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

2016-12-19陈慧斐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6年11期
关键词:回顾性经皮心肌

陈慧斐

· 论著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

陈慧斐1

目的 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湖南湘潭中心医院心血管科CCU收治的13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7例,女性63例,年龄47~70岁。患者均予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置入,对比患者手术前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结果 术前所有患者IMR水平为(20.41±4.49)U,PTCA后为(27.99±7.05)U,支架置入后为(28.48±4.97)U,支架置入后和PTCA后较术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比较,患者的股动脉、冠状窦hs-CRP水平在PTCA后与支架置入后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CI后冠心病患者IMR与hs-CRP水平升高,考虑与手术器械压迫及血管内皮损伤相关,从而导致短期内冠状动脉的微循环障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冠状动脉微循环;影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临床用于恢复病变冠状动脉血流的主要手段,其疗效经临床实践已得到证实。近年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PCI为其治疗的重要手段,使患者获益[1]。但相关研究表明,部分患者行PCI术后仍然存在心肌组织灌注不理想或无灌注,造成无复流,多数学者认为这一现象与微循环栓塞等所致的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密切相关[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30例行PCI患者手术前后的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探讨PCI对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湖南湘潭中心医院心血管科CCU收治的130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7例,女性63例,年龄47~70岁。纳入标准:明确诊断为冠心病;治疗前1个月内病情与生命体征平稳;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排除合并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包括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房颤动、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糖尿病。稳定型心绞痛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99例。

1.2 PCI过程 患者行PCI术前予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等基础药物治疗,且全部患者予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支架置入方案,根据具体病情置入支架1~2枚,支架的长度(26.28±3.23) mm,直径(3.13±0.16) mm。PCI术后予肝素钠,静脉滴注持续24 h,另皮下注射肝素钠,连续3 d。

1.3 相关指标检测方法 均于术前、PTCA后、支架置入后行IMR检测,IMR定义为远端冠状动脉压力/最大充血状态下平均传导时间的倒数,采用软压力的导丝进行远端冠状动脉温度与压力的测量,并以公式计算IMR值。采集患者股动脉与冠状窦血各2 ml,即刻离心10 min,分离血清后冷冻保存,采用免疫增强比浊法测定患者手术前后hs-CRP水平[3,4]。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内均数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PCI术前后IMR水平变化 术前所有患者IMR水平为(20.41±4.49)U,PTCA后为(27.99 ±7.05)U,支架置入后为(28.48±4.97)U,支架置入后和PTCA后较术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2.2 患者PCI术前后hs-CRP水平比较 与术前比较,患者的股动脉、冠状窦hs-CRP水平在PTCA后与支架置入后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1),提示球囊与支架压迫血管壁造成炎症反应。

表1 患者PCI术前后hs-CRP水平变化(n=130,mg/L)

3 讨论

随着PCI技术不断提高,其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与成功率也随之提高[5]。冠状动脉微循环完整性为机体功能恢复与心肌收缩能力储备的基础。PCI可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从而使缺血心肌获得再灌注。但是相关研究表明,仍有1/3患者经PCI治疗后未能实现心肌完全再灌注[6],究其原因与冠状动脉微循环出现障碍相关。冠状动脉微循环是由微静脉、微动脉与毛细血管组合而成,微循环障碍为PCI术后无复流关键因素[7]。传统临床多采用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及冠状动脉血流贮备分数等进行冠状动脉微循环的评估,但均存在一定局限性。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130例冠心病患者行PCI的临床资料,探讨PCI对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

本研究中IMR属于近年临床使用的新型冠状动脉微循环评价指标,经诸多临床实践证实具有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及测量稳定等优点,因此其在患者预后评估中得到广泛应用[8]。结果显示,患者应用PTCA及支架置入后,其IMR水平均升高,提示PCI损伤冠状动脉微循环。炎症反应是致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关键因素之一[9]。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术前比较,患者的股动脉、冠状窦hs-CRP水平在PTCA后与支架置入后均明显升高,考虑PTCA及支架置入致患者血管局部炎症相关。目前临床尚未明确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和hs-CRP水平之间的关系,但相关文献报道两者间存在线性相关,提示hs-CRP亦可反映冠状动脉微循环情况[10]。本研究受样本收集时间与样本量限制,未能对其进行深入探讨,还待大样本研究深入探讨并予以证实。

[1] 姜庆军,陈治奎,周军波,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消化道出血11例分析[J]. 浙江医学,2012,34(20):1675-6.

[2] 陈青. 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糖化血清清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的研究[J]. 全科医学,2014,17(4):418-21.

[3] 王建安. 血流储备分数与冠状动脉功能评价[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

[4] 武国东,邹颖刚,及志勇. 血栓抽吸术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疗效[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8(34):4448-50.

[5] 张建勤,王迎,郑继锋,等. 不同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临床评价[J]. 心电与循环,2014,33(3):203-6.

[6] 刘涛,李浪. 栓子保护装置预防冠状动脉远端栓塞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19):3039-41.

[7] 朱清一,胡信群,周胜华. 微循环阻力指数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介入心脏病杂志,2014,22(4):265-8.

[8] 王洪云,赵拥军,郭洪平.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对冠心病患者心肌微循环灌注的影响[J]. 中国基层用药,2012,19(11):1613-5.

[9] 廖火城,陈爱文,钟思干,等. 前列地尔联合替罗非班逆转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无复流的研究[J]. 微创医学,2013,8(6):681-3.

[10] 杨宇,梁梅冰,黄石安,等.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术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23):59-62.

本文编辑:姚雪莉

Influence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on 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

CHEN Hui-fei. CCU of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Hunan Xiangtan Central Hospital, Xiangtan 411100, 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on 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 Methods The clinical materials of 130 patients (male 67, female 63 and aged from 47 to 70) were analyzed in the CCU of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Hunan Xiangtan Central Hospital from Jan. 2013 to Dec. 2014. All patients were given PCI, including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 and stenting. The changes of 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 (IMR) and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Before the treatment, the level of IMR was (20.41±4.49) U in all patients, and (27.99±7.05) U after PTCA and (28.48±4.97) U after stenting (all P<0.05). The level of hs-CRP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femoral artery and coronary sinus after PTCA and stenting (all P<0.05). Conclusion The levels of IMR and hs-CRP increase after PCI,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short-time 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 dysfunction due to pressure of operative instruments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inju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 Influence

R816.2

A

1674-4055(2016)11-1364-02

1411100 湘潭,湖南湘潭中心医院心血管科CCU

10.3969/j.issn.1674-4055.2016.11.23

猜你喜欢

回顾性经皮心肌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对抑制控制的调节机制*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抗抑郁胆碱能机制的探讨
重症监护室中合并肥胖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基于MIMIC-Ⅲ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索拉非尼治疗肝移植后肝细胞癌复发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高盐肥胖心肌重构防治有新策略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
伴有心肌MRI延迟强化的应激性心肌病1例
干细胞心肌修复的研究进展
国内应用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的回顾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