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筝与西洋弦乐在运用中的结合

2016-12-20杜玉倩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弦乐暗香西洋

杜玉倩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古筝与西洋弦乐在运用中的结合

杜玉倩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古筝作为中国传统乐器,随着时代的进步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协奏形式,改编和创作了与西洋弦乐进行合作演奏的乐曲。使传统的古筝作品具备了更广意义上的民族特色,本文将从《渔舟唱晚》及《暗香》两手乐曲来分别分析,以期展现古筝与西洋弦乐在运用中结合的魅力。

古筝;小提琴;大提琴;创作特色

纵观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古筝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地道的民间音乐艺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筝作为传统乐器也在这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被完善,从最初的五弦慢慢演变为十二弦、十三弦、十四弦……直到今天,发展为二十一弦。筝的传播发展也有着自己多元化的途径,随着艺术培训的兴起,掀起了习筝的热潮,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被这个号称“东方钢琴”的乐器所吸引,纷纷加入到学习古筝的队伍当中。同时各大音乐类院校举办的学术讲座与交流、各级赛事,无论从演奏技巧还是理论学习上。都极大地丰富了古筝的传播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古筝作品的创作也越来越多样化。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这也丰富了古筝作品的题材和体裁。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促进了音乐作品的交流融合,使得古筝艺术也慢慢走向世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造就了古筝和西洋弦乐相互交融的局面。古筝在保持了自己文化根基的基础上发展同西洋弦乐的结合应用,使得古筝演奏形式不再单一、伴奏乐器也不再局限于某一种乐器,带给人们不一样的视听感受。毕竟无论是哪一类艺术,都不能永远只停留在一个层面,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在今后的发展中生存下去。才会有它所存在的艺术价值。下面笔者以古筝与小提琴演绎的《渔舟唱晚》和古筝与大提琴演绎的《暗香》为例,对古筝和西洋弦乐在运用中的结合上进行分析。

一、古筝与小提琴在运用中的结合之——《渔舟唱晚》

(一)《渔舟唱晚》简介

《渔舟唱晚》是古筝曲的典范之一,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影响最大的一首筝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古筝作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关于这首乐曲的创作现在有两种不同说法,(1)娄树华传谱、操正定谱的《渔舟唱晚》是1937年至1938年间,娄树华以古曲《归去来》为素材,依据十三弦古筝的特点发展而成。曹正、蒋萍等持此说。[1](2)金灼南1912年作有《渔舟唱晚》一曲,系根据山东筝曲《双板》及其变体《流水激石》《二环套月》改编的,娄树华先生只是在此基础上做了发展,但是这两种说法并没有定论,习筝者更多倾向于第一种说法。该曲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中的“渔舟唱晚”四字,该曲旋律优美,形象地描绘了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民们悠然自得、满载而归的情景。展现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乐器创作之初为古筝独奏曲,后因乐曲旋律优美被很多演奏家改编成为民乐合奏曲、小提琴独奏曲等。

提及古筝与小提琴合作演绎的《渔舟唱晚》,没有接触过的人大多第一反应便是小提琴作为西洋弦乐如何同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一起演奏,这也正是这首被改编后的合奏乐谱的异曲同工之处。它巧妙地在不改变乐曲本身韵味的前提下,把音色柔美细腻的小提琴加入其中,将古筝音符的跳跃感和小提琴音乐的线条感完美融合在一起,既展现了小提琴的演奏技法,音乐本身也不缺乏民族特色,既保留了传统《渔舟唱晚》的韵味,又为乐曲注入了新的灵魂。可谓古筝与小提琴在运用中完美结合的典范。

1.古筝独奏《渔舟唱晚》

古筝独奏的《渔舟唱晚》由最初的两大段改编为三大段。该曲第一个乐段为四乐句的对比乐段,第二个乐段由一个单乐段和复乐段共同构成,第三个乐段是一个包含了两个复乐段的二部曲式。由于古代的诗词大都有着自然洒脱之风,因此也使得这首乐曲没有固定的旋律框架,乐句与乐句之间并不方整,也正是这种独特的创作技巧,让整首乐曲充满清新淡雅的韵味,将人物的情绪变化同周围的景物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演奏者在弹奏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对原有的乐曲主题加入属于自己的全新诠释。

