响,水稻生长易遭台风影响,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随台风等强气流迁入建湖,对建湖水稻安全生产影响大。通过总结建湖县迁飞性白背飞虱近5a发生的情况,了解其发生规律,对制定合理的防治对策,保障水稻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近5年建湖县白背飞虱田间发生情况

通过对2011—2015年建湖县白背飞虱的五(2)代、六(3)代和七(4)代三代田间发生量最大时的数据(表1)统计分析表明,2012年的田间五(2)代、六(3)代和七(4)代的白背飞虱虫量远高于其他年份,是近5a来危害最为严重的一年。五(2)代最高虫量全县加权平均百穴153.1头,前期虫量大,繁殖基数高,造成了后期田间白背飞虱居高不下。六(3)代最高虫量全县加权平均百穴536.4头,达到了中等偏重发生,最高田块甚至达到了3 712头,这类田块最终全部“冒穿”。由于前期虫量居高不下,后期成虫不断补充迁入,虽经防治,但七(4)代田间虫量最大仍达到了百穴164.7头,最高达到了806头。

2 原因分析

2.1 灯下始见期 从表2可以看出,近5a来建湖白背飞虱四(1)代均有迁入,迁入始见期集中在每年的6月下旬,最迟在7月上旬见虫,这段时间正好是建湖地区的梅雨季节,白背飞虱成虫易随着气流从南方迁入。始见期最早的是2013年6月23日,最迟的是2014年7月4日,2013年最早迁入的白背飞虱成虫卵孵始盛期在7月5日左右,四(1)代白背飞虱比最迟迁入年份2014年在7月20日之前多繁殖了一代。在迁入量相当,早迁入的年份,易造成后期白背飞虱大发生。

2.2 灯下累计虫量 从表3可以看出,迁入峰次最多的年份是2012年,全年达到了10次,其次是2015年的7次。全年灯下累计虫量最大的年份是2015年,达到了1 383头。迁入量达到1 000头的有2012年和2015年,但迁入虫量分布不一,2012年三代均有大量成虫迁入,2015年主要集中在五(2)代,占全年总量的94.3%。四(1)代迁入最大的年份是2012年,灯下累计虫量达到了415头,远高于其它年份,从6月30日至7月11日,连续12d灯下均见虫,累计迁入394头,其中7月4日迁入虫量最高,当日197头。2011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全年灯下累计虫量分别为8头、1头、105头、34头。2012年五(2)代灯下虫量主要在8月12日的95头和8月19—20日的117头。2015年五(2)代白背飞虱从7月22日到8月6日灯下连续迁入了1 287头,7月29日当日灯下虫量314头。2012年前期白背飞虱成虫大量集中的迁入,造成田间虫量急剧上升,前期繁殖基数大,加上后期成虫补充迁入,是造成2012年白背飞虱重发的原因之一。

2.3 天气情况 天气是制约白背飞虱生存和繁殖的重要因素。2011年从成虫迁入6月29日到7月20日,雨日共计15d。2012年从6月28日出现成虫迁入7月20日雨日共计18d,降雨量达508.4mm。2013年从6月23日出现成虫迁入到7月20日,雨日共计9d,降雨量达150.7mm。2014年从7月4日出现成虫迁入到7月20日,雨日共计12d,降雨量达73.3mm。2015年从6月24日成虫迁入到7月20日,雨日共计13d,降雨量达329.4mm。表明如果南方虫源充足,长时间的连续降雨有利于四(1)代成虫的迁入。2012年和2014年四(1)代成虫迁入量大,但2014年田间虫量低。可能是由于2014年7月15日白背飞虱进入卵孵高峰,7月24日出现33℃以上极端高温天气有6d,影响了白背飞虱的产卵。

2015年五(2)代成虫迁入量大,但通过田间普查,其虫量远低于2012年。2015年五(2)代白背飞虱从7月20日到8月20日出现阴雨天气达17d,降雨量达到了349.1mm,平均气温在26.5℃。2012年7月20日到8月20日连续干旱少雨,仅有9d降雨,降雨量为93.4mm,降雨量少于常年,平均气温在27.5℃。表明2015年7月20日到8月20日连阴雨天气有利于白背飞虱的迁入产卵,但长时间的低温高湿不利于白背飞虱若虫的存活。2012年进入7月20日后干旱少雨,提高了白背飞虱高龄若虫的存活,加之五(2)代的不断迁入,造成了2012年田间白背飞虱的大发生,严重的田块在8月8日甚至出现了“冒穿”。

2012年8月21日到9月30日,雨天气有11d,降雨量为138.4mm,平均气温23.3℃。2014年8月21日到9月30日,降雨天气有20d,降雨量为217.5mm,平均气温22.8℃。2015年8月21日到9月30日,降雨天气有18d,降雨量为188.7mm,平均气温23.8℃。2012年8月21日后降雨天数明显少于2014年和2015年,由于缺少对流天气,减少了白背飞虱南迁,加之温度适宜,有利于后期白背飞虱的生存,造成2012年六(3)白背飞虱远高于其它年份。

