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桃花坞木刻年画生存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

2016-12-18

办公自动化 2016年20期
关键词:桃花坞活态木刻

孟 歆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215104)

桃花坞木刻年画生存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

孟 歆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215104)

桃花坞木刻年画是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工艺美术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在探索其在新时代的保护对策时,我们应在对其保护现状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保护和传承中面临的问题与难点,构建起桃花坞木刻年画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相结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立体保护新模式,以适应其在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桃花坞木刻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保护对策

桃花坞木刻年画兴盛于清朝康乾年间,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作为江南年画的代表,桃花坞木刻年画因其品类齐全、刻绘精美,史称“姑苏版”,曾畅销江、浙、鲁、皖、闽、豫等地,更远渡重洋流传到南洋、日本、欧美等国,对西方的印象派和日本的“浮世绘”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19世纪中叶以后,面对来自印刷技术的革新,人们生活方式及审美情趣的改变等多方冲击,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生存与发展曲折而艰辛。随着2003年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被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项目,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掀起了新的热潮,对桃花坞木年画的相关研究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无论是桃花坞木刻年画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都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具体到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保护与传承领域,其研究成果相对稀缺。在为数不多的几篇文章中,研究者或侧重于桃花坞木刻年画历史沿革、生存状态的探讨,或侧重于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礼品开发、新传人培养,都未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系统论述当前历史环境下桃花坞木刻年画保护与传承的具体模式。本文将在对桃花坞木刻年画传承保护状态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桃花坞木刻年画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具体研究桃花坞木刻年画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结合模式的构建,并对这种动静结合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立体保护的创新模式加以探讨。

一、桃花坞木刻年画传承保护状态调研

通过前期调研可知,近年来社会各界围绕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从“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两个方面出发,持续开展了诸多工作,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编辑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桃花坞卷》

《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桃花坞卷》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大量专家学者耗时十年对桃花坞木刻年画产生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制作工艺、民俗掌故、代表作等都进行了详尽记述和收录,是目前研究桃花坞木刻年画的权威著作。

2、依托高校教科研优势推进非遗传承与保护

2001年,在苏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协调下,“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整体划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开始“由生产经营性转为科研教学型”[1]。学院通过开班办学,传承非遗手艺,共举办了5期“桃花坞木版年画研修班”,培养了20位桃花坞木刻年画新传人;通过复刻复印,充实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实物收藏;通过产学研结合,开展艺术创新,设计开发了桃花坞相关文化创意产品60余套;通过著书立说,以文字形式留住手艺,陆续编辑出版《桃花坞木刻年画——作品、技法、文献》、《新桃花坞六十年》等书籍。

3、征集实物资料建立苏州桃花坞年画博物馆

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是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标志性工程之一,自2006年挂牌以来已“收藏有600幅珍贵的桃花坞木版古年画,以后还将复制一批流失在国内外的年画代表作,使馆藏数量超过1000幅”[2]。未来博物馆还将被打造成一个集珍品陈列、制作演示、培训经营于一体的桃花坞木刻年画保护与传承的创新平台。

4、认定各级传承人保护桃花坞木刻年画活态文化

老艺人是桃花坞木刻年画活态文化的传承者,他们见证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兴衰与变迁,承载着桃花坞木刻年画的技艺与文脉。因此,对老艺人开展传承人认定和保护是桃花坞木刻年画保护的核心,也是决定桃花坞木刻年画能否在当代传承下去的关键因素。经过多年努力与积极申报,桃花坞木刻年画现有国家级代表传承人1人(房志达),省级代表传承人2人(王祖德、叶宝芬)。

二、桃花坞木刻年画传承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难点分析

以上保护措施的实施,使原本面临绝境的桃花坞木刻年画有了在当代传承和延续的希望,但是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保护和传承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与难点。

1、缺乏统筹规划,保护机制有待完善

在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目前尚未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对其进行统筹规划。在实践过程中,参与保护的各方力量各自为政,都从自身的优势和需求出发,开展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重复建设严重。如书籍编撰、传承人培养、年画征集等均存在同质同构的问题,缺乏差异化。在理论研究方面,同样缺乏对保护传承工作宏观性的系统、深入的探讨。这就导致了目前保护标准、评价体系等的严重缺失,保护措施随意性大。可见,在当前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保护工作中,由于统筹规划的缺失,各参与方对其保护模式、保护机制等的认识都较为模糊,既无法形成有效合力,也不能充分开展资源共享。

