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竞争背景下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探析

2016-12-18曹年开中共锦州市委党校政治理论教研室辽宁锦州121000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曹年开(中共锦州市委党校政治理论教研室,辽宁锦州121000)

网络竞争背景下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探析

曹年开(中共锦州市委党校政治理论教研室,辽宁锦州121000)

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今天,网络信息化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随之而来的是我国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正面临全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内涵,正视网络竞争背景下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大力加强互联网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增强构筑信息安全战略的紧迫感,加强网络信息技术的法律法规建设,全方位维护我国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网络信息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对策

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了主旨演讲,指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水平,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1]。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今天,网络信息化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随之而来的是互联网中各种各样的信息对公民个体思想意识、价值观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强大冲击和挑战。新的历史时期,互联网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政治和文化渗透的重要阵地,各种政治和社会思潮,如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都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逐渐进入我国,并深刻影响着我国民众的价值观整合以及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为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网络竞争的严峻形势,认清多元政治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和挑战,自觉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一、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内涵

“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的阶级、集团基于自身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认知体系,由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观点所构成,反映了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并为其服务,成为其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思想的理论依据”[2]。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新时期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安全体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并深刻影响着一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安全。

按照唯物史观对意识形态本质的界定,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主要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第一,国家指导思想的安全。国家的指导思想作为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对国家政权的确立和巩固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指导思想为政权的合法性提供理论支撑,其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国家政权的维护与发展。一个科学合理的指导思想能够号召社会全体成员凝聚在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奋斗,使国家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国家指导思想的安全体现在其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不受任何多元政治与社会思潮的冲击和动摇,成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指导方针和行动指南。

第二,国民政治信仰的安全。政治信仰作为社会成员的理性选择,是社会成员对统治阶级政治制度的一种高度认同。政治信仰是随着政治制度的产生而出现的,其目标主要是为了保障现行政治制度的稳定、健康发展。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社会成员具有多种政治信仰是客观事实,但这种现象存在的前提是其不会给现行的国家制度和社会稳定带来威胁。政治信仰的安全关系到政权的稳定与发展,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强大力量,社会成员必须认同和肯定共同的政治信仰,以此作为凝聚共识和指导行为的思想信条,这样才能相互信任、合作,才能稳固国家政权,发展社会经济。

第三,社会道德秩序的安全。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对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成员的行为起到规范、引导作用,代表着该社会积极的价值取向。一定时代的社会成员道德准则和思想观念是在当时的生产关系和舆论环境的深刻影响下形成的,所以其所强调的道德重点和所坚持的道德标准也不尽相同。与法制所不同的是,道德是生活在同一社会制度下的成员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形成的一种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不具有国家强制力,道德作用的发挥全凭社会成员的自觉遵守。但是道德却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法律无法触及的层面起到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社会道德秩序的安全体现在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的道德水准要符合一定时期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要求,在道德认知上达成广泛的社会共识,避免道德认知的模糊化和实用化、道德价值取向的自我化和功利化。

第四,民族精神的安全。意识形态不仅是一种政治统治思想,更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直接体现。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所孕育积淀而成的共同理想、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起着支撑人们理想信念、确立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作用。民族精神受到冲击和影响,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就会缺乏认同。民族精神的安全体现在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广泛认同,并自觉内化为公民个体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此作为思想和行动的精神引领。

因此,我们可以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做如下界定:意识形态安全指的是一个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国民政治信仰、社会道德秩序、民族精神等意识形态要素不受任何威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它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中的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特指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方式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国家信仰体系中的安全和地位,使其在我国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需要我们在网络信息化发展中,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加强对话合作,推动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1],并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占据网络竞争的制高点,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攻击和多元政治思潮的渗透和扩张,确保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占据网络阵地,维护网络安全。

二、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挑战

(一)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和争夺

2016年2月18日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3]。中国已经成为占据世界第一位的互联网大国。公民、组织、国家、社会已经通过互联网与全世界紧密而又迅速地联系起来,在享受方便快捷信息的同时,各种负面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西方的文化扩张变得更为便利和多渠道,西方国家妄图通过更加有效的方式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渗透,以达到“分化”“西化”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冲击我国国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目的。

首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传播西方的“人权”“民主”“自由”等价值观念。这种观念在现在主流文化中渗透极其深远,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共识,影响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其次,西方一些国家利用其文化产品大肆宣扬其民主自由人权博爱的价值观念,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冲击着国内各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根据美国电影协会统计数据,2014年美国电影在中国的票房收入为4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4%。虽然到2015年这一数据有所下降,但美国大片在中国电影市场的独特地位还是没有动摇。美国等西方国家发行量巨大的出版物、影视作品、手机游戏等已经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形成了强大冲击。受这些文化作品的影响,一些年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了极大的扭曲,脱离了共产主义信念。他们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甚至在很多公共场合公开传播推崇这些观点,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传统文化思想多有责难。西方的多元文化渗透导致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降低;国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国际主义等理想信念日趋动摇;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在与外来多元文化的竞争中也处于弱势地位;国民的思想道德普遍滑坡;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没有形成全社会的共识;民族凝聚力下降,价值观趋向多元。

(二)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增加了社会意识整合的难度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正日益改变着我国社会全貌,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互联网内容的广泛性为人们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使人们的选择变得多样。但是,普通的民众对于海量的网络信息很难主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待庞杂的网络信息往往是被动接受、盲目跟从,这就导致人们在多样性的选择中容易迷失正确的理想信念方向。因此,网络信息化的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乃至行为方式都带来了巨大影响,致使我国社会意识的整合难度加大。

