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州汉画像石中建鼓舞与长袖舞研究

2016-12-20鹏门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2期
关键词:长袖画像石乐舞

孙 鹏门 丽

(1.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2.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221000)

徐州汉画像石中建鼓舞与长袖舞研究

孙 鹏1门 丽2

(1.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2.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221000)

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出土的汉画像石种类丰富、图案繁多。徐州汉画像石博物馆收藏了来自徐州各地的汉画像石,乐舞图像也常见于汉画像石图像中,其中建鼓舞和长袖舞频繁出现。本文对这两种乐舞的形式与风格进行了探讨,论及它们在汉代乐舞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其象征意义进行合理推测。

汉画像石;乐舞;徐州;建鼓舞;长袖舞

一、徐州地区的汉画像石艺术

近现代发掘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主要集中分布于被誉为中华民族文化发源地的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汉画像石反映了汉代艺术的辉煌成就,与汉兵马俑、汉墓并称,被誉为“汉代三绝”。徐州是我国较早开始进行汉画像石艺术研究的地区之一。作为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徐州在四千多年的文明史中保留了大量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其中徐州汉画像石与南京六朝石刻、苏州明清园林并称为“江苏文物三宝”。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独具主题明确、构图紧凑、层次分明的特色。

两汉时期的徐州,民生安定,经济发达,作为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一直为封建统治者所重视,故而成为贵族聚居地之一。这些王侯世族不仅将自己宴请宾客、狩猎出巡、祈福敬神等日常现实生活的场面令工匠雕刻成画,还出于科技不发达的封建迷信思想,将自己对神鬼的敬畏、对死后世界的幻想表达在墓室的石刻中,以祈求在另一个世界的长乐安宁。而这也就形成汉画像石的两大分类:一类反映当时人们的封建迷信思想和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另外一类则是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画像。又由于徐州附近盛产适宜雕刻所用的石头,将汉画像石陈列于墓葬中保佑墓主人的行为便盛行起来,形成了徐州地区丰富多彩、价值巨大的艺术文化遗产。

二、汉画像石中常见的乐舞

(一)建鼓舞

建鼓舞字如其义,是一种击鼓起舞的古代汉族舞蹈。建鼓又名“晋鼓”“楹鼓”,相传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鼓种之一。《周礼》曰:“建,谓为楹而树之。”《礼记·明堂位》注曰:“楹,贯之以柱也。”建鼓两面蒙皮,以两棰击之,声音洪亮,相传甚远,因此产生之初被用于战场以便于军事指挥。《荀子·议兵》曰:“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意为士兵听到击鼓就要发动进攻,听到鸣金就要退后准备收兵。因此鼓声在战场上的军士指挥作用又赋予其踊跃激昂的精神象征与胜利在望的形势象征。

图1是在徐州贾汪区青山泉出土的刻画有敲击建鼓图像的汉画像石图画,高97厘米、宽92厘米、厚17厘米。图中刻有二人持桴,呈后仰姿态敲击建鼓,建鼓位于图片正中,兽状底座上立鼓楹,鼓楹穿鼓而过,鼓上端鼓楹比下端鼓楹细,羽葆从鼓楹顶端向两侧飞扬,羽葆上共有二龙,龙上各立一鸟,图片边框中饰有菱形纹。

图1

1.边框装饰

菱形纹是汉画像石图像中常见的装饰性纹样,这种装饰性纹样对于汉画像石图像构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整齐的纹样不断连接起来将汉画像石乐舞图像包含在里边,与日常生活中的画框效果相同[1]。装饰性纹样形成了有秩序的形式美,使得整幅图画的画面更加丰满。