2、割裂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间的联系,保护方式单一

当前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保护方式较为单一,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均呈现出单向线性发展的态势,缺乏对两者之间有机联系的探索,存在局限性。诚然,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现阶段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保护措施大多停留在记录和保存的层面,缺乏对这些资源的整合与深层次加工,更缺乏将这些资源运用于传承实践的途径。

3、缺乏配套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保护生态尚未形成

为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苏州市制定了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相关扶持政策;并规定文化事业的年度预算经费逐年增长,且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还设立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并开展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工作。但具体到对桃花坞木刻年画的扶持上,只在苏州市的相关规划中提到了要“利用桃花坞木刻年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的支持”等比较模糊的措施,目前为止并未有相关的配套政策出台,也没有具体的、持续性的资金支持计划。可见,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在资金上,现阶段都缺乏对桃花坞木刻年画摆脱生存困境,融入当代社会生活的整体性考量,保护生态尚未形成。

三、桃花坞木刻年画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结合模式的构建研究

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种重要方式,它们在具体实践中各有侧重。如前文所述,现阶段对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保护传承工作同样是从这两个方面平行展开的,措施主要集中在以档案保存、实物收集、展示等为主的“静态保护”,和以传承人培养、设计创新等为主的“活态传承”两方面。但是,如果我们分析研究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的关系就不难发现,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本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因为静态保护是活态传承的基础,只有重视静态保护,活态传承才能获得必要的物质依托、传承媒介和创新源泉,才能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边传承边散失的怪圈;而活态传承又是静态保护的延续,只有重视活态传承,静态保护才有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拥有在当代生存和发展的活力。因此,只有实现“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的结合才是对桃花坞木刻年画行之有效的保护对策,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我们应通过对桃花坞木刻年画静态实物的档案式保护承续其发展文脉,通过对桃花坞木刻年画数字资源的挖掘开发提升其创新能力,通过对桃花坞木刻年画传承场域及人的培育实现其无形的文化内涵、工艺技法等的活态传承,从而达到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统一,构建起适应当代生产生活需要、动静结合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立体保护新模式,赋予其在当代乃至未来不断延续的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因此,结合上文对桃花坞木刻年画传承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难点分析,我们可以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积极探索桃花坞木刻年画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结合模式的构建。

1、桃花坞木刻年画特色专题档案的构建

由于桃花坞木刻年画档案承担着保存历史和传承创新的双重使命,因此在开展桃花坞木刻年画特色专题档案构建时,我们应该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首先,由于桃花坞木刻年画在三四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几经兴废,档案散失严重,所以我们应从深入开展调研和普查工作入手,明确了解现存档案的内容范围、分布状况和保存状态等基本信息;其次,要从保护、传承、开发的综合视角分析桃花坞木刻年画特色专题档案的建档原则、范围和重点,将满足教学研究、科学决策、咨询查考和文化休闲等各方利用需要作为其建档目标;第三,改变过去被动接收等待档案移交的状态,丰富建档方式,实现新形成档案的收集和归档,散失民间或海外档案的寻访和征集,濒临消亡的实物、技艺等的抢救和保护,相关民俗、记忆等的建档和保存的有机结合,构建起齐全、完整的桃花坞木刻年画档案体系;第四,探索既符合档案管理要求,又体现桃花坞木刻年画特色的档案分类整理方案,实现对桃花坞木刻年画档案的科学管理。

2、桃花坞木刻年画数字资源库的构建

一方面,由于桃花坞木刻年画档案是数字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按照特殊载体档案优先、珍贵档案优先、高危档案优先、利用率高档案优先等原则”[3],实时做好桃花坞木刻年画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另一方面,由于桃花坞木刻年画数字资源库是实现相关信息共享与创新的物质基础,因此在资源库构建之时,应积极开展以下工作:一是从利用者需求分析出发,进行桃花坞木刻年画数字资源的科学组织与分类,最大限度的实现桃花坞木刻年画数字资源与用户需求的动态匹配,有效激发用户的潜在利用需求;二是开展桃花坞木刻年画资源的合理评估,以保证资源的全面、准确、有特色并及时更新。三是以用户为中心,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开展桃花坞木刻年画数字资源的挖掘与整理,不断完善资源库的内容构成,不断开发桃花坞木刻年画资源的潜在价值;四是将专业术语与自然语言相结合,提供多角度的检索入口,方便不同目的、不同知识结构的用户的利用,从而使桃花坞木刻年画数字资源库真正成为桃花坞木刻年画交流与创新的平台,提升其在新时代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3、桃花坞木刻年画保护和传承环境的构建

