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竞艺语境中武术套路的现代意蕴

2016-12-16张旭鹏张繁

武术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武术套路现代化

张旭鹏+张繁

摘 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竞艺语境中探讨在时代的牵引下所激发的武术套路艺术化发展,从武术套路竞衣化的发展形式、价值诉求、内涵认知等层面研究认为:社会需求促进武术套路的竞艺化发展,行为主体的审美意识强化了武术的竞艺化,只有适应社会的变迁和发展需要并不断改进,才能实现武术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武术套路 竞艺化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11—0037—04

一直以来,关于武术的发展问题始终处于民族传统体育学界探讨的热点。从历史层面考量武术的发展,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武术在相对封闭、延续不中断的板块上产生和发展,其流传形式大多是以理想化的套路形式为依据,以攻防格斗的技击理念为原则,展现出别具一格的武术文化。尤其是“就武术套路的传统特性而言,其可分为竞技性和竞艺性”[1],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功用,表现形式亦是丰富多样。“无论什么形式的武术,都是武术的功能与社会价值指向”[2],简而言之,存在即合理;在竞艺语境中唯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入挖掘武术的时代价值,才能为武术的长远发展寻求更广阔的舞台。

1 固守与革新:武术套路竞艺化的现代意蕴

武术文化之所以历经千载而意蕴悠长,诚如武术的发展,由技击所引领的军事武术转移至具有竞艺性的大众武术、学校武术等,随着时代的变迁,易使武术更富有灵活性和粘连性。所谓武术的竞艺性“是把武术套路以及武术技击以艺术化和舞台化的表现形式展现给人们的一种武术形式。”[3]简单的说,武术竞艺化的发展是在打破传统化的认知标准,表现出现代武术的艺术化形式。追根溯源,武术套路的竞艺性是源于“角抵戏从最初的单纯角斗形式的竞技,逐渐脱离了军事训练的外衣,演变成具有观赏性的竞技活动,进而发展为有一定故事内容的表演项目,成为一种竞艺形式的表演。”[4]亦是“经过人们长期的文明改造,将武术演变成是对战争、争斗技术的升华性总结,是一种蕴含东方文化特色的人体文化,它具备了健身、审美、竞艺、修养等功能”[5]。竞艺武术的出现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因此,理清武术套路竞艺的源流与形式、时代发展诉求显得十分必要。

1.1 武术套路竞艺的发展形式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精神现象的文化决定于物质现象的实践。“不同时期武术概念的演变,不仅丰富了武术内涵内容,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其外延范畴。”[6]武术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功能与价值,而社会的发展决定了武术竞技艺术的发展方向,更体现了时代进步对武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需求。武术的竞艺化发展形式,同武术的竞技性一样,促使武术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普及。“各种武术流派的技术,结合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充分利用现有的舞台艺术手法,以灵活、生动的形象多维度地展现出来,使观众更容易理解武术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7]

正如竞技武术的发展之初,各界学者对其与传统武术的争论褒贬不一,如“走一条以浮华矫揉的蹦蹦跳跳之类来取代脚踏实地的功力展示,可谓花之又花,虚之又虚。”[8]但是竞技武术不仅融合了武术的技术动作,还提高了观众的视觉欣赏,为武术传播奠定稳固的基础。“竞艺性也是竞技性的一种表现形式”[9]竞艺武术与竞技武术两者之间虽仅有一字之差,但其深层含义却不尽相同。就竞艺武术而言,竞艺武术突破了唯技击为武术本质的桎梏,踏出一条揭示武术丰富文化内涵的发展之路。其具体路径是充分借助舞台艺术效果,加速固有艺术品质的信息释放,使武术生存空间大为拓展。

1.2 武术套路竞艺化的时代发展诉求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文化本来就是人群的生活方式,在什么环境里得到的生活,就会形成什么方式,决定了这一人群的文化性质。”[10]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环境的影响,习武者受到规训,从而使其本能行为转向谦虚、内敛,进而在某种层面表现出竞艺的特性。然而竞艺化的武术套路是否会被社会群体所接纳,又或者是竞艺化的发展是否会改变武术的原有味道?在此问题上,始终存在着争论,可将其心理归属划分为“有趣”和“愉悦”两种形式,有趣是一个和不确定性相关的心理情绪,即武术的竞艺性是一种不遵循传统而寻求新奇和不确定性的展现形式,更多的是体现出武术的创新性;愉悦是一种和确定性相关的心理情绪,即简单、稳定的传统性思维。换句话说,武术套路的竞艺化是将其重心移位至艺术层面,体现出不同角度的创新,以此满足观赏者的不同诉求。

就武术的技击性层面来看,运用固定化和典范化的套路无疑是不合理的。竞艺性的发展试图将传统的武术超脱传统空间概念的约束,以全新的武术套路形式重新架构成为符合现代价值认同新形式。诚然如今在学校推广的武术套路中,不难得知,其武术的竞争性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限制与约束,从而不停地挖掘其艺术化的表现形式,作为竞艺化的武术套路,嵌构与融合了武术与艺术的学科理念,同时符合现在人们价值观的认知与精神诉求,故而催生了武术的竞艺化发展。

