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界学者”吴思:我在乎的是食品背后的故事

2016-12-20

食品界 2016年11期
关键词:农民日报潜规则经济学

思是当代著名作家、历史学者。2008年,他著的《潜规则》入选“30年30本书”。2010年,他的《血酬定律》入选新世纪10年10本书。从“潜规则”到“元规则”,从“血酬定律”到“官家主义”,他创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新词汇,并用此描述那些未曾被正式命名的历史景观、政治弈局,开创了崭新的中国历史的通读方式。吴思曾任《农民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群工部主任、机动组记者;《桥》杂志社副社长兼中文版主编;《炎黄春秋》杂志社总编辑,常务社长。现为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

与文字打交道,我与父亲在这点上是一致的

“我也说不清,自己究竟算哪里人,我是1957年5月生于北京。”吴思说,太爷出生在山东,父亲出生在黑龙江,但和父亲有一点是一致的,我们都是与文字打交道。

吴思的父亲是一家部队杂志的编辑,母亲是大学老师。吴思说:“我小学上了好几个,一年级时,去了离母亲教书的地方最近的左家庄第二小学。“文革”开始了,母亲被批斗,只得转到父亲所在的部队大院附近的九间房小学就读。很快,父母都去了“五七干校”,不得不跟着去“五七干校”所在的河北省文安县小务村小学读书,没多久,又转到五七干校小学。因为快上初中了,就回到了九间房小学。小学毕业后,去了北京石油附中,在那里念到高中毕业。然后下乡插队。

在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二年,1978年的高考中,吴思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1982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中国农民报》社。

吴思说,《中国农民报》在1985年改成了《农民日报》。我在《农民日报》工作了十年,于1992年离开去的《桥》杂志,在那里任副社长兼中文版主编。在《桥》杂志工作期间,感觉就是没钱,印刷刊物都没钱。这时,香港《明报》进入大陆,走的是市场化道路,于是《桥》杂志与其合作,但做了三期就停刊了。明报集团那边就叫我们编书,把香港的书编成大陆版,干了一年多,我就失业了,这是1994年。

失业后,吴思就在家看书、写作、炒股。1996年底,吴思正在写《潜规则》一书,他的一个老领导、原在《农民日报》经济部当主任,后来在《中国食品报》社当社长。他退休后,和他的老领导一起合办了《炎黄春秋》杂志,让吴思过去。吴思最初并没有答应,只说过去看看,结果到了门口,几个老领导站在门口握手欢迎他。从1997年初,一直干到2014年底,吴思才从《炎黄春秋》杂志社辞职。辞职以后,他一边写东西,一边在中山大学当访问学者。在今年年初,任职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

吴思说,在大学,自己绝对不是考试天才,因为我身边有一学期不上课三两天突击拿下高分的“高人”,而自己往往复习一个星期考个中等偏上成绩。“很多人说我聪明,其实我觉得自己很傻,要不然也不会一天到晚认准了一个事情就较劲这么多年。”

炒股赚钱,直接引发对经济学的兴趣

吴思学的是中文,但在他的兴趣中,经济学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问及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对经济学产生兴趣时,吴思表示,因为首次炒股赚了钱。

吴思说,当年考大学,自己算是文学青年,而文学青年几乎都会选择中文系,这是时代潮流。而我对于经济学的喜欢,是有一个过程的。那是在我上大二和大三时,经济学开始热起来了,那时的口号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时我就明确意识到,未来最火的那个集团应该是学经济学的,但我不想干那个,像账房先生一样解决的是赚钱多少的问题,那不是我关心的问题。后来,我当《农民日报》的记者,经常涉及到经济方面的问题,被迫关心一点,但也兴趣不大。后来,在1992年,我写《陈永贵沉浮中南海》,要大量涉及农业经济方面的知识,对经济学才略微有了点兴趣,因为要理解当年的“农业学大寨”运动,非得算很多经济账不可。但我直接对经济学产生兴趣是在1996年。那一年,我让一个亲戚诱惑着买了点股票,很快就挣了一笔钱,那时我就想,这股票是怎么选的,怎么就赚钱了?由于好奇,看了很多金融、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方面的书,觉得这事挺有意思,不知不觉就看了摞起来有两尺高的经济学书籍。