2.小提琴独奏《渔舟唱晚》

小提琴独奏的《渔舟唱晚》是根据古筝曲改编而成,由已故著名小提琴家原中央歌舞团乐队著名指挥黎国荃同志改编,结构上虽仍然是前后两个大段落,并在前面加了一个引子,后面加了一个尾声,但是在句法、曲调布局以至在节奏上已大不相同了,是动过大手术的,也可以说仅仅是利用了原古曲的音调素材并借助古筝曲标题的音乐形象的再创作。[2]经过改编后的小提琴曲《渔舟唱晚》音乐形象同古筝版本的有所不同,它的结构更加工整,节拍曲调也不再像古筝曲一样自由散漫。给欣赏者不同的审美感受,把这首乐曲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合奏的《渔舟唱晚》有两份乐谱,一份是由莫凡老师改编,另外一份是由祁瑶老师改编,但两份乐谱都是由薛伟老师编订的小提琴弓法与指法。这两个版本的乐曲在主要的旋律骨干上并没有很大变化,只是在小提琴的演奏方式上做了些许调整,声部交替上有一些变化。

(二)古筝与小提琴在运用中的结合之——和声曲式

合奏版的《渔舟唱晚》是一个三段式的结构。乐曲的开始加入了14小节的引子,古筝独奏9小节之后小提琴则采用连弓的演奏技法拉出一串上行的音阶引入乐曲之中,并在此处自由延长音的位置上进行了颤音的处理,随后古筝加入连续刮奏,接住小提琴的尾音6,并在低八度位置的6上做了一个呼应。琶音的进入使小提琴的旋律完美进行到下一个乐句。这个乐段虽然古筝与小提琴都是在D大调五声音阶上进行的,但是作者却采用了声部交替的手法来演绎,让整个引子显得更加丰富。古筝与小提琴在引子这里的演奏结合曲调优美,宛如行云流水一般,展现出诗情画意湖光山色的傍晚景象。仿佛把人们带入了这个情境之中,渔民们泛着小船,一阵清风拂过。开始了一天的打渔劳作。随后古筝做了4小节的连接,让乐曲更有层次感,并运用了符点十六分音符的节奏,使旋律线条变得欢快明朗,仿佛看到了渔民们划动着船桨在寻找合适的打渔地点。连接的最后一个小节运用了大撮与琶音,好似人们已经选好地点,即将撒网的场面:

(三)古筝与小提琴在运用中的结合之——音响效果

通过分析谱例可以看出,接下来小提琴与古筝的旋律是交替进行的。这个地方二者结合得非常巧妙,小提琴运用了连弓的技法拉奏了一个五度叠置的五声调式分解和弦,古筝用琶音演奏的则是大小调三度叠置的柱式和弦。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西洋乐器采用大小调式、传统乐器采用五声调式的演奏形式。由于触弦方式的不同,小提琴的音色是属于流线型的,而古筝的音色则是颗粒性的。同时小提琴的发声方式与古筝也有很大区别,小提琴的发声是人为的运用其弓毛与琴弦之间的摩擦振动发声,古筝则是演奏者佩戴指甲用双手弹拨琴弦发声。所以古筝弹奏出的单音达不到小提琴拉出的单音那么持久。而这首乐曲进行到这,古筝的琶音淡入淡出,与小提琴的分解和弦交织在一起,虽然伴奏织体不华丽,但是二者的音色结合很好地控制了乐曲情绪的表现。作曲者正是运用了古筝与小提琴发声方式的不同这一特点,将这两种音响效果运用和声曲式技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利用了古筝同小提琴在音色上可以互补这一特点,将这两个来自不同国家的乐器音响融为一体。

纵观整首乐曲,首先《渔舟唱晚》这首曲子是中国传统古筝曲,乐曲开始是在D宫调式上进行的,其中的分解和弦也都是以五声音阶为基准跑动,而改编者独具匠心地加入了西洋弦乐小提琴来共同合作,秉承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创作手法,让二者完美地结合了起来。乐曲结束在 A徵调上,与开始的D宫调属于同宫系统调。运用的相同的音列、同一宫音,就如同平行大小调式一样,相互转换十分方便。小提琴也抛弃了传统的大小调束缚,把五声音阶拉奏出了别样的风味。使整首乐曲既有传统音乐的意蕴,又有西洋弦乐的柔美情怀。

二、古筝与大提琴在运用中的结合之——《暗香》

(一)《暗香》简介

《暗香》是由古筝演奏家王中山先生创作的一首古筝与大提琴合作演奏的经典作品,创作取自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咏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作者运用了古筝特有的音韵,“讲述”了梅花的孤傲与“凌寒独自开”的高尚品格,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古筝的演奏方式,加入了大提琴。让这首乐曲既有潮汕地区传统筝曲的韵味,又有现代创作的新的音乐素材。

