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钗记》改编札记

2016-12-16唐葆祥

上海戏剧 2016年11期
关键词:汤显祖原著

唐葆祥

2016年恰逢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近日,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昆剧团承办的“2016上海国际汤显祖·莎士比亚戏剧节”(简称“汤莎节”)拉开了帷幕,活动包括一系列汤显祖、莎士比亚作品为主题的戏剧作品演出季、高峰论坛、工作坊与讲座等。在本次“汤莎节”的戏剧板块中,九部以汤显祖、莎士比亚作品和人生为主题的戏剧作品上演,从不同的侧面对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戏剧与人生做出全新的解释,探索与尝试如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解读“汤莎”作品。

在京广云贵等地获得热烈反响的上海昆剧团“临川四梦”下半年回到上海。10月国际艺术节期间,已在上海大剧院上演《牡丹亭》与《邯郸记》。而12月1日至12月4日“汤莎节”期间,“临川四梦”将完整亮相。在这轮演出中,上海昆剧团将根据前期的文本再做调整,依据四部作品的不同特点采取量身定做的方式来进行演绎。

上海昆剧团的《紫钗记》于2008年经过整理改编首次搬上舞台。时隔8年,2016年,正逢汤显祖逝世400周年纪念活动,上海昆剧团推出了汤显祖“临川四梦”的盛大演出。因此《紫钗记》获得了再次修改演出的机会,经过2008年的几次演出的舞台检验,以及专家和观众的反馈,该剧的编、导、演、音、美各方面对存在的问题和修改的方向看法是比较一致的。在较短的时间内,我们修改并排出新的稿本,突出了主要人物,保留了原著的精彩唱段,加强了全剧的音乐性,而且将原来2小时40分钟的演出时间,缩短为2小时15分钟。这是现代演出一台戏的最佳长度,也是我们在改编演出经典名著中孜孜以求而较难解决的问题。通过这次《紫钗记》的改编演出,从编剧角度,有以下几点体会,求教于诸位同仁。

一、必须充分理解和体现原著的基本精神。《紫钗记》是汤显祖早年的作品,历来论者认为是一部不够成熟的“案头之书,非台上之曲”。但不可否认它是“临川四梦”中的第一梦,后三梦的构思、题旨都由此演化而来。

《紫钗记》的故事情节来自唐人小说《霍小玉传》,同样写霍小玉与李益的爱情,但结局与小说不同。小说写李益始乱终弃,是个负心汉薄情郎。霍小玉相思成疾,抱恨而死。死后化作厉鬼,向李益复仇。汤显祖没有简单地重复小说的主题,他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一题材作了不同的思考和处理。剧中李益没有变心,他与霍小玉的爱情婚姻遭到以卢太尉为代表的政治势力的干扰和破坏,而终以黄衫客的援手得以团圆,悲剧变成喜剧。这一变动,将原本小说中封建婚姻制度与其牺牲者的矛盾,变成李益、霍小玉与卢太尉之间的矛盾,也就是人民群众与封建权贵们的矛盾。从而使剧本的社会意义超出了爱情婚姻问题之外。

