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分课堂”在《路基工程》理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2016-12-19冯瑞玲刘建坤沈宇鹏魏静田亚护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6期
关键词:路基工程对分课堂思考

冯瑞玲+刘建坤+沈宇鹏+魏静+田亚护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讲授式课堂所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在了解了“对分课堂”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在《路基工程》课堂教学过程中选择了部分内容实践了“对分课堂”。通过实践感受到了“对分课堂”可以使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可以拓展老师的思维,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可以增强教师的职业成就感,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调查了学生对“对分课堂”的实践效果的反馈。

关键词:对分课堂;路基工程;课程;教学方法;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107-03

一、前言

信息化时代,知识无处不在,高校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广泛。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中以教师讲课为主的传统的讲授式课堂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教师教学理念陈旧,缺乏大胆创新;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状况较差,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的动机。这两方面的因素使得目前的高校课堂学习效率急剧下降,“手机控”、“低头族”、“60分万岁”已经成为了传统讲授式课堂中学生的普遍状态,这就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整体下滑。

鉴于此,本文结合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理念,在《路基工程》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通过实践感受了“对分课堂”实现“教学相长”的过程,总结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调查了学生对“对分课堂”的实践效果的反馈。

二、目前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满堂灌。目前,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先进有效的教学手段,已经成为《路基工程》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但是,多媒体教学仍然以教师课堂教授为主,学生被动接收教师所灌输的内容。

2.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下降。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都呈现多元化趋势。在多样性、趣味性、及时性方面,教师传授的知识无法同网络相比,因此让学生长时间保持对教师的注意力比较困难。如若不采取措施加强师生互动,则课堂气氛非常沉闷。

3.学生失去了思考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不是要记住各种事实,而是要训练大脑如何思考。”然而在传统讲授式课堂模式下,学生被动跟随教师的思路,不能主动参与知识构建,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无法落到实处,长期的讲授式课堂使得大部分学生失去了思考能力,这在“对分课堂”实践之初体现得尤为明显。

三、“对分课堂”基本理念

上世纪90年代创立同辈互助教学的马祖尔把学习分为“知识传递”和“吸收内化”两个步骤,并指出传统教学只重视“知识传递”但忽略了“吸收内化”。内化作为一个心理认知过程,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不同学生的内化速度和内化方式不同,学生要以自己的节奏去完成内化过程。

针对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缺陷,并结合马祖尔的学习理论,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称为“对分课堂”。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且讨论是在学生听教师讲解后隔堂进行。在讲授课堂上,教师着重讲授内容的基本框架、重点、难点;课后,学生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内化吸收;再回到课堂分组讨论,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

四、“对分”在“路基工程”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在了解了“对分课堂”的基本理论及操作步骤的基础上,在《路基工程》课程中选择了路基受力特性、路基稳定性分析等章节内容进行“对分课堂”的实践。

1.“对分”——教学相长的有效手段。对分课堂实施过程中,老师首先在课堂讲授重点、难点,然后给学生留综合作业,并要求做作业过程中每人至少提出3个问题,下次讨论时每组同学先对本组每位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小组同学不能解答的问题,再进行组间讨论,最后提炼出共同的问题由教师集中解答。

(1)对分课堂可以使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通过对分课堂的实施,使老师充分了解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比如在讲授了路基受力部分内容后,给学生留了两个综合题目:基床厚度是如何确定的?论述动强度控制法与弹性变形控制法确定基床表层厚度的过程。对于这两道题目,均要求说明附加应力的确定过程、变形量的计算方法等。

通过做作业以及隔堂讨论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动应力是如何从轨道结构传递到路基面的?传递到路基面上的荷载分布情况如何?路基面上的动应力幅值如何计算?

通过隔堂讨论,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感受到了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的难点,但同时也使我感到困惑:学生们理解不透的地方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强调,为何还存在这么多问题呢?经过调查后了解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学生们已经习惯了在期末突击学习,因此前面讲授的很多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导致在听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不知道老师说的是路基的什么部位。比如在讲授该部分内容时,会涉及到基床、基床表层、基床底层、道床等概念,而且会反复提到。诸多的术语已经使得学生们一头雾水了。其次,这部分内容综合运用了土力学中的很多理论,而土力学是同学们一年前学过的课程,现在已经基本全部忘记了。这两方面基本知识的缺失造成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针对第一个原因,在后续内容讲解的过程中,涉及到基本概念且会影响听课效果时,在课堂上留3—5分钟时间让同学们进行复习,把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用图示或文字形式写下来作为随堂作业交给老师。收完作业后,老师再对重要概念进行一次复述,这样既可以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又改变了学生上课只带眼睛和耳朵的状态,同时还可以起到点名的作用。

针对第二个原因,则根据所涉及内容与后续知识之间的紧密程度,可以选择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复习或课后自己复习两种方式。如果涉及内容对后续讲授重点影响很大,则必须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否则后续的课堂讲授对学生而言将会变成空中楼阁,学生的听课兴趣会急剧下降,课堂教学目标也就很难实现了。

(2)对分课堂可以开拓老师的思维。在隔堂讨论的过程中,有些同学提出的问题可以开拓老师的思维。比如在路基受力部分,计算路基面上动应力幅值时,要求列车速度超过300km/h时后均按照300km/h计算。讲解时补充了一组实测资料分析了为何提出这样的要求。在隔堂讨论时,有学生提出“为何列车速度超过300km/h后路基面上的动应力幅值不再增大呢”?学生的这个问题引发了我的深入思考。