《暗香》不同于《渔舟唱晚》,它是现代的创作筝曲,吸收借鉴了中国传统音乐韵味与风格创作而成。有客家、潮州筝曲的一些音乐元素。并配以大提琴合作演奏,别有一番风味。大提琴作为西洋弦乐之一,与古筝艺术存在很大差异,虽然二者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作曲家们慢慢发现了大提琴的“民族性”,并取之与民族乐器相结合,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暗香》也是其中之一。关于这首乐曲在此不再详细分析其和声曲式结构等,简单介绍过后笔者将主要以其为例阐述一下古筝同西洋弦乐在运用中的结合。

(二)古筝与大提琴在音色上的互补

这首乐曲主要由引子、呈示段、中段和结束段构成。由右手演奏、左手通过“吟、揉、颤、按、滑”的以韵补声技巧来表现梅花纯洁、不畏严寒、孤傲脱俗的品格。引子的部分采用了单音的形式,展示了左手揉弦的技巧,在一个音弹完之后,左手通过揉弦来使这个音波动延长,使留白之处不单调,弱进的音起速较慢,使乐曲自开始就有一种幽静,深远的意境。从音调中的4与b7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燕乐音阶作品,全曲在C徵调上进行。有鲜明的古曲特色,同时慢起渐快的音符加之最后飘渺的泛音,让人们对这首乐曲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乐曲进入呈示段之后加入了大提琴,大提琴音域所能演奏的音区为大字一组的C到小字四组的e,在这个音区内的音,与人声所能演唱的音区是相近的,比如高音区可以想象为女高音,低音区则又像男低音。大提琴同小提琴的音色有所不同,它没有小提琴那么细腻柔美,但是却浑厚有力,就连高音区也是通透的。所以在拉奏的时候就好像人在演唱一样。《暗香》这首乐曲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呈示段中古筝在弹奏的同时,大提琴在低音声部进行呼应。仿佛给人一种:“寒风冷冽的冬天,在远处飘来一阵清香,若隐若现,等你寻觅到香气的来源,原来是寒风中孤傲的梅花,它刚毅凛然,在不起眼的地方骄傲的绽放着”。大提琴在这里为古筝提供了很好的低音支持,深沉有利的声音线条,完美地融合进了古筝的音响之中。这是其他乐器所不能取代的。虽然小提琴也是西洋弦乐,但在《暗香》这首乐曲中,假如运用小提琴伴奏,音色就过于柔美,体现不出梅花孤傲的性格,也表达不出这首乐曲的含义。

(三)古筝与西洋弦乐在运用中结合的发展趋势

音乐文化本来就是开阔的,现代的作曲家正是因为眼光开放、长远,才会创作出这类的音乐作品。一般来说,西方音乐的结构逻辑性强,都是建立在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当中,所以说西方音乐富有哲理。但是中国传统音乐是一种散体的结构,它侧重的是自然流露出的感情,而不是内在的张力。所以从对《暗香》这首乐曲的展现形式上看,古筝同大提琴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古筝的演奏流露出最真的情感,大提琴内在的张力又使整个乐曲听起来更加有层次感,起到了余音环绕的效果。

古筝与西洋弦乐在运用中的结合无疑是成功的,不管是早先传下经过改编之后的乐曲,还是现代创作的作品。都很好地利用了二者的优点,这也意味着古筝音乐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现在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欣赏者越来越高的审美需求决定的,因此,作品风格的多元化也是时代的特征。

三、结语

在信息交流发达的今天,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与世界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古筝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西洋弦乐在作品的内容、形式和表现手法上进行改革。打破了传统的记谱演奏方式,使音响效果、演奏技法、乐曲的调性布局都发生了巨大改变。摆脱了传统思路的束缚,把古筝原本采用的五声调式音阶与小提琴五度相生律音阶完美结合在一起,创作出新颖的作品。使传统的古筝作品具备了更广意义上的民族特色。

[1]蒋萍.《渔舟唱晚》简述——与姜宝海先生商榷[J].民族民间音乐,1986(1).

[2]张国柱.试论由中国民间器乐曲改编的小提琴曲[J].星海音乐学院,1993(3-4).

J623.9

A

杜玉倩(1989-),女,汉,山东,硕士在读,四川音乐学院,研究方向:中国乐器演奏(筝)。

猜你喜欢

弦乐暗香西洋
暗香袭人
冬夜梅花暗香来
清宫中的西洋医生
清宫里的西洋钟表师
紫禁城内的西洋科学家
ЛУЧШИЙ ИЗ ЦВЕТКОВ – МЭЙХУА
让爱传出去
小跳蛙
管弦乐队构建与训练(三)——以弦乐合奏《二泉映月》的主题表现为例
糖花荷韵暗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