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蚕一代杂交种优质高效繁育技术的集成与实践

2016-12-17张保华王庆国

北方蚕业 2016年3期
关键词:小蚕蚕种蚕农

张保华 吴 波 王庆国

(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陕西省蚕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安康 725019)



家蚕一代杂交种优质高效繁育技术的集成与实践

张保华 吴 波 王庆国

(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陕西省蚕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安康 725019)

安康市蚕种场针对新时期家蚕一代杂交种在生产过程面临的各种困难和矛盾,坚持问题导向,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结合地方实际总结集成出一系列蚕种优质高效繁育技术,提高了蚕种生产质量、效率和效益,呈现出原蚕基地稳定化、养蚕布局多样化、蚕种繁育高效化的良好格局。

家蚕一代杂交种 繁育技术 集成

安康市蚕种场已建场60年,年培育三级原种1.2万张、生产一代杂交种30万张。近些年来,家蚕一代杂交种生产面临原蚕区萎缩、种茧户养蚕积极性下降、劳动力短缺、制种单产低、制种效益不高等问题和挑战,安康市蚕种场为有效化解困局,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技术创新,通过在生产中不断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借鉴国内其他蚕种场先进经验,对桑蚕一代杂交种优质高效繁育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并应用,总结集成出一系列蚕种繁育技术,为打造全国优质家蚕良种繁育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技术以原蚕基地建设为基础,综合运用原蚕小蚕共育、多批次养蚕制种,限性品种雌雄蚕分养和培育雌蚕专养户等技术措施,大幅度提高了蚕种生产质量、效率和效益。

1 原蚕基地建设

1.1 原蚕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安康市蚕种场的一代杂交种生产90%来源于原蚕区。近几年随着安康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陕南迁移式扶贫大力推进,导致原蚕区越来越萎缩,原蚕饲养量大幅减少。原蚕区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原蚕区劳动力流失严重且呈老龄化趋势。随着大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空心化”,“养蚕老龄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目前原蚕区从事原蚕饲育的蚕农,平均年龄在55岁左右。二是蚕桑生产的劳动效率相对较低。传统栽桑养蚕基本是靠“一家一户”的手工劳动,特别是在桑园管理、大蚕饲育的生产阶段,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制约着原蚕饲育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三是长期以来原蚕区投入不足,科技更新缓慢,设施装备落后,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低。原蚕区呈现出点多、线长、面广的局面,非常不利于原蚕饲育技术的落实和管理。

1.2 加大标准化原蚕基地村建设的措施

1.2.1 建成7个重点标准原蚕基地村

2014年以来,安康市蚕种场重点在汉滨区五里镇刘营村、河西镇西山村、关庙镇新增村、关家邹庙村、双沟村,汉阴县双乳镇南窑村,平利县三阳镇尚家坝村建成7个标准原蚕基地村,实现全年原蚕饲育达900张以上,基地村年制种量达25万张。

1.2.2 规范养蚕用具和洗消设备

两年来针对7个重点原蚕村的原蚕饲育户,扶持高压清洗机120台、电动喷雾器100台 、省力化蚕台100台、养蚕升温炉150个、小蚕共育箱900个、电动桑剪100台。通过这些硬件设备的投入,极大的提高了原蚕户的劳动效率,降低了原蚕饲育成本费用,增强了原蚕饲育过程中的洗消质量,达到了省时、省力、降成本、提质量的效果。

1.2.3 建立标准优质丰产桑园

2013年至2015年共免费扶持种茧户种植农桑14号、强桑1号等优良品种桑苗280万株,用于桑园建设;免费发放化肥、农药用于桑园管理。其中建成便于机械化耕作的速成丰产桑园106.67 hm2(株行距0.5m×1.8m,每667 m2栽植800株,拳高0.5 m),每株留条8~10根,成园后每667 m2有效条数8000根以上,总条长10 000米以上。另外对低产桑园进行改造,通过补植加密、老树更新等措施使低产桑园变为丰产桑园。

1.2.4 加强对原蚕饲育户的技术培训,规范原蚕饲育技术

原蚕户栽桑养蚕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种茧的产量和质量。我场原蚕区技术人员在每季蚕前消毒前都要对原蚕户进行实用技术培训,结合上季养蚕情况和当季的气候、叶质、病原物繁殖规律等因素,有针对性地向原蚕户做好技术培训。在每年冬季桑园管理时间技术人员下村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培训,指导原蚕户合理安排剪伐方式和管理技术要点。两年来在7个基地原蚕村开技术培训会40余场,大幅地提高了原蚕户的栽桑养蚕技术水平。

2 推进原蚕区小蚕专业化共育

随着劳动力的紧缺和劳动成本的不断上涨,原蚕饲育的经济效益不再占优势,如何节省劳动成本,减少劳动力支出,提高蚕农的经济效益,是我们研究的方向。原蚕小蚕专业化共育是适应现代蚕业集约化、轻简化、规模化生产的一种饲育形式。它不仅有利于消毒防病,增强小蚕体质,促进发育齐一,而且有利于解放养蚕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大蚕规模化饲养的安全性,使蚕农实现增产、增收、增效。传统饲养模式,从蚕农领种到上簇结茧一般需经过约26天,而通过原蚕小蚕共育,蚕农领到手的是三龄蚕,蚕农只需饲育约19天就能上簇结茧,并节约升温燃料费100元左右。

