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资格证“国考”制度的解析与实践性教学改革策略

2016-12-16于兰

关键词:国考资格证教师资格

于兰

(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112013)

教师资格证“国考”制度的解析与实践性教学改革策略

于兰

(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112013)

按照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2015年起,我国全面推行教师资格全国统考。该制度的确立使师范生与非师范生之间由于身份区别而构成的职业壁垒完全取消。“国考”这种开放性的格局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同时,也对教师教育形成倒逼机制,迫使师范院校开展学科专业调整、课程设置、质量监控等一系列的改革。

一、教师资格证“国考”制度的解析

在“数量”作为教师队伍的主要矛盾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教师资格的自然获得模式是有其必然性的。然而,在教师队伍基本饱和,“质量”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矛盾时,“国考”给师范生建立了一套甄别机制。对教师资格申请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学习的成效而非学习的经历。实际上,在今日师范生队伍中,不学无术者不在少数。虽拥有“师范”之名,也混得一纸文凭,却是滥竽充数。因此,“国考”的到来意味着“师范”专业只是获得了某种身份标识,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师范专业的能力和水平。如果在毕业时不具有与非师范生一比高下的信心和实力,那只能说明师范专业的学习是低效的。正如研究者们所阐述的,“‘国考’比省考更科学、有效,更能保障教师的专业素质。[1]

(一)“国考”的难度增加

在改革前,考试形式是各省自主命题,其命题的质量、管理的规范性等方面都存在令人质疑的地方。改革后的“统考”则由国家教育部门统一命题,使资格证考试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命题更具针对性。在改革前,考试科目主要是教育学和心理学两门,并且都有指定的参考教材。改革后,“国考”将教育学和心理学统合为教育知识与能力;并增加了考查学生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文化素养和基本能力的综合素质这一科目;此外,中学阶段还增加了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改革前,为考试临时抱佛脚,多背些简答题和论述题,应对及格的60分还是很有效的。改革后,“国考”题型更为灵活,如果不能理解和感悟理论并联系实际,则无法把握问题继而进行分析。由于“国考”难度的增加,获取教师资格证会更有难度,其实用性和含金量也更大,所以今后成为一名教师也会倍感自豪。

(二)“国考”的公平性增强

“国考”的统一命题,题库出题以及机考的考试形式本身就意味着主观人为因素的削弱,而主观因素的减少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公平。同时,“国考”使师范生失去了垄断教师职业身份,这更有助于为那些不仅立志从教,而且具有教学潜质的申请者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进入师范专业只能表明“师范”的身份,而无法表明具备了“师范”的能力;不进入师范专业,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同样可以享受进入教师岗位的公平机会。那些抱怨“国考”不公平的师范生如果在接受了正规的师范教育之后仍然处于竞争的劣势,不能表明不公平,那只能说明不适合进入教师行列。

(三)“国考”的实践性加大

改革前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在备考难度上并不难,考生在考前通过短时记忆背下来的理论能够应对考试。由于理解和体会的深度不够,考试过后遗忘的速度很快,更别说步入工作岗位后还有多少理论知识。“国考”考试题型更加灵活,侧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仅凭单纯的“记忆”无法实现理论的活学活用,通过考试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同时,改革后的“国考”由于增设了综合素质、学科教学能力的考查,在提升难度的同时,与教师的教学实践也更为密切。通过一线教师的参与,命题上更为注重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国考”背景下师范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策略

“国考”对师范专业的教育和教学改革形成了倒逼机制。改革师范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师范生的实践教学能力是当前师范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通过教学实践案例,提升师范生的理论深度和实践能力

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考试的方式和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方式和内容。改革前,考试内容侧重理论知识点的记忆,因此教学方法上则对应于理论讲授,教学内容则对应于考试中容易出现的所谓重点。改革后,由于“国考”侧重考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教学方法上进行必要的对应改革。师范生的实践能力不仅取决于课程的开设,与课程的教学方法也有必然的联系。如果方法脱离实践,不管开设多少课程,师范生也有可能还是死记硬背。例如,开设学科教学课程中《中学英语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教育教学理论,掌握有效的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备课与教案设计,课堂教学管理,综合语言技能教学及教学评价等等。”课程的开设目的明确,然而如果教学方法上出现偏差则未必能实现初衷。改革后,应将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在具体的实践案例中让学生感悟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使学生在案例中提升教学的感知度和创造性。