2.4 防治情况 2012年建湖白背飞虱大发生除了与飞虱的大量迁入和适宜的生存环境外,还与当地的农户用药习惯有关联。在2012年之前大部分当地农户对四(1)代飞虱基本不重视,忽略防治,造成前期田间白背飞虱基数大,给后期的防治带来很大的压力,加之后期防治药剂不对路,有一部分农户使用吡虫啉、噻嗪酮和噻虫嗪等防治效果较差的农药,甚至购买假冒防治飞虱药剂,田块在8月10日全部造成田间白背飞虱“冒穿”。

3 防治对策

稻飞虱的始见日、早期迁入量是预测稻飞虱在该地发生情况的重要依据[10],迁入后高增长倍数和抗药性、防治滞后是引起大发生的主要因素[11]。温度也是制约白背飞虱生长繁殖的重要因素,平均温度28℃,处于白背飞虱最适温上限,适合其发生,但35℃以上的高温会导致白背飞虱若虫存活率下降、发育历期延长、成虫寿命缩短、繁殖力下降[12-15]。通过分析近5a来建湖地区白背飞虱的发生情况可知,建湖地处长江中下游,每年的6月下旬到7月上旬是梅雨季节,白背飞虱成虫会随着持续的降雨不断的迁入,四(1)代白背飞虱迁入早、迁入量大是大发生的基础,同时气温适合白背飞虱产卵和孵化;7月下旬到8月上旬是伏天,高温少雨,有利于高龄若虫的存活,田间白背飞虱虫量会迅速上升,易形成大发生;进入9月份后如气温适宜,雨水少,会推迟白背飞虱的南迁,继续对本地水稻造成危害。

科学的防治方法:(1)提高测报的准确率。准确把握防治最适时间,防治时间在白背飞虱的低龄若虫期。(2)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持续性长的药剂。(3)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植保防治宣传单、短信、电视、网络、微信等多种平台将虫情、防治时间、推荐防治药剂等信息及时告知农户。(4)大力推广统防统治服务模式,通过专业的防治组织,提高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程遐年,吴进财,马飞,等.褐稻虱研究与防治[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林拥军,华红霞,何予卿,等.水稻褐飞虱综合治理研究与示范—农业公益性行业专项“水稻褐飞虱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应用昆虫学报,2011,48(5):1194—1201.

[3]刘凯,杨亚军,田俊策.不同氮肥水平下转Bt基因水稻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生态适应性的继代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16,30(2):200-209.

[4]王荣富,程遐年,邹运鼎,等.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取食为害对水稻营养生长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1998,9(1):51-54.

[5]Hibino H.Biology and epidemiology of rice viruses [J].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 1996,34(4):249—274.

[6]邓伟,胡兰香,陈红萍,等.水稻抗白背飞虱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1):91-97.

[7]Zhou G H,Wen J J, Cai D J,etal.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 dwarf virus:A new proposed fijivirus species in the family reoviridae [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8,53:3677-3685.

[8]Li Y Z,Cao Y,Zhou Q,etal.The efficiency of 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transmission by the vector Sogatella furcifera to different host plant species [J].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2012,11(4):621-627.

[9]刘光杰,陈爱辉,沈君辉,等.白背飞虱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防治指标的研究进展[J].昆虫知识,2003,40(1):1—5.

[10]罗举,傅强,陆志坚,等.测报灯下褐飞虱及其两种近似种的数量动态[J].中国水稻科学,2010,24(3):315—319.

[11]程家安,祝增荣.2005年长江流域稻区褐飞虱爆发成灾原因分析[J].植物保护,2006(4):1-4.

[12]傅强,黄世文.水稻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原色图谱[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211-216.

[13]冯炳灿,黄次伟,王焕弟,等.温度对白背飞虱种群增长的影响[J].昆虫学报,1985,28(4):390-397.

[14]马巨法,胡国文,程家安.三种稻飞虱在高温变温下的生态表现[J].华东昆虫学报,1998,7(2):85-90.

[15]李凯龙,万品俊,赖凤香,等.模拟高温季节稻丛基部小气候条件下白背飞虱的生长发育与繁殖[J].中国水稻科学,2016,30(2):210-215.

(责编:吴祚云)

猜你喜欢

白背飞虱发生特点防治对策
广西野生稻Y11抗白背飞虱QTL定位
南安市白背飞虱发生的气象条件及虫源地分析*
平铺镇近20年来白背飞虱发生特点、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不同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取食和产卵选择性的影响
新疆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流行规律初探
浅析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