有些网络媒体非常热衷于渲染西方文化,每逢洋节到来,利用各种方式对西方节日进行宣传,导致更多青年人极力追捧这些洋快餐。这种做法虽然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负面效应和消极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在互联网的洋快餐中渐渐被人遗忘,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上已经显得手足无措,在网络文化与本民族文化上无法定位自己,已经找不到民族文化的前进方向。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大大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像手机、互联网等新型媒体越来越成为人们交流信息、传播思想的重要工具。这些新型媒体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

三、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

(一)加强网络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

随着网络中各种意识形态竞争的激烈程度越来越高,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互联网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充分发挥互联网这一虚拟平台的“晴雨表”功能,利用互联网互动性强的特点,及时了解网络群众的思想动态,更好地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这样,可以让人们随时随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所传达的信息,增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中的认可度,以确保马克思主义在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达到以马克思主义来引导、整合网络中各种意识形态的目的。

大力加强网络中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一是要提高党的马克思主义宣传部门对网络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的重视程度,要有一定的责任感。同时,还要出台详细的管理规划及有效的管理举措,这是建立网络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的基础。二是要严格把握网络理论阵地的信息来源,去伪存真。这涉及到让网络群众接受什么样的信息,接受什么样的价值导向问题,所以必须不遗余力地开发和利用马克思主义各项理论资源,并按照时代发展需要丰富和发展这些资源。三是要不断进行创新,大胆尝试运用多种形式建立网络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构建多层次的意识形态宣传平台。当今网络已成为世界共同的文化产品,由于网络技术和网络传播的西方文化渊源,使网络交流缺乏平等性和交互性,而网络的发展又是无法回避的大趋势。因此,我们要迎难而上,利用国际互联网的优势,主动出击,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宣传体系,在网络中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主流意识形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国外用户传播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展示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成果,让世界了解中国及中国文化,让中国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二)加强网络信息技术的法律法规建设

我国是通过对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创新来确保网络的安全,在实践过程中大多是需要用户利用复杂的密码和防火墙来提升自我保护能力。但是,网络安全包含很多方面,单靠简单的防护措施是无法防范网络犯罪和全方位保障网络安全的。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强调:“各国应该携手努力,共同遏制信息技术滥用,反对网络监听和网络攻击,反对网络空间军备竞赛。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加强对话交流,有效管控分歧,推动制定各方普遍接受的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制定网络空间国际反恐公约,健全打击网络犯罪司法协助机制,共同维护网络空间和平安全”[1]。因此,现阶段我们应将网络安全纳入法制建设当中,并制定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法律监督体系,用法律的手段对网络群众的合法权益进行强有力的保护,对破坏网络环境者进行严惩,更有力地促进我国网络安全健康发展。

网络法律、法规的建设必须兼顾维持网络正常的运行秩序,防止网络犯罪发生和保护言论自由,鼓励传播正能量的双重目的。既要照顾互联网信息多元化的现实,又要兼顾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真实需要,使网络信息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在实践中,应当先建立综合的网络法律、法规,再根据网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细则。总之,要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打击网络犯罪,维护网络群众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网络环境,有关部门必须针对网络犯罪进行立法,并在网络运行中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使打击网络犯罪有法可依,真正做到依法治网,为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稳定的网络保障。

(三)依法加强对网络社会的管理

人与网的结合是信息安全的最大特征。因为人是网络管理的核心,所以,首先要强化人的网络安全意识。“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我们既要尊重网民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的权利,也要依法构建良好网络秩序,这有利于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大家都应该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1]。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尤其是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我国召开后,越来越多的个人、企业甚至是各级政府部门、军队迈入互联网的行列。因此,网络安全显得更加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增强网络安全的防范意识,加快实施信息安全战略,依法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首先,我们要提升网民的法律意识。虽然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升,但对于庞杂的网络信息依然缺乏有效的鉴别,加上相关的监管体系不完善,导致很多不健康的网络信息传播开来,影响了我国网民的思想观念。对此,我们要在网络中时刻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加大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宣传力度,为广大网民敲响警钟,提升网民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意识。其次,要培养更多专业技术人才。一方面,我们对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速度追不上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的脚步,很多重要的单位或者重要的部门缺乏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才对其信息系统安全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大部分网络管理员在工作久了之后容易形成懈怠心理。因此,我们急需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网络管理人才,并对现有网络管理员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使其意识到现阶段我们面临的严峻形势。再次,领导者和决策者要及时更新理念。很多政府、军队或企业中的领导者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并不能够及时认识信息革命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建议领导者和决策者要有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的责任感,积极更新观念,正确处理和防范针对我国信息安全的攻击和破坏,依法保障我国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1]习近平.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DB/OL].(2015-12-16)[2015-12-16].http://www. wicwuzhen.cn/.

[2]王淑芳.国家软实力竞争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构建[J].山东社会科学,2012(2):99-102.

[3]李雪昆.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DB/OL].(2016-02-18)[2016-02-18].http://www. chuban.cc/szcb/201602/t20160218_172445.html.

(责任编辑郑艳凤)

D64

A

1672-8254(2016)05-0026-04

2016-03-11

辽宁省社科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网络媒体竞争背景下我省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16lslktzimks_04)

曹年开(1990—),男,中共锦州市委党校政治理论教研室助教,法学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本刊策划·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十五届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暨2021年浙江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年会圆满召开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简介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论金岳霖接受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在理路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