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的进化
——人工制品的生物性演进研究

2016-12-16辰宝胜

关键词:进化论生物学人工

王 元 辰宝胜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技术的进化
——人工制品的生物性演进研究

王 元 辰宝胜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以往对技术人工物的研究大多以时间和科学技术发展为主线,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技术进化论中人工制品的研究现状及演进范式,提出了人工制品生物性的生态学研究方法。

人工制品;进化论;环境;生物

自19世纪初生物科学启蒙以来,其思想和原理便在其他学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形成许多新兴交叉学科,如演化金融学、演化证券学、技术进化论。其中,技术进化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如:齐曼提出了技术“縻母”概念,并对技术的达尔文进化与拉马克进化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也阐释了技术进化的特殊性;巴萨拉构建的技术进化理论是建立在达尔文进化论基础之上的,巴萨拉的技术进化论根植于如下几个宽泛的概念,即:人造物、多样性、延续性、创新、选择和进化[1]。

在技术进化的研究中,人工制品作为技术的物化形式参与到了技术进化的研究,齐曼和巴萨拉在他们的著作中均提及了人工制品的概念,旨在研究技术的进化规律及原理等。齐曼认为,“人工制品——既不是科学知识,也不是技术共同体,也不是社会和经济因素,它是技术和技术变化的核心”[2],但在他们的研究中,人工制品并未成为研究主体。本文分析了技术进化论中对人工制品概念的研究现状,并以人工制品为研究主体,以生物进化论为研究主线,分析了人工制品的生物性特征及进化范式。

一、人工制品的生物性演进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人工制品的生物性演进的假说

笛卡尔的机械论自然观认为自然是一部运行的大机器,第一次将机械的世界观与生物生理学联系在一起。人工制品对应的英文单词是“artifacts”,可译为人工物、人造物等。人工制品是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相适应的产物,是人类身体的能力延伸。在原始社会,人类通过自然的启示发明了打制石器,成为手臂的能力的延伸。陈昌曙教授指出,在人与自然界之间存在有“可以设想、推论,但不能影响或直接影响的关系”;还有“有所影响,但不能控制和改造的关系”;以及可以“控制、变革、创建和加工的关系”。只有在第三个关系中,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更大程度和更高层次的人工化[3]。

以人类生存、发展为目的的人工物,是介于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人类与自然都在不断地进化,因此,作为第三个关系中的人工制品,也伴随人类与自然环境的进化而进化。生物进化与人工制品系统具有结构相似性,生物进化中的遗传、变异、选择、涌现、灭绝等现象,能与人工制品进化的现象相对应。

(二)人工制品生物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生物分类学、形态学、胚胎学、遗传学,等等。“1750年前后出版了两部划时代的科学著作:即林奈的《植物物种》(1753年),其中整个植物界,依据雌性的生殖器官的性质,或‘花柱’,全部进行了双名法分类。还有比卞的《博物志》(1749年),这是一部庞大的概论,它试图将整个生物界的现象全归于一个支配万物的法则的普遍解释。”[4]

人工制品进化研究始于人工制品的生物学类比研究,人工制品的无机体具有有机体的特征,具备进化论研究的基础。人工制品的生物性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设计的历史及发展的全貌,在指导设计理论和研究方面十分有益。

(三)人工制品进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生物进化论的重要学说,即逐步形成完整的生物学进化理论,最具重要性的当属拉马克学说和达尔文学说,它们是研究人工制品的生物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1.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关于生物进化的系统看法,他提出了两个著名的原则,即“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在人工物的进化过程中,应用拉马克的理论解释了人工物的“变异”是如何产生的。

2.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和生物进化论的奠基者达尔文,在其巨著《物种起源》中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乔治·巴萨(George Basalla)所构建的技术发展的进化假说,其理论基础就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二、人工制品进化研究现状及不足

目前的人工制品的生物性研究多见于技术进化论的著作及文献。技术进化中的人工制品研究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人工制品演进的生物学类比研究;人工制品的进化动力研究。

(一)目前人工制品进化是技术进化的研究支撑

技术的进化是以技术为研究主体,人工制品是技术的产物,在技术进化的研究中以辅助技术研究而出现。如:罗曼在《技术创新的进化论》一书中提出,“在技术进化的过程中有几个关键要素:人工制品、知识和组织。很显然,它们都是技术进化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2](271)同时,在巴萨拉的研究中,他以生物进化论为基本出发点,通过技术制品和生物物种的类比,结合技术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构造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技术发展的进化模式,并出版了其专著:技术进化论(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y)。