正好从那时起,我准备从潜规则的角度研究历史。带着经济学的眼光进入历史,觉得很多事越来越明白了。微观经济学就是让人们计算成本收益,把账算得很细。同样用这个方式看历史,也会算得很细。这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对经济学越来越感兴趣,但我的经济学水平不高,始终停留在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外加一些曲线的入门水平。我觉得够用了,也没必要再深入钻研。

我的世界观核心也是政治

细心的读者,在阅读吴思的著作时,会发现一个特点:他写《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我想重新解释历史》等,看似写的是历史,但都有浓浓的政治倾向。对于这个问题,吴思解释道,中国是一个政治主导的社会。他说,如果说市场受谁的主导,那肯定是政治。如果关心的是社会是怎么运行的,关心的是这个社会往哪里去,这个社会最核心的利益是怎么分配的,这些事都涉及到政治问题。如果写托尔斯泰那样的小说,也会涉及政治。迄今为止,中国最核心的主导就是政治。市场的地位,近些年来有所提高,但仍然要服从于政治,我的世界观核心自然也是政治。

吴思说,读中学时,我的理论兴趣挺浓,并有着严重的教条主义。初三啃读政治经济学,高中啃哲学,假期闷在家里读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那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和书中的保尔·柯察金成了我的榜样。

“看托尔斯泰的作品,他对列文、安德烈的描述,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理解他们的同时,也更深地理解了自己。”吴思说,在托尔斯泰的传记中有一句话“与人们生活彼此分不开”让他触动很深。

但是,吴思对各种理论一直感到不满。他想找到一种新的世界观,其中经济学是一部分,还有政治学,也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最后发现,这些学科并不能解释他的经历,解释他所了解的社会。然后,就需要有个新的创造。

他说,我的两个创造一个是《潜规则》,一个是《血酬定律》。我觉得《血酬定律》是更重要的创造。在西方经济学里面,会谈各种生产要素:资本这个要素投入了,带来的回报是利息;劳动要素投入了,回报就是工资;土地或其他自然资源要素投入了,回报就是地租。每一个要素投入,都会带来相应的那份回报。然后,这个经济运行会形成均衡,这就是经济学观点。在运用到政治方面时,就会说政府提供的服务是公共服务,民众支付的价格就是税收,于是就可以把市场这个要素扩展到政府领域。如果把暴力要素引入社会均衡的计算,引进政治经济计算,这就是血酬定律。把这个核心要素引入西方各种政治经济学,就会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

在《潜规则》中,吴思以记者的敏锐和写作技巧,把这部以二十多个有着共同点的不同朝代的历史故事,通过亦雅亦俗、亦庄亦谐的方式,解读了隐藏在正式规则下、但却支配着社会运行的不成文的规矩的历史现象。

安全问题是大众普遍关注的问题

与吴思交谈的过程中,我们也谈到了食品安全的问题。作为新闻界翘楚,媒体人应该如何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呢?吴思表示,食品安全问题是大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而且抓住这个问题就能出新闻,因为这个领域很神秘,大家都关心,但又不知道。因此,新闻就一定会层出不穷。你走多深,都会有故事。而且我觉得,你一定会遇到政治。遇到一个掌握权力的政治集团,他们的态度、他们的决策,对食品安全有着重大影响。而他们的决策、他们的想法,又包含着众多的计算。

比如,食品作假,它的成本收益发生变化就是政治。在市场领域,一个有毒的食品,或者造假的食品,本来是市场行为。我掏钱买了东西,对方卖的是假货,是有毒的东西,对方出现了欺诈,这个不是标准的一买一卖。进入这个领域,维护这个市场秩序的就是政治。以此类推,一个好的规则是什么?这个规则怎样实施?维护这个规则相应的费用是多少?如果有这笔费用,为什么没有拨到这里来?分配这费用是谁来决定的?等等。这个分配的程序或者价值是怎么排序的,这就是政治问题。

顺着这个思路,不仅可以看到精彩的食品故事、经济故事、企业故事,还能看到精彩的政治故事。吴思说,要是我做这方面的报道的话,我在乎的是食品背后的政治故事。

猜你喜欢

农民日报潜规则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走出党媒“舒适区”:《农民日报》的思维再造与融合新生
党媒微博农民议题的文本呈现研究
浅谈如何打造农民需要的科技信息微信公众平台
清代阅卷潜规则
经济学
潜规则
潜规则
经济学的优雅
办公室潜规则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