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与对策

2016-12-19董梦云

商场现代化 2016年28期
关键词:不良资产成因对策

摘 要:银行是金融市场的核心部门,而银行不良资产作为能造成经济波动和引发金融危机的重大隐患,因此银行不良资产成为被世界各国所关注的重点。在目前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仍然普遍存在呆账、坏账比例较高,逾期贷款累积不还等多种不良资产问题,如何妥善地处理和治理数额巨大的银行不良资产是一直困扰着中国银行业的难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形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几个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不良资产;成因;对策

一、引言

银行是金融市场的核心部门,而银行不良资产作为能造成经济波动和引发金融危机的重大隐患,很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银行不良资产成为被世界各国所关注的重点。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以正确解决,就不能很好地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无法得以提升,更重要的是,这会严重阻碍中国宏微观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本文着重分析了形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几个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几点对策和建议。总的来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既与我国当前的经济大环境息息相关,同时又与现有的社会信用薄弱、道德水平不断刷新下限以及法律机制的不健全有关,此外,银行内部的管理制度也存在很多缺陷等等。可以肯定的是,在我国当前的经济政治体制下,在进入社会改革的深水区和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银行业的改革是社会经济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除此之外,社会经济整体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其他各个方面的改革和建设也需要稳步进行,这就表明了银行业的改革之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存在。但是随着中国经济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不断实践,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的。

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

1.历史原因

从历史角度来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主要与传统计划经济模式有关,在国有企业拥有至高无上地位的时代,各商业银行中都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流到了国有企业,尽管这些国有企业可能存在产品结构老化,管理僵化,效率过低等这样那样的问题。由于受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这些国有企业不思进取,缺乏技术创新精神,产能低下,无法跟上时代潮流,重生产轻市场开发,因此常常产品定位不够准确,而且服务顾客的意识薄弱,同时这些企业往往过分看重产值而不追求经济效益,因此这部分国有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就是银行贷款。此外,这些企业往往产权界定不清晰,与政府的关系不够明朗化,由此造成企业管理人员没有工作积极性,且企业本身又面临承受高额负债,企业员工富余臃肿,设备不够先进,又因为自身国有企业的身份导致沉重的社会负担等的影响,因此企业无法及时偿还银行贷款,产生不良资产。

2.体制原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我国各行各业都进行了更适应经济形势的改革,我国银行业也不例外,近年来,我国银行业也进行了一些试探性的改革,但是囿于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以及国有商业银行扮演的企业法人和“政府帮手”的双重角色,我国银行业的改革是不够彻底的,政府和市场力量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上扮演的角色始终是不够清晰的,关系错综复杂。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是属于政府控股的,但是这种关系却表现为国家对商业银行的过度干预和控制,这会导致一个后果就是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不准确,被动产生一些不良资产。从市场的角度来说,商业银行可以作为一个营利企业来看待,那么它的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在风险最小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效益。但是从商业银行的国家体制来看,商业银行又不仅仅是一个企业那么简单,银行业不仅仅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银行作为金融系统的核心,它更发挥着盘活各行各业的作用,因此银行往往又容易成为政府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而且我国在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上的区分又是不够明确的,政策性银行顾名思义,应该肩负调节宏观经济的使命,但是因为我们国家在这两者上的区分不够明确,商业银行往往还要发挥一些无偿的政策性作用,而在发挥这种政策性作用的过程中,很可能出现商业银行为了表示对某行业的扶持和体现国家政策而产生一些不良资产的情况。

3.外部原因

银行的主要营利方式是通过向企业发放贷款收取利息来获得收益,因此银行不良资产的外部影响因素往往与企业紧密相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以及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不可否认,我国各行各业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新环境新思潮也使得各种社会现象层出不穷,社会发展日趋复杂化,社会信用下降。这些问题同时也反映在企业经营上,主要的表现形式包括:第一,企业完成注册后立马将注册资金抽回,致使企业成为了一个“空壳子”,无法承担因无法偿还贷款而产生的民事责任。第二,即时有关部门意识到企业验资后抽逃资本金的行为,但是由于制度和法律的不健全,有关部门往往缺乏依据对这种行为进行审查和干预,造成验资失实的情况广泛存在。第三,有的验资机构本身存在资质问题,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或者减轻自身的工作量,出具一些不负责任的虚假的验资结论。第四,我国现有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制度不够完善和健全,企业往往做多套账来应付相关部门的检查,同时不少企业要么没有合格的财会人员,要么为了掩饰和逃税账簿反映不实,而且财务结算制度混乱,往往存在公私不分的现象,产生的结果就是即使企业负责人滥用企业资金,也无法通过账簿监督和反映资金的流向,因此当企业破产时,债权人无法实现申请执行其到期债权,因为企业的资金去向都难以查明。