(二)通过启发式教学,促进师范生的实践意识

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任何教学情境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创造性的应用教学理论。不能单纯的灌输教学理论,而应通过启发式学习,鼓励学生思考,从而感悟理论,将所学理论与原有认知相结合,构建自己的教学信念。例如,在《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的教学中,应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的理论知识,通过启发性思维,从更宽广的角度让学生感悟理论背后蕴藏的因果联系和时代背景。此外,结合中小学教材实际,探索理论与实际教材的交叉点,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分析和理解教材才能够更有创造性地活用教材,才不是一个死板的教书匠。

(三)通过教学观摩,增强师范生的实践智慧

师范生不仅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性,更重要的是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通过反复实践,才能把理论内化成为教学理念的一部分,也才能够实现创造性、艺术性的教学。因此,要充分发挥微格教学的优势,观摩自己的教学视频,从而更深度的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观摩自己的同时,更要观摩别人。观摩同学,观摩优秀教师、普通教师的教学,从而分析优点和不足,既实现了理论的提升,也促进了实践能力的提高,这比单纯课堂内教师的说教有意义得多。

由于师范生数量较多,全部走进中学课堂势必对其正常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如果师范生没有走进真实课堂的机会,那么构建中学教学课堂视频库则尤为重要。当前,互联网上有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然而这些视频在对于师范生的教学上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课堂视频的录制角度影响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其次,网上的有些公开课视频虽然教学环节设计得好,学生配合得好,但是明显存在作秀的印记;再次,有些视频的音频效果较差,影响学生的观摩效果。学生所需要的是真实的中学课堂,哪怕是有瑕疵的课堂对学生的教学反思和讨论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四)通过“集体备课”,创造高效的实践机会

当前,师范生真正走进中学课堂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有必要通过开发现有资源创造高效的实践机会。首先可以通过师范生“集体备课”,以小组形式进行模拟授课,然后再进行小组形式的教学反思和讨论。“实践智慧具有内隐性的内在特征,同伴互助体系则可以获得反馈信息与启示,同时分享同伴间收获的知识与经验,进而不断完善自我认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内在关系也会不断清晰起来。”[2]此外,也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为中小学生提供免费课外辅导。同时,为了保证课外辅导的教学质量,可由教师参与“集体备课”,通过预先的“彩排”反复训练,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中学生可以免费听课,师范生也可以提升教学的技能。参与课堂的“中学生志愿者”可以通过自愿报名的形式招募,这尤其对于经济有困难的家庭更具有吸引力。即使三五个中学生构成的模拟课堂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五)通过拓展实习期,延伸师范生的实践维度

传统实践环节多安排在第七学期。为了拓展实习期,延伸师范生的实践维度,在纵向上可在大二和大三即开始进行一定学时的教学见习,提早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意识,有助于教学理念的理解和感悟。此外,从横向上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形式来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可以开展教育专题调研,开办教育专题讲座,聘请优秀教师进行教学实践交流,以及邀请优秀一线教师进行典型教学案例的研讨。尤其是邀请本校毕业的校友为师范生分享教师专业发展经历,更能促进师范生贴近中学课堂。

重视教育质量,势必要重视教师资格的准入制度,提高资格证的含金量。虽然考生在备考时难度加大,但是通过自身努力备考,在获得国考资格证以后,考生会有更多感悟和对教师职业新的理解,从这一角度看,国家的这一政策对于广大考生而言反而是有利的。在不久的将来,“教师”这一名称代表着高素质,意味着高责任,同时也代表着更高的自豪感。

[1]刘翠航,朱旭东.教师资格“国考”研究热点、问题与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5(9):98.

[2]何绪虎,赵彦俊.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的师范生实践智慧特质[J].辽宁教育研究,2015(10):38.

(责任编辑 陈方方)

G451.1

A

1672-8254(2016)06-0145-02

2016-08-05

2014年辽宁省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于兰(1976—),女,教育博士,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从事外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国考资格证教师资格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类专科体育教学优化研究
病案突进
湖南省2021年教师资格认定时间确定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在即
关于会计从业资格证取消的思考
陕西: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与认定分离
教师资格证考试“省考”变“国考”改革前后政策变化对比
喊“办证”的人将失业?
浅析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