如何才能抑制像卢太尉这样的权贵势力呢?汤显祖把希望寄托在黄衫客这一神秘人物身上。在汤显祖的《紫钗记》中,黄衫客是上通天,下着地,来去无踪的神秘人物。他一出手,权势炎炎的卢太尉就一败涂地,李益与霍小玉得以团圆。显然,黄衫客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他只是汤显祖虚构的理想人物。希望能出现像黄衫客这样代表正义、清明的政治力量,以抑制像卢太尉这样一手遮天、为所欲为的权贵势力,也是汤显祖青年时代一个政治梦想。所以,“四梦”中的第一梦就是汤显祖青年时期自己的梦。虽然在剧中,这个人物占的篇幅不多,描写也不够具体,但在《紫钗记》中,黄衫客绝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我们在整理改编《紫钗记》的时候,保留了黄衫客这个人物,而且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如让原著中霍小玉在梦中遇黄衫客赠她一双绣鞋的情节,仅仅是通过霍小玉口述出来的,我们把这个梦境,化作舞台形象呈现出来,使黄衫客的形象给观众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二、在有限的篇幅里,集中刻画主要人物。这也就是李渔说的“立主脑、剪枝蔓”。霍小玉是汤显祖钟爱的人物,其性格特点定位为“情痴”。但她与“一往情深”“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杜丽娘完全不同。她虽然是霍王之女,琴棋书画,无所不能,然她母亲是歌妓,地位低微。因此她对自己与李益的婚姻缺乏自信。当李益高中状元后,她已预感到“以君才貌名声,人皆景慕,愿结婚媾,固亦众矣”,故与李益订下“八年之约”,仅仅要求做八年的夫妻。她对李益说:“一生欢爱,愿毕此期……妾便舍弃人事,剪发披缁,夙昔之愿,于此足矣!”我们根据她的性格特点,选择了《观灯坠钗》《花园惊报》《折柳阳关》《怨撒金钱》《钗合梦圆》五个折子来体现。其中《怨撒金钱》一折是霍小玉单独的戏,其余都是她与李益二人的戏。2008年改编本,这折戏分两部分,上半部分写一些心怀不轨的和尚、尼姑利用霍小玉寻夫心切,前来骗取钱财,和尚由丑角扮演,舞台表演显得轻松活泼,借以调节气氛。后半部分写霍小玉得知李益已招赘卢府,紫玉钗已为卢府买去,作为卢小姐上头之用,霍小玉从绝望到悲愤,将出售紫玉钗得到的百万铜钱抛撒一空。我们还特地将原来的南曲改写成一套北曲,以增强她激昂悲愤之情。但演出效果不尽如人意。这次演出本我们删去了和尚尼姑的戏,腾出篇幅集中刻画霍小玉;这次修改,我们重新梳理了霍小玉的思想感情脉络,觉得她在这场戏里的基调不是一种强烈的、外露的悲愤之情,而是一种委婉的、内向的哀怨之情。这样我们又采用了原著中一套南曲,加上沈昳丽自己设计的优美的身段和细腻的表演,将霍小玉的哀怨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使霍小玉的形象更加鲜明完整。

李益是剧中的男主角,虽然汤显祖对他性格的软弱一面有微词,但在汤显祖的笔下,他不失为一个有才华、有抱负、感情专一的好青年。在我们的改编本中李益占的篇幅还略胜于霍小玉。除了他们两人共同的折子外,还有两折是刻画李益的。一折是《边愁寄诗》,一折是《哭收钗燕》。《边愁寄诗》原著就有,我们只是作了少许改动。这折戏大多改编者不选,因为它与主线关系似乎不是很密切。我们选它,是从李益这个人物出发的。李益是唐代著名诗人,也写过不少边塞诗篇,唐代的知识分子都有一种到边塞去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汤显祖为李益专门写了率领军士边城巡逻的这折戏,也是寄托了他自己的政治抱负。也正因为有了这折戏,李益的形象就不同于一般的风流才子和懦弱书生。黎安扮演的李益英俊挺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众军士登高望乡、思念亲人的场面,催人泪下,再现了千百年来守边军士的真实生活和感情,从而拓展了剧本的思想内容。这也是明清两代数以千百计的传奇作品中,独一无二的。《哭收钗燕》一折写李益与卢太尉的冲突。原著中卢太尉为了招赘李益,让李益的朋友韦夏卿去劝说,让太尉府的堂侯去威胁,让堂侯妻假扮鲍四娘的姐姐鲍三娘去造谣,我们将这些情节都省略了,让卢太尉与李益正面冲突。卢太尉软硬兼施,并且以霍小玉的生命相威胁,使李益陷入了深深的矛盾痛苦之中。我们填写了【绛黄龙】【大圣乐】两支曲牌,让李益充分抒发不肯屈从,但又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三、尊重原著,敬畏经典,不等于原封不动,所谓“原汁原味,只字不改”,从舞台实践看,是不可能的。戏剧毕竟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数百年前的戏剧,即使是最优秀的作品,拿到今天来演出,面对的是今天的观众,扮演角色的是今天的演员,舞台设置也与昔日截然不同,怎么可能“原汁原味”“原封不动”呢?这本来是不成问题的,但当我们一强调“继承传统”之后,有些人把它引向极端,也有些人借“原汁原味”作为标榜,作为广告。从上昆这几年演出的传统经典剧目看,没有一个是不经改动的。就拿“六本《牡丹亭》”来说,似乎是当今改编本中最长,最接近原著的了,但若与原著一比对,改编本至少删节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又如《长生殿》,洪昇当年全本演了三天三夜,大约需30小时,上昆的“四本《长生殿》”演12小时,删节一半以上。还有所谓“只字不改”,其办法就是“动剪刀”,将原著中几出通过剪裁,将不同宫调的曲子拼接在一起,表面看,似乎“只字不改”,但这种做法不仅打乱了昆曲音乐中有关宫调和套数的规律,破坏了押韵、平仄格律,也是从另一个角度上篡改了原著。不如实事求是地承认,今天演出的传统经典名剧,或多或少都是有所改动的。

