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近古稀的一场银幕童话梦

2016-12-19马田

世界博览 2016年21期
关键词:心眼斯皮尔伯格苏菲

马田

导语:说到善于采用儿童视角的导演,就不得不提斯皮尔伯格。他的经典作品如《人工智能》、《外星人E.T.》等,都是儿童视角电影的典范,本文将从他的新片《圆梦巨人》谈开,探寻斯皮尔伯格的童心。

正文:

采用儿童视角一直是电影艺术中最独特的手法之一,对于广大观众而言,儿童视角能够让观影过程妙趣横生,大大增强娱乐体验。而对于导演来讲,儿童视角无疑提供了另一种反思自我、成长、社会的方式,这对于面向成人观众的影片而言,无疑是拔高主题高度的手法之一。而在好莱坞,说到善于采用儿童视角的导演,就不得不提大名鼎鼎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他过往的经典之作,如《人工智能》、《外星人E.T.》等,都是儿童视角电影的典范。

而10月14在国内上映的老斯新作《圆梦巨人》,便延续了他标签性质的儿童视角。不过,本片中不仅只是有儿童形象,而是启用童星作为主演,以儿童视角为滤镜,洋溢着孩童世界的纯真无邪与黑白分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片是年近古稀(69岁)的斯皮尔伯格,在银幕上为自己圆的一场童话梦。

用童话释放自我

斯皮尔伯格一直以风格类型多样化著称,他能够在同一年(1993年)推出历史传记片《辛德勒的名单》和科幻冒险片《侏罗纪公园》两部类型截然不同的影史经典,也能够驾驭《大白鲨》、《飞轮喋血》这样的惊悚题材,甚至是监制、编剧《鬼驱人》这样不折不扣的B级片。

但他的作品中始终不乏儿童视角的出现——在主旨严肃的作品例如《辛德勒的名单》、《战马》、《太阳帝国》中,斯皮尔伯格喜欢在抒情桥段中拨开成人世界的硝烟,让战争大环境下儿童的不解、困惑、失望等情绪得以显现,以此来感染观众,深化反战主旨。但在《外星人E.T.》、《侏罗纪公园》、《夺宝奇兵》、《铁钩船长》等科幻、动作、冒险商业片中,孩童往往被塑造成了英雄或是关键角色,初生牛犊无所畏惧,勇敢地和成人世界甚至是恐怖怪物做抗争。

在孩童的世界中,一切皆有可能,包括《圆梦巨人》在内的斯皮尔伯格作品中,儿童们往往是以反抗者的姿态出现,这其中既有“不想长大”的无声反抗,也有《圆梦巨人》般斗智斗勇的直观反抗。

这样独特的儿童视角的形成也和斯皮尔伯格本人的成长经历有关——童年父母离异,父亲的缺位,再加上他本人又是犹太家庭出身,在还未像如今疯狂追求“政治正确”的美国,斯皮尔伯格对于白人至上的社会无法产生向心力,被疏远被歧视。《人工智能》中孤独寻根的机器人大卫,《外星人E.T.》中感受不到家庭温暖的艾略特,都是斯皮尔伯格以儿童视角释放自我的反抗者形象。

《圆梦巨人》同样如此,本片中的女主角苏菲是巨人眼中一口就能吞下的“人豆子”,但身材力量的极端悬殊并没有让她对食肉巨人敬而远之,甚至在安全返回孤儿院后依旧挂念着“好心眼巨人”的安危,并最终联手人类力量,和好心眼一起赶走了食肉族。斯皮尔伯格在银幕上一次次编织着“小胳膊拧大腿”的童话故事,归根结底也是导演自身理想主义与浪漫情怀的释放。

靠童心放飞想象

《圆梦巨人》改编自罗尔德·达尔的全球畅销小说《好心眼巨人》,也是好莱坞著名编剧梅丽莎·马西森的遗世之作,而梅丽莎正是《外星人E.T.》的编剧。斯皮尔伯格早在10年前就买下了《圆梦巨人》的拍摄权,但苦于特效技术未能达到心中要求,他在5年前才开始筹拍本片。

在剧情深度上和剧情合理性上,斯皮尔伯格并没有以成人导演的思维二次创作,而是保持着第一次看到《好心眼巨人》童话的一颗初心,以类型化、复古化甚至是二元化的儿童视角进行改编。所以本片更像是斯皮尔伯格斥巨资打造的一部“私人电影”——孤儿苏菲和好心眼巨人在对抗悬殊势力解放自我之后,也在大银幕上放飞了斯皮尔伯格的银幕想象。

儿童视角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为所有无法认知的东西赋予感性的浪漫色彩,一个“妈妈我从哪里来”的问题就有“送子鹤”题材作品诞生,民间“充话费送的”,“石头里蹦出来的“等回答更是千奇百怪。

而在《圆梦巨人》中,梦成为了全片紧扣的主题,人类至今还在发掘的梦境潜意识完全被剥去了科学和理性的外衣——当你做梦时,其实是有个好心眼的巨人站在窗外,手持巨大的号角将梦吹进你的脑袋中;湖中的倒影其实是另一个世界的缩影;一棵大树孕育了所有的美梦、噩梦,而且这些梦都是有实体的,甚至可以靠颜色分辨出来;除了捕捉梦以外,好心眼巨人还能够造梦,甚至是给英国女王托梦;人类都是本性善良,看到一个巨人都不将其软禁,而是用最高礼节接待。

