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研究

2016-12-17邢杰

人间 2016年31期
关键词:角色冲突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

摘要:高校辅导员作为助人行业中的特殊群体,极易产生职业倦怠现象。本文从目前高校辅导员在生理、心理、行为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职业倦怠进行阐述,分析其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预防途径。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职业倦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97-02

一、职业倦怠的内涵

职业倦怠(burnout)是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登伯格(Freudenberger )于1974年提出,主要是指个体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强度过高所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

随后,马勒斯(Maslach)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特征:情绪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没活力,无工作热情;性格解体,又称之为去人格化(Depersonal-ization),即对工作对象表现出冷酷、麻木、忽视的态度,个人发展停滞;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觉得无效能,自我评价消极,缺乏成就感,对工作感到厌倦。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属于助人行业中的特殊群体。但长期以来的辅导员的工作强度大、时间长、工作认可度低、薪酬待遇与劳动强度不对等都使得辅导员容易产生挫折感、缺乏安全感、身心疲惫、心理承受能力下降等典型的职业倦怠症状。而辅导员的这种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高校和谐的工作氛围和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因此研究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的成因并对此做出研究对策有着必要的意义。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及成因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在生理上,经常产生疲劳感,记忆力和注意力衰退,食欲不振、失眠多梦、腰酸背痛、肠胃不适,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在心理上,情绪低落,悲观无助,经常感到孤独空虚、烦躁、焦虑等,缺乏生活热情,易发脾气,不能有效进行情绪的自我控制。在行为上,对工作丧失热情,自我效能感下降,无计划性,得过且过,进取心不强;对待学生冷漠,缺乏宽容与耐心,疏于管理,忽视与学生的感情沟通,于学生的自身发展听之任之;对学校环境和管理抱怨较多,容忍度低,对个人待遇不满等;对自我评价消极,对前途悲观失望,缺乏职业自豪感,丧失工作信心。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因素很多,究其原因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辅导员的工作量大,工作繁琐,社会期望值过高,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要求,高校辅导员的配备是每200名学生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而现实中辅导员所带人数远远超过规定人数。且90后的大学生具有诸多鲜明的特征,如:自我意识强、协作意识差,求知欲强、抗压能力弱,依赖性强、适应能力弱,学生易受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追求民主,维权意识强烈,因情感、学业、就业压力引起的问题也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此外,辅导员除了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外,还要负责学生的党团建设、思想教育、评奖评优、违纪处理、困难资助、勤工助学、社团活动等琐碎的工作,这使得辅导员常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如遇到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常常要求辅导员是全天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而这样的工作压力仍不被理解。在高校出现的学风不良、考风不正、学生的心理问题、校园的安全稳定等等矛头也直指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辅导员付出了万分努力,却看不到一丝成绩,缺乏成就感,进而导致工作被动,产生厌烦情绪,出现职业倦怠现象。

2.辅导员的多重角色冲突,导致心理疲惫。高校辅导员作为学校的教职员工,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需要对学校负责;同时他们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也要对学生负责。在实际工作中,这就造成辅导员是学生的“管理者”、“教化者”、“保姆”、“心理治疗师”、“调解员”,成为学生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如此众多的角色!角色并不是‘自我,只是我们的工作服,下班后我们就会脱下。责任起于角色,而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造成了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角色过度负荷,使得辅导员陷入有限的精力与无限的责任的矛盾中,导致了高度的紧张,身心疲惫,出现职业倦怠现象。

3.辅导员的低个人成就感,导致心理困惑。很多高校的辅导员是从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中选拔出来的,不具备思想政治专业背景,缺少相应的培训,理论水平不高,不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和技巧等。也有部分教师是因为专业不对口转而做辅导员。这样就使得大家认为辅导员是任何人都可以从事的工作,无任何技术含量,只有做不好学问研究或没本事的人才干这一行。周遭同事的看轻,家人朋友的不理解,都使得辅导员毫无职业自豪感。加之辅导员没有时间、精力充实自己,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都无法及时更新,使得辅导员对于制定学生生涯规划、保持身心健康、树立三生观等问题的处理上难以应对,感觉力不从心,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长期性的,教育成果短期内很难显现。全身心投入的高期望值与实际效果的反差,都给辅导员无情的打击,产生职业倦怠。

