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走之思

2016-12-20蒋雪鸿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游记散文历史

蒋雪鸿

摘要:吴付刚散文集《纸背上的倾诉》收入了不少记游散文,真实记录了他行走之旅的见闻和感受,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这些记游散文鲜少描写远离尘嚣的原生大自然,关注的是那些有着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景点,表达自己对历史文化的个性感悟和思索,体现出对现实人生的深切关怀。

关键词:游记;散文;行走;文化;历史

贵州青年作家吴付刚散文集《纸背上的倾诉》,集子一共八辑,内容题材丰富,有抒写乡情的,有怀人记事的,有市井生活,有心路历程,有文化的述怀,还有行走的记录,静静读毕,多有感慨,而其中的记游散文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所谓记游散文,也称游记或游记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并没有十分明晰的界定,通常指“一种将作者旅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念、所感等真实地记录和描述出来的散文体式。”[1]中国记游散文历史算得悠久,古代记游散文主要是山水游记,在描山摹水中尽写自然之美,寄情其中,抒发隐逸闲适的思想。现代记游散文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繁荣发展,很多优秀作家的作品突破传统,融入了更多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内容,体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承载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当今中国,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让旅游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热门方式,也促进了记游散文的兴盛。

吴付刚这部散文集中的记游散文篇目颇多,主要辑录在《行走·印象》部分,《往事·钩沉》和其他小辑中也有一些,足迹遍及北京、天津、厦门、西湖、丽江、都江堰、剑门关等景点和城市。另外还有散见于《山水·鰼部》和《述怀·土城》中的在习水各处的游历记胜:青杠坡、水狮坝、红运石、古盐道、三岔河……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自序中这样写道:“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 [2]

吴付刚的旅行似乎也是如此,从他的记游散文中我们看到,他鲜少描写远离尘嚣的原生大自然,喜欢游览的往往是那些有着深刻历史文化积淀的景点,关注的也是其中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他去北京,踏进紫禁城,穿越历史空间,思绪波澜起伏;伫立卢沟桥,这个“让中国人看得见伤口的地方”,回想烽火岁月,寒风里静默沉重;登长城,与远古对话、与历史畅谈;游天津,对旧时津门“三宗宝”之一的鼓楼情有独钟;在厦门,站在炮台下遥望台湾,在林语堂故居缅怀;在剑门关,探访三国古迹;拜水都江堰,与李冰神交;走黔西南,探兴义府试院;游西湖,寻西子……

作家说:“我在意的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心灵上和精神上的享受。”所以,他的行走并非轻松的消遣休闲、探奇寻胜,他的散文既不是单纯的旅行记录,也不是一味的述古,而是在历史和今天穿行,重在表达自己对民族文化、对社会现实、人生哲理的深沉感悟和思考。

走进紫禁城,浮想这里曾经存在的繁荣与屈辱,兴衰更替,感叹荣华的虚妄,皇权的湮灭,唏嘘吟儿与荣庆的凄美之爱,慈禧与光绪的悲催人生。这深宫埋葬了那么多红颜的青春,阻隔了那么多有情人缔结连理的路,布局讲究的皇宫禁地也始终留不住真龙天子的荣华富贵,于是他问道:皇权何用?荣华何用?

他游览每一个地方,都会联想起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以及有关的传说轶事,剑门关前,脑中浮现高歌蜀道难的李白,千百年来的血雨腥风,也叹服诸葛亮的智慧。长城上,他 “想起来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想起来汉武帝与匈奴的战争,想起来燕王朱棣重新修筑长城的决心,想起来康熙皇帝视察长城时说的那番话”,仿佛在穿越时空隧道,远古的沧桑杀戮为今日的喧嚣欢腾替代,心中不禁泛起惶惑和感伤。

历史连着今天,关注历史其实也是关注现实,怀古抚今,以史为鉴,领悟人生真谛,珍惜当下,寻找理想的生存方式,他的行走也是一场生命感受之旅。

如果说,吴付刚在游览那些名胜古迹时,往往是对它们的历史文化标签情有独钟,思古抚今,文章充满豪情和感慨,想象纵横恣肆,多用浓墨重彩予以抒写,其他美处则走马观花,轻轻掠过,有时甚至片言不提,那么,他那些在家乡习水周边各处游历的散文,则是全方位书写,充满了一种发自骨子里的迷恋和热爱。这是他成长的地方,这是他生活的地方,他熟悉每一处景致,它们的历史渊源、民间传说、风俗人情,美山美水,他都能如数家珍,信笔写来,旁征博引,游刃有余,满满的自豪。

《寻访古盐道》一篇,由多篇系列短文连缀而成,从追溯盐仓、盐渡的历史到老茶坊的轶事,两河口的传奇,吴公岩的来历,从盐道古痕到岸边纤道,再到黔路先锋周西成,娓娓道来,史料丰富翔实,辅之各种民间传闻,谈古论今,左右逢源,一文尽揽赤水河盐运历史,有着浓郁醇厚的文化散文特质。