2.画面对称

建鼓在敲击时大多是由两人在鼓的两侧同时敲击,在汉画像石图像中通常也是以对称样式的画面出现的[2]。由于建鼓有神力的象征,所以在建鼓舞图像的布局中,建鼓位于中间,两侧各有一人呈对称状击鼓姿态,两条羽葆从鼓楹顶端向两侧飘飞,二龙对称立于羽葆之上,二鸟对称立于二龙之上。整幅画面以鼓楹这条线对称分布,体现了等级制度中的礼仪规定。这幅图画规整简洁,可以使人感到庄严神圣、郑重其事。

使用桴来敲击建鼓的演奏技巧不止一种,在这幅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两名演奏者都是一只手高高举起做击鼓状,另一只手在身体后侧。从桴拿在手中的角度看,高举的手应该是将要击鼓。这个瞬间赋予图画以动感。从两名演奏者自身的双臂分开角度看,击鼓频率缓慢而富有节奏感,使参与仪式的人们感觉到敬畏。庄严的节奏感再配以羽葆之上的龙与鸟,也暗含了羽化飞升的含义。

建鼓舞是对殷商时期出现的楹鼓的传承与发展,包含了对音乐的听觉欣赏与对舞蹈的视觉欣赏,作为乐舞的礼器之一为历代统治者所使用。建鼓舞这种传统舞蹈,舞姿雄健,注重技巧,又由于鼓声的加入具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对于汉朝人民来说,展示了对刘邦建立汉朝之功勋的赞美,也表达了汉朝对武德的崇尚。

汉墓的画像石中多见建鼓舞,由此可推测,建鼓除了作为乐舞表演的乐器使用之外,还可理解为帮助墓主人进行祭祀活动,以求得死后升仙的隆重仪式。汉代的“升仙”观念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由于建鼓代表着力量与震慑,在丧葬文化中得到了普遍认可[3]。汉朝人民赋予了建鼓沟通天地的神力,因此建鼓舞还代表着古人对神仙与死亡的敬畏。

图2

图2是一副建鼓舞图,画面亦以屋前的建鼓为中心,建鼓两侧对称地各立一人以相同的姿势敲击建鼓,建鼓的羽葆遮挡了后边的屋檐,而两侧屋檐没有被遮挡的部分被刻画出来。两侧屋檐下各有一人,左侧屋檐下一人弹琴,右侧一人跳长袖舞。位于图像右下角的屋外,一人吹奏排箫,左下角一人吹笙。两名建鼓乐手双腿弯曲,上半身前倾,面部抬起好似看向鼓面,一手持桴击鼓另一手持桴举至头后。但从这幅图看来,乐器种类不单一,画面人物以演奏建鼓的二人为主,两名鼓手腰身纤细,与右上方长袖舞者身形相似,其动作姿态也非常相像,好似舞蹈一般。而建鼓除了可以打击节拍,渲染气氛,也可以独舞表演[4]。图中长袖舞者并没有位于主要位置,所以结合以上几点笔者推断两名鼓手应不是单纯击鼓,而是边鼓边舞,长袖舞者则是伴舞,另外三人乐者为乐队伴奏。

(二)长袖舞

长袖舞以舞手袖为特征,早在《史记》中就有“长袖善舞”的记载,周代宫廷雅乐《小舞》中的《人舞》有“以手袖为威仪”的记载,“手袖为威仪”即徒手袖舞[5]。由此可见长袖舞在秦代之前已经存在,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汉初时刘邦宠姬戚夫人擅长“翘袖折腰之舞”。由于统治者的欣赏、崇尚与亲力亲为,曾是战国时期楚国宫廷风尚的长袖舞盛行起来,于汉代四百余年不衰,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汉代以后,无论唐、宋,乃至清朝,长袖舞一直处于继承与发展之中,基本的舞蹈风格和服装形制变化并不大,只是在历届封建王朝不同的意识形态与思想观念中,一些细节出现了变化。