我场目前原蚕小蚕共育采用的是场内和原蚕区共育户两种小蚕共育型式。场内每季共育原蚕150张左右,每户收共育费每张50元;原蚕区共育户每户每季共育原蚕10~15张,每张收共育费100元。收蚁前按原蚕户编号收蚁,蚕箔两端挂好标签,匀蚕、分箔、提青都在同一编号内进行,并分清品种、品系防止混杂;每日采用三回育,按标准温湿度和技术要求饲育,三龄饷食起除后把原蚕发给蚕农。两年来,安康市蚕种场共建成原蚕小蚕共育室800 m2,扶持小蚕共育箱900个,90%以上原蚕点实现了小蚕共育。

3 开展原蚕多批次养蚕制种研究

我场蚕种生产以作业组为单位,每组4名技术人员。各组原蚕区按不同地理特点搭配,川道、浅山、中高山区实行分批收蚁,各区域收蚁时间开差7天左右,第一批收蚁时间川道4月底、浅山5月初、中高山区为5月中旬。根据各区域的气候特点和桑园条件,全年按春季、晚春、中秋、晚秋等多季节布局原蚕饲育制种:春季收蚁结束后,晚春5月30日左右第一批收蚁,6月8日左右第二批收蚁;秋季8月12日左右第一批收蚁,8月20日左右第二批收蚁。通过推行多批次养蚕制种模式,既能够使种茧户多批饲育种蚕,增加收入,又实现化整为零、错峰制种,化解了制种劳动力短缺矛盾。

以汉滨区大同镇王家台村蚕农王功会2015年分批养蚕为例:该户自建住房约300 m2,用于养蚕约100 m2,有密植丰产桑园0.8 hm2,夏伐、春伐各占一半。4月26日第一批饲养原蚕3张(每张原蚕按15 g蚁量计算,以下相同),5月10日第二批原蚕2.5张,5月29日第三批原蚕2.5张,6月10日第四批原蚕2张,8月12日第五批原蚕3张,8月22日第六批原蚕2.5张。全年饲育原蚕15.5张,共收种茧960 kg,饲养种蚕收入5万余元。

2015年全场饲育原蚕920张其中春蚕饲育368张,晚春饲育210张,中秋蚕饲育232张,晚秋蚕饲育110张,共收种茧59 t,制一代杂交种26万张。通过多批次多季节养蚕制种,最大化减少单批饲育数量,不仅化解了制种劳动力紧缺的矛盾,提高了精细化管理水平,还充分发挥了基地原蚕村的潜能,使蚕室、蚕具、桑园得到充分的利用,增加了蚕农养蚕收入,极大地调动了原蚕户的养蚕积极性。

4 利用限性蚕品种,实行蚕期雌雄蚕分养

雌雄蚕分养技术是利用限性品种的斑纹特点,在蚕期人工将雌雄蚕分开饲育。我场现繁育的限性品种有871、丰明、春玉三个品种。人工分雌雄蚕的最佳时间是在4龄第二天,此时雌雄蚕的斑纹特征明显,蚕体较大,且食桑量少,蚕农有充足的时间分蚕;每张原蚕雌雄分开约需7 h左右即可完成,生产班组每张种补助蚕农40元的分蚕费用;在五龄期加强复查,提高正确率,上簇和种茧调查时要做好标记,防止雌雄茧混杂。通过雌雄蚕分养,雌蚕适当稀养,选用成熟度高的桑叶,增加给桑量,能增加5%~10%的蚕茧产量,张种增收约300元,也有助于提高公斤茧制种量和蚕种质量;在制种期可减少初鉴蛹环节,节省了初鉴蛹费用,还能推迟削茧时间,在发蛾前一天完成削茧(丰明品种削茧过迟会发生旋蛹除外)、复查、摊蛹即可,减少了操作过程中因蛹皮嫩产生的蛹体创伤,公斤茧制种量能提高0.5~1张。2014年和2015年共饲育限性品种原蚕500张,雌雄蚕分养率100%,平均公斤茧制种量4.5张以上。

5 培育雌蚕专养户,提高限性品种的繁育系数

雌蚕专养是在饲育限性品种的原蚕区,选择养蚕技术好,房屋条件好,历年防治微粒子病成绩好,饲育张数在2张以内的原蚕户,通过科学搭配中日系对交品种比例,在不影响雌雄交配比例的前提下,在蚕期根据限性品种的斑纹特点,淘汰掉雄蚕,专养雌蚕,利用雄蛾再交的特点,充分提高雄蛾利用率,以提高繁育系数。限性品种在收蚁时按总量增加15%~20%的蚁量布置,增加量由雌蚕专养户饲育,在四龄期淘汰全部的雄蚕。在蚕期和种茧期要注意雌蚕户的发育调节,防止发育过快,制种期要保护和利用好对交品种的雄蛾,做好发蛾调节。由于雌蚕蚕体大、蛹体重,能增加20%的产茧量,张种增收约500元,同时每公斤种茧补助蚕农4元,雌蚕专养户达到增产、增收的好效益,制种单位又能显著提高制种单产和制种总量。2015年我场共培育雌蚕专养户50户,饲育纯雌蚕75张,收种茧5 250 kg,制一代杂交种34 000张,公斤茧制种量达到6.5张。

张保华(1965—),男,大学本科,高级农艺师。

猜你喜欢

小蚕蚕种蚕农
攀西蚕区小蚕共育质量的提升措施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切料机助力小蚕人工饲料育快速推广应用
散卵蚕种收蚁新方法——白纸袋收法
“川山×蜀水”小蚕人工饲料摄食性改良研究进展
躲雨
可爱的小蚕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