(二)人工制品演进的生物学类比存在机械性诟病

生物学类比的方法是目前人工制品进化研究理论中常见的方法。如:柯林斯(Peter Collins)在1965年出版的著作《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的第十三章比拟生物中,运用了生物学的类比方法。书中指出:“实际上建筑与生物共同具有的特点好像不外以下四个方面:有机体与其环境的关系、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与功能的关系、生命力本身的原理。”[4](148)在路易斯·沙利文的理论中充满了生物学类比,在柯布西耶的著作中也运用到了生物学类比。称重石墙构造常比作乌龟和龙虾的外壳,混凝土和钢结构被比作生物的内部骨架,建筑的隔墙分割空间、遮风挡雨,相当于生物的皮肤。斯特德曼在1979年出版的《设计的进化》(The Evolution of Designs)一书中对设计实体运用了分类学类比、解剖学类比、生态学类比、进化论类比的研究方法,讲述了有机体的进化与人工制品(尤其是建筑)的人类生产之间诸多类比的历史,考察了类比对建筑设计理论的影响,并探讨了近代生物学思想对设计的启发作用。

三、人工制品进化范式

(一)人工制品的进化原动力

人工制品进化的原动力主要基于人工制品进化的理论基础,是以达尔文理论为基础或是以拉马克理论为基础的。达尔文理论认为,生物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作用,暗示了生物的进化是与环境相适应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与难以预测性。拉马克理论认为,生物的进化是生物刻意努力驱动的,暗示了生物的进化是有目的的。“人工制品本身是静态的,缺少进化发展所需的动态活力,即使是明显模拟生物类似情况的计算机病毒,在根本上也是静态的,只有在人类信息技术活动的大语境下,它才可以生存和维持。”[2](274)可见,人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工制品进化的原动力之一。

依据达尔文进化理论,人工制品的进化环境比生物自然环境复杂许多。它位于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的选择关系中。亨利·波卓斯基在《器具的进化》(The Evolution of Useful Things)一书中指出:“器具的演进却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包含心理、经济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创造力在器具的演进中不断发展。”以上因素均可成为人工制品的进化原动力。

(二)人工制品的进化模式

人工制品是一个概括人类劳动的抽象产物,赫伯特·西蒙在他的《人工科学》一书中指出:“创造人工物的一种方式是让它从造物主的脑子里蹦出来,另一种方式是让它响应某种选择力而进化。最简单的进化图式取决于两种过程:产生者与考验。产生者的任务是产生变种,即过去从未存在过的新种;而考验的任务则是剔除新产生的变种,只让能很好适应环境的变种生存下来。拿现代生物进化论来说,遗传变异是产生者,自然选择是考验。”

新事物的出现都是以现有的事物为基础的。在约翰·齐曼的《技术创新进化论中》将人工制品的性状特征与生物学、遗传学进行分析比较,采用“糜母”这一术语来维持技术、人工制品与生物学的类似性。人工制品的不断复制以及人工制品的连续性,使其具有遗传与变异的特征。人工制品形成可以理解为设计者的编码过程,每个产品都包含着关于自身、环境、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人工制品的遗传可以通过信息存储、复制来完成,这个过程形成了人工制品的连续性,如希腊三大柱式的发展。人工制品同时也存在非连续性的特征,在这里泛指人工制品的形态、技术发生了突变式的发展,即生物学中的变异现象。

人工制品的功能、形态、技术进化研究是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制品象征性、符号性等进化研究保证了人工制品进化的完整性。人工制品演变的价值在于功能的最优化,“我们使用餐具,像双手那样自然”,是工具使用最高境界的表述。但功能最优化并不是唯一的价值指标,人工制品的价值评价不仅仅在于它的主要功能,而且还包含其附属功能及象征意义。

(三)人工制品的多维生态进化系统

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的发展是相互适应、共同进化的,即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物种影响而发生了遗传进化。在人工制品中存在协作性的系统,如螺丝与螺丝帽的配套关系,也就是说,当一方的设计方式改变时,另一方需要发生与之相适应的改进。

DavidKirsh在《ExplainingArtifactEvolution》中定义了人工生态,并认为“人工生态”具有多维的特性,他将人工生态的组成划分为:“人工物种,人工系统,使用者,实践和工作环境,相互约束,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的人工生态位的生态系统。”

四、结论

人工制品的生物性演进研究需要建立系统的理论框架,该理论以生物进化论为基础,但又具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与文化体系。首先,它包括人工制品的适应性范式、社会文化范式等,需诸多因素范式整合形成一个系统的框架。其次,跨学科研究方法运用到人工制品生物性演进,是介于哲学方法和具体学科研究方法之间的中间层次的研究手段,即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设计进化论进行综合研究。再次,设计进化论需要借助和移植生物学、人类学、行为学等领域的新成果、新发现,其中更渗透着哲学的思辨方法。

[1]黄欣荣.创新、选择:巴萨拉的技术进化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575-580.

[2]ZimanJM.Technologicalinnovationasan evolutionary proces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276.

[3]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44-52.

[4]彼得·柯林斯.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42.

(责任编辑 陈佳琳)

B083

A

1672-8254(2016)06-0138-03

2016-06-06

王元辰(1993—),男,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科技发展战略与科技政策研究;宝胜(1962—),男,哲学博士,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教授,从事科技发展战略与科技政策研究。

猜你喜欢

进化论生物学人工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生物进化论与文学自然主义
丁酸梭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人工“美颜”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达尔文与进化论
人工制冷
Y1—Y6“爵”式造型进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