图3

长袖舞是汉代常见的舞蹈之一,在图3中画面下边有一名舞者正在舞蹈,舞者右边有一人弹琴伴奏,画面中间是两人坐于屋内,屋前有一壶,似为投壶所用,左右屋檐下各有一人在服侍。这幅图展现了墓主人日常宴饮的场面,并对每个人物的动作进行了刻画,而舞者的动作幅度大,也刻画得比较清晰。在结合现代袖舞技巧后可以看出,图中舞者左侧手做挥袖状,此时袖子呈现出优美的弧度,给人行云流水的美感,右侧手做挽袖状,身体弯腰向右侧倾斜,将女性的婀娜、婉转之态在这一刻尽显[6]。画面中的这位舞者也将长袖舞的长袖折腰的特点完全地表现出来。

由图像可以看出,汉画像石上的长袖舞展示出来的舞者大多体态柔美,腰肢纤细,以手、袖、腰的变化与舒展相结合为主要特点。长袖善于舞者的自我表达,多种多样的舞袖动作可以体现不同的情感,既可弱柳扶风婉约轻盈,又可恢宏壮阔热烈明快。王克芬在分析汉代乐舞的审美特征时,也认为“健朗明快、欣欣向荣”这一舞蹈形象是汉朝的时代风貌特征,也是艺术的审美特点[7]。长袖舞对不同特点的包容性不仅促进了袖舞的丰富度,而且促进了舞者的创造力发挥,是其代代传承、绵延不绝的原因之一。

这种舞蹈作为雅乐的组成部分之一,产生之初多被用于宫廷中贵族的飨宴等重要场合,体现了其地位之尊贵与统治者对待之郑重。而后逐渐在民间发展流行,因此才有了“长袖善舞,多钱善贾”的民谚[8]。这不仅体现了长袖舞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接受与推崇,而且体现了长袖舞技艺的高超。它作为古典舞的一个分支延续至今,足以见其不可比拟的艺术魅力。

三、汉画像石——记录汉代生活的“照片”

汉代乐舞代表了乐舞文化一次空前的发展,为后世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汉代社会的各个阶层有了将“礼”“乐”“舞”三者结合发展的意识。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衣食富足的大环境中,人们普遍开始注重自己对礼乐精神的追求,这种现象在上层社会尤为多见。汉代的歌舞伎乐,继承并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乐舞,并且由于“胡乐”的传入与多民族艺术文化的相互交融更加丰富多彩,展示了汉代乐舞兼容并包的宏大气魄,最终创造了汉代乐舞空前发展的盛况。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已经无法目睹汉代乐舞的盛况。除了一些文学作品,只有从汉画像遗迹来进行追寻。汉画像石使我们直观地了解到汉代乐舞的表现形式,领略到汉朝文化艺术发展之繁荣昌盛。它们不仅代表了汉代乐舞水平的高超,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它们通过汉画像石这一途径,直观形象地描述了汉代辉煌的音乐文化成就,展示了汉代社会繁荣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以及汉代人民对“美”的体会与追求,是我们研究汉代音乐文化与舞蹈艺术的资料来源。

[1]梁爽.徐州汉画像石乐舞图像的图像学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

[2]顾雅男.汉代乐舞百戏画像石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

[3]张华.汉代文学中的神话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4]李爱真,刘振.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研究[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1):103-106.

[5]杨名.唐代舞蹈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6]张宇晓.汉画像中的长袖舞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2008(2):133-154.

[7]梁宇.袖舞之来源与历史嬗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07-113.

[8]王宁宁.“长袖善舞”的历史流变[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3):46-52.

J705

A

汉代乐舞复原与其形象的周边产品开发(项目编号:201510290024)。

猜你喜欢

长袖画像石乐舞
龟兹乐舞
汉代画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试论我国古代长袖舞蹈的发展历史
First Look
周代与汉代长袖舞之异同及两者关系的探究
汉画像石墓出土仿木结构石立柱初步研究——兼谈白杨店画像石墓出土立柱位置
汉画像石中的“天神”
敦煌乐舞美彩墨写精神
———史敦宇艺术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