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2016-12-19苗阜

曲艺 2016年11期
关键词:曲艺西安初心

苗阜

我是一名普通的相声演员,从艺十多年,个中辛苦真的是无法言喻。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座的很多我们文艺界的代表应该也有这样的体会,那么到底是什么促使我们愿意倾尽所有,把所有的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到这样的一份事业上来呢?在我看来,就是“坚持”和“责任”。

相声,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传统曲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责任把它继承和发扬下去。因为有这种信念,我创立了青曲社。从最初两三个演员的阵容,到现在几十人的团队;从没有观众,到两三个观众,再到现在的高朋满座;从最初的露天演出,到后来租赁场地演出,再到今天拥有自己的固定演出场地……这都得益于我们的坚持。

青曲社发展到今天,一路走来,苦乐参半,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忘记自己身上的责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句话是责任的最好诠释,更是我的人生信条。

我是铁路子弟,第一份工作也是在西安铁路局。那时正巧赶上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的演出,我在享受到快乐的同时也萌发了为他人带来快乐的初心。原创的两部作品《网恋》和《理解》就在那个时候诞生了。2001年7月4日,我迎来了人生第一次演出。从那一天起,我被叫做“苗半台”。所以7月4日这天也被专门定为青曲社的创始日。

在西安铁路局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我们这些年轻人先被下派到基层去磨炼,地点是渭南富平县的梅家坪电力工区—一个几乎和外界失去联系的小车站;后来到秦始皇兵马俑的所在地临潼做机务段工人,和所有铁路工人们一样每天勤勤恳恳的奋斗在铁路第一线——现在西安高铁的宣传片里还能看到我当年的工作环境。“多少次明月照团圆,而你们却只能在铿锵的车轮声中熬红双眼”,老校长的这句话可以说是我们当时工作生活坏境的真实写照。

因为工作地离家很远,领导照顾我,让我住在单位的资料室里。资料室没有暖气也没有空调,只有一架木制沙发,上面薄薄的三个垫子,晚上睡觉枕一个,垫一个,再抱一个。日子虽然苦,但能砥砺意志,而在工作之余观摩的许多曲艺录像,更为日后的创作和演出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素材。现在想起来,那段工作经历实在是弥足珍贵。

那个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在铁路工人文化宫里办一个自己的专场。10年后,也就是2013年的5月25日,“致青春”相声专场的举办,我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

西安在解放后有个相声演出场地,就在钟楼的东南方向,以前也叫平安市场,青曲社的成立与之也有莫大的关系。有一次在那里演出,因为搭档临时有事,主办方给我安排了一位老师,就是现在的搭档,王声老师。其实我们俩是小学同学,可时间过得太久,骤然重逢竟没有在第一时间认出彼此。但总角之交不同泛泛,交谈之中很容易就找到那一份共同的童真。嘤鸣求声之后,更发现同声相应者竟然是自己的故友,如此巧合,只能说冥冥中也许真有一种让我们相互扶携、共同进退的机缘吧。然后我们就凭着一股闯劲,找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2007年成立了青曲社。成立之初,观众少,底子也薄,几个人就在西安的各个茶楼演出。有时候资金紧张,还得向我父亲求援。但不论多么艰难,“制造快乐并快乐着”的初心,从来没有一丝改变。

2008年,汶川大地震,就想为灾区做点事情,我们青曲社就在西安义演,让大家从悲痛的环境中走出来,演出的全部收入捐给灾区。那场演出我们演的酣畅淋漓,观众看得大呼过瘾。乡党对相声的喜爱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念:要在西安这块土地上说好相声,给大家带来快乐。

在纪念郑文喜先生的专场演出的前一夜,因为连续紧张的排练,我生病住进了医院。王声来电话问我还能不能登台,我咬咬牙说能。晚上我带病演出,衣服都被汗浸湿了,但演出非常成功。那一晚有两个收获:其一是我们演出的《歪批山海经》,成了后来火遍全国的《满腹经纶》;其二是在这场演出后,我们青曲社的粉丝团体开始建立,他们从此有了一个响亮而又有诗意的名字——青丝。每年我们都会举办“青丝节”活动和专场相声演出来答谢观众们的支持。

曲艺这条路我们一直走到了现在,现在依然在路上,庆幸的是我们不忘初心,没有因为走得远了,就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我们青曲社的相声演员绝大多数都是八零后、甚至九零后的年轻人,在当今社会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下,很多行业和职业都较为浮躁。要减少外界的诱惑与干扰,让这些年轻的曲艺工作者定下心、安下心,去钻研艺术、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苦练基本功、传承我们祖先的优秀文化和艺术,最主要的依靠还是“坚持”和“责任”。

很多的经典相声段子已经跟时代脱节,但是我们要把它整理保存下来,它是一段历史的写照,也许这可能很枯燥乏味,但这是责任;同时我们在创作的时候,尝试着加入了很多传统文化的元素,目的是希望通过我们的演绎,让传统经典变得趣味生动,能让孩子们愿意去看,并在快乐中学到传统的知识,这也是责任;走进大学、到学生中间去培养青年对我们传统艺术的兴趣,更是多年来我身体力行的一件工作。青曲社从创立至今,每年组织数十场“进校园” 的义务演出,就是为了让现在的孩子们知道相声,了解曲艺,感知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这还是责任;我们的青曲文化公司,制定了一个“蒲公英计划”,就是定期组织义工做爱心慈善活动,为自闭症儿童演出,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让这些孩子看到阳光,感受温暖,这同样是责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向生活要素材、向群众求真经是我一直秉承和贯彻的基本方法。除了全国各地的联合巡演,我们也常年坚持“上山下乡”,深入基层为我们的创作与表演积蓄素材、增添活力。在陕北的梁家河慰问农民,在陕南的大山中慰问铁路一线职工,在照金革命老区为群众演出,在延安大学、西北大学、西京大学等等大专院校与学生们联欢,这每一次的访贫问苦和公益演出都是对我们青曲社全体人员一次心灵的砥砺、精神的升华。

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坚持走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校园、深入群众的道路,用积极向上、导人向善的正能量作品引导公众确立正确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体系。虽然相声艺术是一个小的艺术门类,但是我们有责任也有信心,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让相声这株老树开出新花,焕发出与时俱进的活力和生机!

最后借用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引用的两句诗作为结尾“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让我们所有的文艺工作者团结起来共同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曲艺西安初心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不灭的初心(节选)
《曲艺泉城》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西安国际幸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