可以说,《圆梦巨人》在设定上完全是孩童在年龄、思维、心智还未成熟时期的至纯至善,正因为没有成人思维的理性束缚,片中所呈现的童话世界才能放飞想象。从这点来讲,《圆梦巨人》中的儿童视角更像同样由童话《小飞侠》改编的《铁钩船长》,两者都在斯皮尔伯格去除一切成人思考的童心编排下,为观众带来一出想象力十足的视觉盛宴。当然,这种复古化改编在当下”成人童话“的后现代解构趋势下,最能够打动的人群还是儿童观众。

以童趣推动叙事

由于涉世未深,孩子们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窗外真的有巨人吗?云朵的另一头究竟有什么?倒影中的世界是否是另一个平行空间?《圆梦巨人》中的小女孩苏菲便是犯了“不听老人言“的大忌,在好奇心驱使下被好心眼抓走,由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而在其他的斯皮尔伯格电影中,孩子们爱玩爱冒险的天性也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原因之一。一方面,他们身为弱势群体,却要对抗强大的邪恶势力,引起观众对于儿童角色命运的高度关注,另一方面,孩童以独有的智慧机智地解决一系列的生存危机。两者结合增加紧张感,丰富娱乐体验。

在《圆梦巨人》中就有这样一个桥段让人印象深刻——在食肉巨人们强拆好心眼密室的情节中,巨人族的瓶瓶罐罐、水车火炉、家具等道具和苏菲的身形形成了巨大反差,视觉上就给人一种紧张感,巨人们一轮又一轮的搜查都被苏菲凭借着智慧和身手一一躲过,将扫帚当升降机的设定更是充满了急中生智的童趣。类似的桥段在《侏罗纪公园》的厨房大战,《外星人E.T.》中的追逐大战,《夺宝奇兵》中的神庙历险,《世界大战》中躲避外星触手的戏码中都有展现。

除了爱玩爱冒险之外,孩童对于他人的无私关怀也是斯皮尔伯格儿童电影的主要情节推动力,不管是《外星人E.T.》中以对抗成人世界为代价的营救大战,还是《侏罗纪公园》中不畏恐龙利齿的亲情救援,斯皮尔伯格一直在强调爱的可贵。

到了这部《圆梦巨人》中,最终战胜食肉巨人的,依旧是在爱的驱使下,好心眼和苏菲的通力合作,全片更是围绕这种爷孙之爱,制造了一次又一次的戏剧转折。斯皮尔伯格将本片称为”两个“孤儿”的故事,两个孤独的灵魂走到一起互相取暖,这份毫无杂质的童真童趣,也是斯皮尔伯格儿童电影的灵魂所在。

借童真点亮主题

叶圣陶曾经说过:“儿童的心里似乎无不是纯直觉的”。在孩子们的眼中,没有欺骗,没有虚假,没有对金钱的向往,更没有对权力的渴求。这也是为什么斯皮尔伯格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儿童形象,或是以儿童为表现主体的原因所在。当成人世界中的污浊遭遇儿童视角的过滤和审视时,作为成人观众的我们都会反思,我们从孩童蜕变成大人究竟抛弃了多少本真?

《辛德勒的名单》中的孩子忍受着战火的煎熬,《人工智能》中的孩子找不到灵魂的归属,就连《鬼驱人》中的孩子们也要为黑心房产商的阴谋买单。可见,在斯皮尔伯格较为严肃的作品中,童心往往是被遗忘的人性标杆,正因为它的弥足珍贵,对于成人世界的批判就显得力度十足。可即便大环境如此黑暗无望,我们依旧能从斯皮尔伯格的儿童视角中看到儿童的乐观精神,《辛德勒的名单》的晦暗众生中那一抹明亮的红色不就是最经典的例证吗?

而到了《外星人E.T.》、《虎克船长》等迎合主流意识的商业片中,童真往往能够战胜一切规则体制,这部《圆梦巨人》也不例外。苏菲和好心眼并没有落得个好人不长命的结局,他们坚持到了最后,成为了守住本心的赢家。而象征着成人世界一切负能量的食肉族巨人被孤立,童话般的结局意在唤醒观众心中的那份童真,按照斯皮尔伯格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最想告诉观众们,如果你和别人不一样,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孤独也没什么大不了,不用怕没人爱你,因为在这世界的某个角落,会有个真心爱你的人。不论你是大巨人还是小孩子,你都是独特的存在。”

《圆梦巨人》的质量可能无法和巅峰时期的斯皮尔伯格经典作品相比,很多观众觉得影片过于简单平淡,显得较为低龄。该片目前在时光网7.3分,在IMDB上只有6.7分,只能算是及格成绩。但谁都能看出近70岁的斯皮尔伯格依然童心未泯。正如他自己前不久在北京的发布会上说:“《圆梦巨人》是给有童趣的人看的电影。”

1.斯皮尔伯格一直以风格类型多样化著称,他能够在同一年(1 993年)推出历史传记片《辛德勒的名单》和科幻冒险片《侏罗纪公园》两部类型截然不同的影史经典,也能够驾驭《大白鲨》《飞轮喋血》这样的惊悚题材,甚至是监制、编剧《鬼驱人》这样不折不扣的B级片。

2.在好莱坞.说到善于采用儿童视角的导演,就不得不提大名鼎鼎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他过往的经典之作,如《人工智能》《外星人E.T.》等,都是儿童视角电影的典范。

3.《人工智能》中孤独寻根的机器人大卫。

4.《圆梦巨人》也圆了斯皮尔伯格的银幕童话梦。

猜你喜欢

心眼斯皮尔伯格苏菲
开悟
诡异!斯皮尔伯格看这部片时房门突然被反锁!
心眼
心眼
鱼有多大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论《苏菲的选择》中极权主义对于女性的影响——以女主人公苏菲为例
“卖身契”成就国际大导演
苏菲寻龙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