当然,对经典名著的改编必须慎重,改也有度。除了以上说的尊重原著的基本精神和主要人物外,还必须遵循昆曲联套、曲牌的韵位、平仄等格律。就以《折柳阳关》为例,这是《紫钗记》在昆剧舞台上保留下来仅有的一折折子戏,共16支曲。单独的折子戏,上海昆剧团没有演出过,当年“传字辈”演出时,也经过删节,如果这16支曲全部唱完,至少一个小时。在我们的改编本里这一折是最长的,计28分钟,保留了原著中7支曲,【金珑璁】【点绛唇】【寄生草】【幺篇】【解三酲】【前腔】【前腔】【前腔】,加了简短的“序曲”和“尾声”。原著这折戏在音乐上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折柳》用北曲,后半部分《阳关》用南曲。其中【点绛唇】【寄生草】和五支【幺篇】组成北套;【解三酲】和五支【前腔】组成南套。【寄生草】【解三酲】这几支曲是整折戏的华彩乐章,我们在改编时由于篇幅和节奏关系,原五支【幺篇】仅保留了一支,而五支【前腔】则保留了三支。但最经典的唱段基本上都保留下来了。这折戏在第一支【前腔】中,我们只是根据李益这个人物的性格,在遵循曲牌格律的原则下,改动了三句。原著的唱词是:“比王粲从军朔土,似小乔初嫁东吴。正才子佳人无限趣,怎弃掷在长途。三春别恨调琴语,一片年光揽镜嘘。心期负,问归来朱颜认否,旅鬓何如?”我们将五、六、七句,改为:“关山万里鹏程路,搏一个千骑拥万人呼。佳期误。”

修改的理由是因为李益的边塞从军,虽然出自卢太尉的报复,但他与霍小玉的态度不尽相同,霍小玉纯然是依依不舍,生离死别,悲悲戚戚;而李益除了不忍新婚别离外,还有一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从他出场唱的【点绛唇】“逞军容出塞荣华,这其间有喝不倒的霸陵桥跨接着阳关路”,他的基调是积极昂扬的。【前腔】原词“比王粲”“似小乔”两句也有这层意思。王粲是三国时大诗人,后从军,随曹操征伐;小乔是东吴美女,嫁于周瑜,苏东坡有“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词句。再从整出戏的节奏考虑,也不能一味缠绵悱恻,需要提振一下。在这里他与霍小玉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霍小玉的悲痛,加强了悲剧气氛。

再有,原著从霍小玉上场唱【金珑璁】,但前面有《絮别》一折作为铺垫,因此不感突兀。改编本没有这一折,因此我们在霍小玉上场前加了四句序曲:“吹断胡笳敲残羯鼓,渭城朝雨送征夫,紫雾黄云连朔漠,伤心泪尽阳关曲。”为霍小玉送夫出征的生离死别作了烘托和铺垫。结束处,霍小玉目送李益率领军士匆匆离去,我们在此处加了一曲“尾声”:“他千骑拥万人呼,我一别从此和泪住。彩云阻隔三千里,回首断肠泪眼枯。”周雪华谱的曲子,沈昳丽精彩的演唱,再现了古代新婚妻子送夫出征的动人情景。

总之,今天我们在昆剧舞台上改编、再现古典名著必须十分慎重,必须遵循昆剧固有的基本格律,既保留传统经典,又富于一定的新意,为今天的观众接受。当然,这是针对整本戏的改编而言的,传统折子戏的演出,则尽可能保持原著的面貌。至于新编昆剧,虽不应成为主流,但也能起到丰富昆剧剧目的作用。只有多头并进,才能使古老的昆剧焕发出新的光彩。

猜你喜欢

汤显祖原著
最有思想的句子
气球上的五星期(三) 仙人掌上的夜晚
大侦探福尔摩斯
大侦探福尔摩斯
警察与赞美诗
汤显祖与《牡丹亭》
抚州市积极推进汤显祖名篇进教材
汤显祖为戏成痴
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纪念
汤显祖为戏成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