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环境建设。首先,应该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桃花坞木刻年画保护和传承的配套政策、法规等的制定,从而明确各参与方的责权利关系;同时,探索建设符合桃花坞木刻年画保护、传承、开发等实际需要的相关评价标准及监管体系,逐步构建适应桃花坞木刻年画保护和传承需要的政策环境。其次,由于桃花坞木刻年画与吴地民风民俗息息相关,因此“政府应当鼓励、引导各种传统文化宣传、普及活动,加强受众培养,改变公众对传统的认识偏差”[4],“提升公众尊重传统的意识以及中华文化荣誉感”[5],为桃花坞木刻年画保护和传承工作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第三,合理开发和创新是桃花坞木刻年画生存发展的源动力,因此可加强桃花坞木刻年画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将桃花坞作为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加以推广,通过版权保护、减免税赋、多渠道资金筹措、开拓海外市场等方式,积极培育有利于桃花坞木刻年画创意开发的创新环境。

4、桃花坞木刻年画传承人培育新机制的构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关键在人,桃花坞木刻年画亦是如此。正是由于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保护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脉的延续,因此在传承人的培养上,应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桃花坞木刻年画传承人培育新机制。首先应重视通识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明确表示教育的职责是重要的,大、中、小学都应该参与”[6],可见桃花坞木刻年画要在当代延续和发展,就需要在学校日常的文化基础教学过程中融入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基本知识、保护的价值与意义,以及与之相关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等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将其转变为一种根植于每个人内心的文化自觉与认同;其次在从业者培养方面,应当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师徒实践传承相结合,将其培养成适应当代桃花坞木刻年画发展需要的精于技术,长于创新,有文化底蕴,善宣传推广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第三在社会培训方面,可以采取短期培训、人文讲座等多种形式,吸引那些桃花坞木刻年画的潜在从业者或爱好者加深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满足社会大众的文化休闲需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桃花坞木刻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曲折的发展历程,其保护和传承必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和人文环境下,桃花坞木刻年画要想焕发生机与活力,就不能仅停留在“博物馆”式的保护或“活化石”式的传承,而是应该构建起“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相结合的立体保护新模式。这既是桃花坞木刻年画在当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可以为同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探索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式。笔者坚信,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一步推进,随着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1]高福民.桃花灼灼风雨路———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形成、发展和演变[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32.

[2]杜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Z].江苏地方志.2011(4):47.

[3]金波.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J].档案学通讯,2013(5):47.

[4]周方.英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开发的政策法律环境研究[J].文化遗产,2013(6):17.

[5]周方.英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开发的政策法律环境研究[J].文化遗产,2013(6):17.

[6]张杰、范珊珊.文化遗产保护教育不是“敲边鼓”[N].中国教育报,2009-06-13.

孟歆,女,1980年生,硕士研究生,馆员,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综合档案室,215104,发表论文十余篇。

Status and Protective Countermeasures of Taohuawu Woodcut New Year Pictures

Meng Xin
(Suzhou Art&Design Technology Institute Suzhou 215104)

Taohuawu woodcut new year picture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selected in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with high historical,cultural and artistic value.When we explore its protective countermeasures in new era,we should base on a thorough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ve status,aim at th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in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and construct the new protective model combining the static protection and the living state inheritance of Taohuawu woodcut new year pictures to meet its needs of development.

Taohuawu woodcut new year pictur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ve model Protective countermeasures

G112;J218.3

A

161011-7389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5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桃花坞木刻年画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结合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5SJB590)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桃花坞活态木刻
名医名家活态传承的现状及研究思路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与活态传承的策略
桃花坞木刻年画中的动物一一逼鼠蚕猫
当浮世绘遇上桃花坞
桌上盆景(外一幅)
李富贵木刻作品
以木为纸 以刀为笔
福州喜娘 活态传承的闽都婚嫁习俗
寻梦桃花坞一晌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