他眼中的家乡,是山美、水美、人也美,他能发现它们中不为人所注意的美妙之处,景物描写细致优美,语言清丽秀婉。走进习水飞鸽森林公园,美景尽在眼前:“正值白露临秋,站在峰顶上凝望远山,那山显得格外丰满、蓬松,团团树冠如一簇簇浪花,或黄或绛或红或绿,或苍翠或葱茏,斑斓交辉、诸色争呈,丛丛树林相依相拥相撵,连绵起伏,层层迭翠。数千里山川,尽收眼底,果真美极了!”(《遥远的飞鸽》)

置身三岔河,他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走进山涧,酸枣、杨梅、香柏、柳杉争相意欲挡住去路,杂草丛生、众树摇曳、百花争艳,林中嗖嗖刷刷的声响,时高时低,时起时落,煞是好听。”流露几分柔情:“偶尔有阳光从树林的缝隙中斜射进来,犹如一条金色的丝带缠络在绿色的山间,让人总想把那条丝带拾起来系在自己的腰上……”(《难忘三岔河》)

“林中飞瀑,水流自岩顶倾泻,澎湃激昂,惹得草木皆惊、群峰欲动。偶有水流轻轻,但见水势舒缓,柔情百倍,水雾蒙蒙、飘飘然然。沟壑间千瀑飞悬,各具形态……”我们仿佛看到作者陶醉在其中的身影。(《难忘三岔河》)

最让作家自豪的还是习水在新中国历史上的红色印记,土城会议和青杠坡战斗是当年红军军事战略上化被动为主动,最终转败为胜的分水岭,毛泽东曾在水狮坝后山大埂指挥四渡赤水战役,因而这些地方成为他的心中圣地。

俯瞰水狮坝:“水狮坝神奇,青山环绕,绿水长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水狮坝犹如一个巨大的砚池,东侧是一副笔架,远眺南峰高山,形如一座巨大的天安门,人称轿子山,众星拱月,可以直通川南,坝边北面俨然一支巨橼倒插,称之为神笔峰。在大鹏展翅恨天低的更远处,青山连绵,宛如锦屏。水狮坝又是一副天然的太极图,绿水绕阴阳,黄金河弯弯曲曲从坝中穿过,把一块天然的米粮川分为一对颠倒而挂的大鲤鱼。千百年来,当地盛传:好个水狮坝,鲤鱼颠倒挂,谁家葬此地,皇伞照天下。”

他无数次拜谒青杠坡,仰望纪念碑,回看如海苍山,如血残阳,静穆地站在碑前,行鞠躬之礼,叹英雄壮举。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的导言中说:“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而游记散文记录作家旅途中的所遇、所见、所思、所感,从心由己,它也是能最为真切展现作者生活状态和精神空间的文体,是写作主体“个性化和心灵化的审美观照,是其人格和人性的艺术外现”,是“最真实、鲜活的情感史和心灵史。”[3]

吴付刚的记游散文喜欢引用大量的历史典故、穿插传说故事,古人诗赋来串联古与今、梦与实,烘托渲染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体现着鲜明的个人审美情趣。

他有着文人浪漫的情怀,游西湖,赏美景,眼中的西湖如西子;漫步苏堤,“梦与东坡酒三杯”;流连湖畔,美词佳句浮现,于是,“无语的西湖仿佛到处在歌唱,翩翩在起舞”;远观雷峰塔,会油然想起白娘子为爱坚守的忠贞。

在凤凰:“看见的是安静的古城,悠闲自在的路人,错落有致的石板路,舒缓的沱江河,那个沉默的渡船人和翠翠已经不在人间。”(《一曲凤凰醉》)

在范家湾与盛期的樱花邂逅,让他忘了旅途的疲惫,然而,“开到荼蘼花事了”,樱花虽美,花期却短,联想到人生的短暂,不禁忧从中来,心中泛起一丝惆怅。

作家也有对安宁恬静生活的向往,行在黄昏,寻找夜幕下的丽江印象,“一半悠闲一半梦”,这个地方“让安静的人更加安静,让寂寞的人不再寂寞”,在丽江,他的脚步是闲适的,内心是悠然而宁静的。《再见津门》中也表现出对天津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的羡慕。

他由衷感叹李冰臣服岷江的伟大和无私,欣赏李白翻越蜀道的意气和豪迈、佩服诸葛亮抵御强敌的智慧谋略,景仰苏东坡宠辱不惊的洒脱自在,这透露出他的精神追求和人格理想。

吴付刚的记游散文总体呈现为明快的节奏、激扬的声调,没有彷徨迷惘,没有矛盾纠结,表现出一种对家国故里的深切关怀,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有着强烈的抒写内心的激情和欲望,这使他的文章与时下一些几乎沦为旅游攻略的游记散文拉开了距离,是为有着突出人文情怀和开放格局的记游散文。

参考文献:

[1]王兆胜.真诚与自由——20世纪中国散文精神[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余秋雨.文化苦旅[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

[3]刘锡庆.散文新思维[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4]吴付刚.纸背上的倾诉[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游记散文历史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超市游记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