在讨论的过程中,诸如此类的问题不时地会出现,比如特殊地区临界动应力的确定方法等。通过这样的隔堂讨论,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拓展了教师的思维。

(3)对分课堂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经过了几次课的“对分”实践之后,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情况调查。共收到68份课堂反馈意见,63份均认为这种上课方式好,赞同这种教学方法的同学占到了调查同学的93%。与此同时,同学们都积极地写下了他们对这种教学方法的感受:学生感觉到上课累了,但是能真正学到东西;学生们都积极地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减少了上课玩手机、走神等情况,活跃了课堂气氛;课后会及时消化吸收所学内容,提高了后续内容的学习效率,使得课堂学习变成了良性循环;通过小组讨论可以锻炼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等等。

(4)对分课堂增强了老师的职业成就感。作为老师,实践“对分”课堂后,教师的职业成就感也油然而生。在“对分”课堂中,教师不再是单向地进行知识输出,而是变成了在既定的知识框架中为学生“解惑”,这样既可以改善课堂气氛,同时也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学生会因为老师能够给他们“解惑”而从内心开始尊重老师。

2.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提不出问题。由于大部分学生在长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已经失去了思考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刚开始实践时学生很难提出问题。

比如在讲到“路基填料的分类”这部分内容时,在课堂上先回顾了“土力学”中学过的土的分类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路基填料的分类目的、分类方法及各组填料的特点,之后给学生留了填料定名、分组的作业,下次课交作业并进行分组讨论。隔堂上课时,同学们都能按时交作业,却不能进行讨论,也提不出问题。这给我一种错觉,以为学生们对这部分内容完全理解了,因此跳过讨论环节,继续后面的内容讲授。

然而作业却并不尽如人意,有近70%的同学都不能正确运用分类方法对填料进行定名及分组。后来了解到,学生们不知道哪些问题可以问,也不知道怎样提问,因此也不敢提问,这样就习惯了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时自动跳过。

针对学生不会提问的情况,在后续的实践过程中将讲授内容划分成微单元,先鼓励学生勇敢地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具体做法是:将原本课后自学的时间放在课堂内进行,先给学生留5—8分钟时间自学,然后给2—4分钟时间小组讨论,老师根据学生讨论及提问情况引导学生如何提问。

比如在讲授路基压实质量检测指标时,先讲授了常用指标的理论基础、含义及测试方法,然后请同学们自学各个指标在普速铁路和高速铁路路基质量检测过程中的使用情况。自学过后进入讨论及提问环节,此时学生们都低头不语。于是将讨论环节改为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回答环节。老师先根据前面的讲解情况提出第一个问题:“7d饱水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含义、测试方法及适用条件是什么?这时所有学生都很茫然,因为之前并没有讲解这个指标。

此时教师则先适时地告诉学生在听课及课后内化吸收的过程中,碰到不明白的所有问题都可以提出来进行小组讨论,要先努力将不明白的问题解决了,讨论的过程中对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遵循“是什么——为什么——合理吗”这样的思路去思考。经过了这样的引导之后,再给学生2分钟时间去讨论,很快学生就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为什么高速铁路的物理指标统一使用压实系数而普速铁路则根据填料类别分别采用压实系数、孔隙率和相对密度呢?”等等。

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了3次课内的微单元对分讨论之后,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大涨,为后面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对分课堂”奠定了基础。

(2)教学进度变慢。采用“对分”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后,由于重点、难点问题需要先讲授、后讨论,或者基础知识需要强化复习,这样占用的学时数会增多,就会使得课程的总体进度变慢。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可能在有限的学时内,不能完成全部教学内容。

针对这一问题,在实践过程中采取的应对措施主要包括类比法讲授相似内容,或者对于相对比较简单的内容要求学生自学掌握等。

比如在讲授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时,不同分析方法的共同点是都采用了极限平衡法,都根据静力平衡条件和摩尔-库仑破坏准则分析某一滑裂面滑动的可能性。因此,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详细分析了直线滑动面和瑞典条分法的计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对毕肖普条分法和传递系数法则对照前两种计算方法,分析了他们之间的异同,详细推导过程则要求同学课后自学并提出问题进行隔堂讨论。

(3)学生课后学习时间增加。采用“对分”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后,同学们需要课后及时消化吸收所学内容并提出问题,而且增加了课后自学的内容。对此情况,实施“对分”课堂之前,设计调查问卷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0%的同学都选择了重点讲授、适当自学的方法,并会积极完成自学内容。在《路基工程》理论教学中的“对分”实践也证明了这种方法确实会增加学生的课后学习时间,但是学生们愿意接受,因为他们感受到了这种方法带给他们的好处。

五、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为了保证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出有竞争力的人才,教师必须要适应时代潮流,实时做出改变。“对分课堂”的实践证明:“对分课堂”可以使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可以拓展老师的思维,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可以增强教师的职业成就感,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当然,在实践“对分”的过程中,也会碰到学生不会提问、课堂教学进度变慢、学生课后学习负担加大等各种问题,这就需要老师根据课程的性质、难度等积极探索有效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2]蔡雪珍.手机对大学生课堂学习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0):46-47.

[3]燕彩蓉,万燕.高校课堂“低头族”解决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6,(3):5-7.

[4]陈慧英,孟文科.多管齐下,让大学课堂“低头族”抬头[J].知识经济,2014,(17):151-152.

[5]许晓涛.论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3):29-31.

[6]冯瑞玲.《路基工程》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44-45.

猜你喜欢

路基工程对分课堂思考
高速公路路基施工及质量控制技术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边坡处治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