4.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受限,导致心理失衡。高校辅导员作为特殊群体,在高校中实行不同的人事管理。有的作为教师编制管理,有的作为行政管理编制,有的是“双肩挑”。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同,追求自然不同,这也给他们造成个人发展与职业发展责任上的冲突,无法与专业教师相比。目前,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程度较低,难以成为终生职业,大部分辅导员都在想着如何转岗。而由于晋升需要,做研究、发论文、评职称是必须的,可辅导员的超负荷的工作几乎无精力去经营于此。反之,为了实现职业转向与晋升,势必要减少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时间,降低思想政治工作成效。这一矛盾也无疑使辅导员感到前途渺茫,厌倦工作,出现职业倦怠现象。

5.辅导员的自身人格缺陷,导致心理焦虑。虽然高校辅导员是职业倦怠的易发人群,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高校辅导员都会产生职业倦怠,这与其人格特质有着直接的联系。部分辅导员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应对突发事件手忙脚乱,遇事消极悲观,自我调节能力弱,容易心理焦虑;而有的辅导员对自己要求苛刻,力争将事事做得完美,成就动机强,但抗挫折能力弱,这种高度的紧张也同样会产生心理焦虑,引发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研究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是“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1]高校辅导员自身必须具有坚定的职业理想,深厚的理论素养,高尚的人格魅力,才能正确的引导教育学生。如若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那么他所表现出的工作态度、工作观念、工作行为都无疑投射到学生身上,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有着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因此,对于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必须进行采取相关的对策,才能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进行。

1.加大对辅导员的认可,重视辅导员的成长和发展。 目前,全社会特别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已经逐步意识到辅导员的队伍正向着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只有保证辅导员的工作稳定,才能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保证校园稳定、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认识辅导员工作特殊性和复杂性,给予理解和宽容,为辅导员排忧解难,为辅导员工作提供必要保障和有力支持,为辅导员的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高校还应将辅导员的队伍建设纳入发展规划,加大对辅导员队伍的培养,鼓励辅导员热爱本职工作,要解决好辅导员评聘教师职称的问题,允许他们在职称评定上双向选择。同时定期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对辅导员进行心理专题辅导,提高心理问题的处理能力,建立辅导员交流平台,重视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

2.增加培训,正确认识自我,优化心理素质。高校应定期组织辅导员进行专业性的业务培训,鼓励和支持骨干辅导员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鼓励辅导员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辅导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此外,辅导员应正确认知自我角色,了解自己在工作中的能力与缺陷,肯定自我。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正确面对压力,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提高抗挫折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事业归属感。

3.增大激励机制,完善考评和保障机制。高校应建立科学有效的业绩考核制度。尤其对辅导员工作绩效考核中,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在制度和待遇上给予有效的激励,保障辅导员的待遇,增强其满意度和成就感,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进程。

4.提高队伍素质,发展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由于目前国内高校的辅导员制度尚未建立统一的从业资格与标准,从事辅导员工作所学专业也是五花八门,多数并非来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对于学生需要给予的辅导与援助也显得力不从心,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此高校一方面应严格把关招收辅导员,另一方面要加大辅导员的职业培训,建立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在岗培训和脱产培训体系,着重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实现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彬,辅导员心理咨询角色的冲突与调适[J],教育与探索,2012(3)

[2]刘世勇,吴依憬.高校辅导员工作家庭冲突现状及平衡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9),P151-153

[3]邹群,田铁杰.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教育科学,2012(2)

[4]赵晟.论高校辅导员专家化的发展方向[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0(4).

[5]陈平,张红梅.辅导员在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中的角色冲突与调适[J],思想教育研究,2012(4),

作者简介:邢杰(1980— ),女,汉族,辽宁建平人,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师,博士研究生学历,讲师职称,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角色冲突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声音
从社会学角度辨析史量才的角色扮演及冲突
小学德育新课程教师的角色解读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