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文化背景下电影节奏的蒙太奇手法

2016-12-20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2期
关键词:蒙太奇后现代主义观者

肖 振 李 波

(大连工业大学,辽宁 大连 116034)

后现代文化背景下电影节奏的蒙太奇手法

肖 振 李 波*

(大连工业大学,辽宁 大连 116034)

理论上研究艺术的节奏表为抽象,通常艺术中的节奏是由观者通过直觉、想象等来体验到所谓的情感变化。一部优秀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往往取决于节奏感,它由剧情时空、视角结构、镜头运动、蒙太奇、音乐音响、演员表演、光影节奏等元素的综合运作来展现。起源于20世纪的蒙太奇手法,把镜头按照生活逻辑、推理顺序、导演观点倾向以及美学原则联结起来,从而形成影片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将导演赋予影片的思想情感诉诸于观众视觉和听觉,并从情感上影响观众的某种力量。本篇文章通过观众心理学和行为学研究后现代文化背景下蒙太奇手法对当代电影节奏的影响。

节奏感;蒙太奇手法;后现代主义;心理学;行为学

现代电影“教父”伯格曼指出:“电影主要就是节奏,他好像是连续不断地呼气吸气”,拟人化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节奏对于影片的重要性。电影与观众不仅涉及看一幅画或听一首交响乐时的那种观看和感受方式,而且涉及理解,运动可以确立影像间的彼此联系,内在逻辑也可以确立镜头间的联系。电影借鉴绘画和造型艺术的法则:首先是空间,随后才成为叙述和依据戏剧性安排为世间流程。按照明确的意图,安排景框中的影像元素确定这种“节奏”。从美学角度结构影像,就是强调应当表达意义的环节和已经部分表达出的意义。借助蒙太奇,影像可以提示和暗示与影像展示在银幕上的内容不尽相同的意义;可以衡量影片是否均衡有致,节奏准确。再现形式的时间取决于转现再现事物的时间的方式,既取决于一定的意向性,事物从这种意向性中获得一定的意义,这也是作品本身的意义。

一、后现代主义电影与蒙太奇手法渊源

电影追溯到19世纪爱迪生公司的《火车大劫案》(如图1、2、3),算是早期电影利用更长的放映时间和原始的连贯性剪辑来讲述相当有野心的故事典范了。但其摄影机总是静止地立于人物和表演之前,把众多人物和各异的情节全部纳入镜头中,不加侧重,也不管哪个情节或哪个人物在推动故事向前发展中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在充当观者眼睛时显得尤为笨拙。20世纪初,“蒙太奇”艺术手法在革命前俄国的绘画、文学和音乐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苏联导演大胆地在电影中将蒙太奇予以创新性的应用,由两个镜头并置、并列产生新的意义,还能提供一种带节奏感和冲击力的连续镜头,可以用来减缓和加快表演的速度。其属于电影形式发展中的一种“观者效应”,既导演通过美学上的、诉诸情感的、借重心智的等行之有效的操控模式将观者拉入到电影世界中;由精神分析学来讲,当观众坐在银幕前便退回了幼稚期自恋的“镜像阶段”,观者被锁定在“影院装置”来看待,位于放映机与银幕之间的某个点上。与此同时,他们受到召唤,进入影片根据剪辑、视点等形式系统的控制运作形成的电影中。观众与一部电影的“关联”往往是通过使用与满足的角度表达,那么观众作为社会现象存在于文化当中,他所依傍的对观众倾注了巨大关注的媒介社会学和文化研究已有了长足的发展。汤姆·冈宁曾说:“我们到了21世纪最终会懂如何理解运动的影像,其元素所要构成的并不是一个确凿的专门术语,而是一系列可能性,一个可供组合的平台,用以拼贴和剪辑成一种新艺术形式的物料”。后现代主义电影以反文化的立场颠覆传统艺术电影的深度思考,主要凸显、强调创作者的自我意识和主观精神。从而影视语言以消费主义姿态拼贴五花八门的艺术技巧,从蒙太奇转向拼贴和剪辑成某种新艺术形式。交互式媒体更允许进一步的关系存在,不够的话还有更多的创作方式,利用数字化视听媒介“书写”这种历史当然更容易。

图1、2、3 《火车大劫案》图片

二、当下后现代主义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

“不论古今、不分中西、不限性别、不拘国界、跨越时空、突破传统、解放感官、挑战极限”是对20世纪80、90年代衔华佩实的后现代主义电影精准的概括。史蒂文·沙维洛曾说:“没有重量的影像、投射和映像、光与影的短暂坚持,威胁要摧毁所有的标准,打破每一项准则”。让我们重新思考与电影的关系,重点从概念(意义、表现系统)到影响(感觉、情感)的转变显得非常重要。当下后现代主义电影成为世界主流电影,电影史上的每一个创作流派,其他艺术门类如广告、卡通、连环画、流行音乐等表现手段,电影全都涵盖其中。传统电影长镜头学派的电影中不会出现频繁的镜头切换,但现在两种风格学派可以糅合在同一部电影中。由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的电影《阿甘正传》在影像的造型和叙事上普遍地运用拼贴的手法,形成戏虐反讽的效果。影片中宏伟历史战后几十年的美国历史变成一部阿甘个人的成长日记。历史与个人约定的舞台和角色关系在不知不觉间被置换。“猫王”“披头士”的列侬,美国的历任总统都在阿甘的舞台上粉墨登场,他们成了阿甘正传个人传记影片中的过客。

图4、5 《阿甘正传》图片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在以最戏剧化的形式提示我们:观者对于影片的“自我解读”——完全不同的方式作出回应的人们组成了特定的观众。由结构主义推动者,法国社会学家罗兰·巴特的著述中,产生出一个很有影响力的概念“作者的死亡”。相反,后现代主义电影并非一种电影类型,而是一种世界观,它的出现并不是意味着“作者”死亡,而是“新作者”的再生。我们赋予电影—观看的互动体验非常多,不论是作为作者,规定着我们与影片独有的关系,还是作为观众成员将体验共享。观众之所以被影片所吸引,一般都是出于与叙事、类型和明星期待有关,其次影片最经常反映的意识形态价值观,通常情况下都能被广大观众作为“常识”普遍接受,这是公有的社会现象。重要的是影片的运作往往会激活一种为观众中每个人熟知的程序系统,我们将其称为认知程序的运作或者是运动感觉机制。

三、小结

电影影像生来就有这种天性——永远在过去,永远在现在。而艺术创作都给予经济基础的构建,当下艺术与科技紧密结合、相互交织。观者的体验方式由社会集散性走向分散性,对电影的接受也将从大众化变为个人化。观众接受方式的变化将影响电影的创作思路。任何一位电影导演都可以接受情节激发,选择某种有效的方法去造像,使成像服务于叙事。这其中无论哪种电影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吸引着对时间本身的关注,而时间是这种媒介最让人全心关注的东西。其结果不是电影的消亡,而是电影创作的日益个性化与多样化。

[1](英)吉尔·内尔姆斯.电影研究导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2](法)让·米特里.电影美学与心理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5.

[3](美)迈克尔·拉毕格.导演创作完全手册[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4]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1.

[5](美)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世界电影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6]姚琦.电影声画节奏的特征分析[J].电影文学,2009(11).

[7]谈龙.电影节奏的心理作用[J].电影艺术,1985(7).

J905

A

*为本文通讯作者

肖振(1991-),男,汉族,山东省德州市,硕士研究生,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研究方向:设计学视传。

猜你喜欢

蒙太奇后现代主义观者
错位蒙太奇
端午节观龙舟赛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公益广告中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在影视编导中的应用实践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浅析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