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凸显“语文味”

2016-12-21季湘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6年11期
关键词:语文味品味文本

季湘

语文教学的本源就是要凸显语文味。小学语文课堂的宗旨都是为了传承“语文味”,以教材为引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现如今普遍都忽视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轻视了对语文材料进行感悟和领悟。“书声琅琅,议论纷纷,笔尖沙沙,情意浓浓”的课堂环境才是真正体现了“语文味”。

一、在营造学习的氛围时凸显语文味

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过程,更是老师、学生跟文本之间的对话。老师想要在阅读教学中上出“语文味”,首先就要学会鼓励学生放开天性,据文想象,发散思维,重视引导他们学习如何朗读和默读。但教师本身也应该注意在阅读教学中不要太过注重对文本意蕴的讲透,试图通过“讲”的方式让学生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课本。在如今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太过偏重学生对文本内容知识点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驾驭语言能力的培养。长期下来,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贴标签”式的教学模式,公式化地告诉学生碰到文章里描写风景的部分就是“美”,描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是“爱”,把文章泛化讲解,造成学生对语言文字材料积累感悟不够。

以“读”为根本的阅读教学确实需要讨论文本的内容,不过也应通过对文章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章的本味。学生学习阅读时的情感需要老师适当的推进,为学生营造共生、互学、互享的教学环境,力求生活化教学,激活学生的语感,强调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二、在鉴赏文章的过程中凸显语文味

阅读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引领学生走进文章,学会与文章“对话”,从中提高自身的领悟能力,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可以从文学作品的阅读中获得裨益,不管是提高语文能力,或者陶冶思想情感,均是在鉴赏中完成的,在对文章进行鉴赏时,可对文章中人物的形象进行感受,并品味其细腻的语言,进而领悟出文章中的丰富内涵,最终体会到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学生在鉴赏中能够有自己的思考与情感体验,可受到文化底蕴的感染与启迪。如在《草房子》一书的阅读指导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把自己代入到文章,想象自己就是主人公桑桑,设身处地感受桑桑在得到与失去友谊时的感受,在文字与情感的反复转换中,仔细揣摩语言运用的妙处,汲取语言的精华,并不断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品味语言的精妙,正是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理解文章的需要。

三、在分析作品的语言时凸显语文味

阅读教学中切记“大而全”的教导方式,品味语言就是品味语言的表现力,一篇好的文章之所以动人,给人以美感,正是因为其语言的表现力。学生在对作品进行分析时,会开动思维,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的思考。在一篇文章中,学生进行理解性的阅读探索可准确把握文章的内涵,只有理解透彻重点句与关键句,方能使文意得到有效把握,分析作品的语言,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内容,可概括中心意思与内容要点,对作品的表达技巧、语言以及形象进行分析,还可通过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把握好文章的整体思路。例如:《桂花雨》中有一句“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而苏教版则在这一句上选择改成“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对比不同,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比较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略文章的含义,只有在不同的句式、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序、不同的层次的阅读下才能让学生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品味到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体会到作者的用心,语文味也才能得以体现。正如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认为的那样,理解是从文本中接收有意义的东西,并把它们解释或转化成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这正是个性阅读、多元解读的最好解释。

四、在品味文本的经典处凸显语文味

任何一篇经典的文章均有其动人之处,品味一篇文章时需通过不断的朗读体验,首读时直述语意,再读时加深理解,三读时品味全文,学生通过次次动情、层层深入的朗读能使学生深深体会到经典文本的魅力所在,使“悟情”水到渠成,“语文味”更加浓厚。曾记得看过一位老师写自己在教授《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时,曾在网上下载了百余字的资料卡片,内容非常详尽,包括了一些举例说明,但最终都没用上。自己在课堂上的灵光一现,简画出“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两三粒人影”的图景,这样的“白描手法”反而使教学浑然一体,一气呵成。“语文味”本来就有着意象性很强的特点,学生的想象力也很丰富,正好相得益彰,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让本来枯燥难懂的教学变得通俗易懂。往往教学时,学生总是“心通而口未能言”。这种时候,老师往往不应该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应该引导学生用联想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用画面感来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学生才会豁然开朗,真正读懂文章,吃透文章。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海南小学)

猜你喜欢

语文味品味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品味桂峰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品味四季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