4.内部原因

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除了历史的、体制的以及外部原因之外,还与银行自身脱不了干系。从银行内部来看存在很多疏漏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担保形式化。企业之间往往互相担保,形成担保环链,而银行不能对这种关系正确识别,导致担保形同虚设。这种问题主要表现在当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企业与企业之间往往相互担保,结果使得使担保流于形式,失去其实际作用,比如说乙为甲申请银行贷款作担保,丙又为乙申请贷款作担保,最后由甲为丙作担保。这种相互担保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金融机构将面临很大的信贷风险。

(2)人事管理制度存在缺陷。银行的内部人事管理制度没有市场化,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虽然现在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了审贷分离的贷款审批制度,但是这往往流于形式,因为最终是由行长掌握申报人和审批人的命运,谁也不会冒丢乌纱帽的风险去否决行长同意的贷款,因此制度无法起到应有的制约和监督作用,而是否放贷往往由行长的意愿决定。正因为如此,有时为了通过审批,银行从业人员不得不修改客户的基本信息和财务报表等资料。

(3)银行考核机制有缺陷。目前的银行考核往往通过存贷款任务的完成来进行,而客户经理与一任行长面对当前竞争激烈的银行市场,为了完成存贷款任务,往往罔视已知的风险,为了完成眼前的贷款任务而不顾多年后可能产生的不良资产。

(4)银行从业人员存在道德风险。银行内部人员特别是信贷人员收入水平不高,据统计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收入水平十多年来基本上没有提高,反而总体水平下降,由此引发了较高的道德风险,通常可能产生的情况是,客户经理为了存贷款任务的完成或者多拿回扣,往往与资信状况不好的客户内外勾结骗取贷款,这导致了一些不良资产的产生,并且破坏了工作风气。客户经理和借款人为了骗取贷款,采用的手段主要有:一是以虚无的不存在的财产作抵押物;二是通过许以利益,客户诱使贿赂申请贷款者和担保人,一旦申请贷款成功,几经转账贷款就被提现转为个人所用,更严重的是可能被携带出国消费。往往贷款到期以后,不能找到债务人,造成贷款根本无法收回,产生呆账坏账,形成不良资产。

(5)银行从业人员获取信息不充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信息不灵敏,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机制下,掌握和熟悉市场行情对于经营贷款业务十分重要,如果银行从业人员掌握的信息不准确不及时,就会造成决策失误,产生贷款风险。

三、对策建议

银行信用贷款资金能否收回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生存与发展,而银行是现代金融市场的核心,因此防止银行不良资产比例上升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们能做的是通过各种制度的完善防止不良资产继续增加,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培养贷款风险理念,建立灵活的贷款风险机制。只有先从“补牢”做起,才能避免“亡羊”,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历史潮流不可逆转,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再加上市场形势的变化越来越复杂,银行面临的投资经营风险也日益增加,为了使自己站稳脚跟,各商业银行要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强化对员工的风险意识教育,正确认识在市场经济模式下风险的多样性和多重性,对于银行的每一项业务都要谨慎对待,慎重处理;其次是要通过专业研究人员的设计,建立灵活有效的贷款风险机制,让投资者在投资风险与预期收益之间找到平衡,达到银行分散风险的目的。

2.改革人事管理机制,建立信贷风险制约监督。第一是要坚持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原则,使审批人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第二是促进银行管理市场化,管理人员权力相互制衡。最后是坚持查处和防范并举,强化审计稽查。各国有商业银行要从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以行长或分管行业负责制为中心的审贷分离制度,这也就是说商业银行要实行信贷管理与信贷经营相分离、调查与审查相分离、审查与审批相分离,最大限度避免不良资产的产生,形成一套灵活有效的贷款风险制约机制。

3.有效分散事后风险,转化信贷风险。银行业跟其他行业最大的区别在于,银行经营的是货币风险,产生的损失是非常直接的,因此银行一定要警惕这种风险,即使发生了损失,银行也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最大化地保护债权人利益和防止自身损失,因此一整套规范的风险转化机制对于银行来说是必须的,可通过鼓励企业兼并、破产以及其他各种法律手段,转化风险,减少银行损失。尽管这种风险转化机制是事后的,但是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来说,银行需要有灵活的反应能力和应急能力,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总的来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既与我国当前的经济大环境息息相关,同时又与现有的社会信用薄弱、道德水平不断刷新下限以及法律机制的不健全有关,此外,银行内部的管理制度也存在很多缺陷,等等。可以肯定的是,在我国当前的经济政治体制下,在进入社会改革的深水区和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银行业的改革是社会经济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除此之外,社会经济整体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其他各个方面的改革和建设也需要稳步进行,这就表明了银行业的改革之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存在。但是随着中国经济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社会治理”理念的不断实践,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杨盛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体制性成因探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101-105.

[2]郭婧洲.浅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及对策[J].统计研究,2010,08:96-98.

[3]赵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

[4]杨志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

[5]阎炯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

作者简介:董梦云(1989.05- ),河南商丘人,主要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不良资产成因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债转股的法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