2 祛魅与存真:武术套路竞艺化的内涵认知

在如今多元化发展的时代,中国武术在和西方体育的博弈之中并未处于优势状态,探索武术多维功用,唤醒其火热的生命力显得刻不容缓,如“发挥套路运动艺术价值,将各种的套路运动与戏剧等其他舞台艺术形式有机结合。”[11]竞艺化的武术如同流行时尚一般,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代社会大众主流审美认知,但不容忽视的是武术的竞艺化是借以舞台表演技术元素的“武舞结合”为“武术表演意境”的一种方式,其中“象中寓意”的武术形象超越了具体化的技术技法、超越了形式化的物象。“将审美主体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中引入艺术的想象空间,进行着对武术所塑造出的形象的再创造,进行着对武术技术所蕴含的思维与逻辑的体会,进行着对武术审美情趣的体会”[12]。

2.1 套路竞艺化凸显武术创作人的身体感悟

武术套路的竞艺化诚如艺术作品的创作,就创作者而言,一方面强调其反复探索和发挥其思想扩张和主题表达的最大范畴,突破武术与艺术的自身约束,实现两者的高度融合与自我超越;另一方面也强调其诉诸欣赏者的创意性,从富有生命力的创造中汲取动力和智慧,达到创编者和欣赏者对武术艺术的互通。正如“《风中少林》是我国第一部以少林为题材的舞台剧”[13],都大胆地突破传统,风格极为怪诞和夸张,表现出创作者寻求最大限度的创造自由的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在武术套路竞艺化创作过程中,还直接地体现参与者试图将艺术当成身体文化的一种意愿,其作为不确定性的创造性行为,在某种程度而言展现出创作者的主题理念,使观众能够简单清晰地理解其创作目的。

换言之,“当武术通过艺术化的形象呈现在观赏者面前之时,各种形态各异、活灵活现的武术技术动作就‘幻化为一个个美的形象,这些美的形象可以引领观赏者进入一个充满无尽想象的艺术空间。”[14]其主要因素是通过舞台的形式展现出武术的另一面价值,其艺术表演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武术、认识武术、欣赏武术。武术舞台表演由传统单一的表演模式逐渐演变成技术层面的艺术化多种表演模式。在注重技术动作元素的同时,强调艺术欣赏效果,突出人物和剧情,使观赏者在观看表演的同时,逐渐进入另一个虚拟空间。

2.2 套路竞艺化强调武术自身的去程式化

武术的竞艺化实际上就是对传统武术程式化的重构和创新,现代的文化环境为人们所带来的价值认知,实际上就是对传统模式的解构与重组。首先,竞艺化武术是建立在武术技术的基础之上,通过创作人的艺术加工,使用独特的身体语言表意。在这个层面而言,武术套路的固定化一方面依赖于传统思维的程式化过程,另一方面又反过来促进和巩固其文化生产的进程。其次,文化生产过程本身也不断确立其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体系,并借助于这种文化生产自身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进一步实现和巩固文化生产的程式化过程。

从武术套路竞艺化内容上看,不论是传统拳术还是竞赛套路,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套路在素材的选择、动作的编排、动作的表意等多方面,都尽可能追求艺术化美感的展现;所以这两者观念既有交叉特征,也有共性特征,所谓共性特征,两者同时具备较强的艺术观赏价值。因此,武术舞台表演在注重艺术化表现形式的同时,更加重视武术的技术元素。同时,武术竞艺化并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或套路,而是以发散性思维对武术加以修饰与展现,在表演中通过技术动作的夸张化使动静结合、刚柔缓慢等动作更加符合观众的审美。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运用武术的神韵,动作节奏的变化,加之音乐的节拍,灯光的特效等,使得表演内容丰富多样、形式变化清晰、结构层次分明、内涵韵厚味醇等,其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和艺术化,凸显武术竞艺化的艺术性和竞赛性。

3 适应于超越:武术套路竞艺化的前景挑战

3.1 社会需求促进武术套路的竞艺化发展

在现代文化进程中,以视觉文化为主流文化的社会,武术的欣赏性逐渐被扩大化,传统武术本以技击本质为主的发展模式在如今显然已经不能大展手脚,而以竞艺为主的展现形式却使武术富含活力与生命力。然而,由于目前西方体育的主导,社会大众的视觉审美逐渐接受并认同西方的认知方式,致使其习惯于以西式眼光看待事物,即以视觉审美衡量运动形式,武术竞艺化的实现可以从根本上满足文化主体的欣赏或鉴美需求,并使客体从容不迫的实现现代化发展。竞艺化能使主体摒弃原有传统意义上的武术范式,转换为更加富含趣味性的武术,满足了人们的视觉享受,亦是社会大众了解和认识武术的重要途径之一。

武术竞艺化的文化形态,是社会对武术这一功能的需求,武术本以技击功能为主扮演着竞争性颇高的角色,而经过现代文化的熏陶,转型为竞艺武术的形式,即以竞艺化的发展路径巩固与维系武术根基。同时,武术的这种展现形式满足了观众的视觉需求,“视觉不只是感性地具体观看有形物,而且,更重要的是包含着对无形结构的抽象直观。”[15]换言之,对于武术艺术性的欣赏,不仅是对身体运动的欣赏,更多的是对竞艺文化的认知。武术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并在相应的文化环境中展现不同的时代价值,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悄然形成以某种功能或文化为主的武术形式,充分流露出武术的多变性与多功能性。社会的意识形态规约着武术的发展形式,这种形式长期以来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惯性,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视觉需要,因此,“武术的发展应以社会需求为准绳,根据大众的需求,结合时代进行价值整合,正确的开发整理与运用有效的进行创新推广。”

3.2 行为主体的审美意识强化了武术的竞艺化

武术生存于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时代,其自身的发展轨迹亦不能脱离时代而独立发展,那么对于武术的展现形式而言,其发生一定的变化也是一种必然趋势,社会环境的变迁与主体思维的优化,对武术的竞艺化发展起着双重作用。无论是技术的细节还是技术的方法,将运用现代思维对其重新审视,必然与传统意义的武术技术逐渐分化。这就使得原本注重实用性的武术向着竞艺性的武术转变。正如武术与艺术的高度融合,其结果并非是对武术技术的彻底颠覆,而是以不同的视角阐释武术的文化内涵。

艺术学史家宫布里希曾经说过:“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16],其中不难得知,艺术是人类的思维想象与认知的产物,其决定因素离不开“人”为载体。正如武术的竞艺化,倘若脱离人的身体去表达艺术,无异于天方夜谭,而武术竞艺化的展现可大致分为两种形态,即动态和静态。一方面,就动态形式而言,武术的运动轨迹千变万化,演练者的肢体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变化出各种具有美感的动作形式,无疑从其中流露出武术所蕴含的激情与活力。如2007年央视春晚中《行云流水》节目,就充分展现出武术的竞艺性,通过多维艺术的手法突破了传统武术展现模式。另一方面,就静态形式而言,武术的定式作为相对静止的造型,通过身体形态所构成的意境将具有攻防意义的技击动作进行加工,与演练者所要表达和追求的情感、意念、精神融为一体,在亦真亦幻中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从而给欣赏者以生动而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实现对武术意蕴的深层体味。

4 结语

武术的竞艺化是一种新的视角,它突破了传统的文化壁垒,从中国武术的本土文化基因中加工提炼,打造出具有高度价值的适合全球发展的文化产品。武术套路的竞艺化不仅传承着技击内容,还通过对技术的改造与升华,使武术的技术或文化达到不断创新的目的。武术与艺术的结合自古有之,不同的是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发生了改变,即时尚、艺术、科技等因素使然。因此,时代赋予武术传播者的部分责任有着强化武术的艺术性,使武术快速地走向以竞艺为主题的发展轨迹,使习武者成为善于彰显艺术的表演家,使观赏者成为钟情竞艺的鉴美家。武术竞艺化的发展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而且还对传播与普及武术文化具有一定的帮助。不仅呈现了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使者,更促进各文化之间的交流,体现了武术的一种时代特征和时代需求,同时树立武术文化传承的科学性、实施与健全武术文化多样性战略和保持其传承的生态性是当代武术传承发展的首要之举。因此,武术的创新发展是现阶段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而迎合社会需求的竞艺化则使武术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刘文武,金 龙,朱娜娜.“武术文化”的剖析与评价[J].体育科学,2015(6):83.

[3]张 勇.竞艺武术纳入高校武术课程资源的探索性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4]王奕祯.热戏中竞艺性表演的形式与影响[J].文化艺术研究,2012(1):145.

[5]陈 青.散论竞艺武术[J].中华武术(研究),2011(04):3.

[6]陈振勇.武术文化继承与发展:地域武术文化发展展望[J].体育与科学,2008,02:34.

[7]陈春娣,乔凤杰. 作为艺术的武术[J].体育科学,2007(06):78.

[8]马明达,马廉祯.花拳入门 错了一生[J].体育文化导刊,2004(12):71.

[9]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0]费孝通.土地里长出来的文化[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0.

[11]李印东.武术释义[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12]吴 松.中国武术的艺术理论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13]王国志.从舞台剧《风中少林》看武术的艺术化之路及国际传播[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02):52.

[14]吴松,王岗,朱益兰.武术意境——中国武术艺术理论初探[J].体育学刊,2013(02):99.

[15]高宣扬.后现代:思想与艺术的悖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6]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林夕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The Modern Meaning of Wushu Routine in the Context of Competition

Zhang Xupeng 1 Zhang Fan2(1.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 , Chengdu Sichuan 611130, China; 2.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explores the art of Wushu development inspired in the era of the traction from competition in the context of Competitive Wushu art development, from the development forms, value, connotation of cognitive levels, the study finds that social demand promotes Wushu routines art development in competitions,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behavior body strengthens the ar\t competition development of Wushu, only adapting to social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needs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can we achiev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Wushu.

Keywords:Wushu routine art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on modernization

猜你喜欢

武术套路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基于美学视阈下的武术套路分析
武术套路之动作节奏训练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中国新现代化论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向武器装备现代化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