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信仰教育研究

2016-12-16张天华周歆瑶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张天华 周歆瑶

(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信仰教育研究

张天华 周歆瑶

(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大学生信仰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一项重要任务。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研究,首先要对信仰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信仰教育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明确信仰教育的目标、完善信仰教育的载体、优化信仰教育的环境等对策,提高大学生信仰教育实效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信仰教育

大学生信仰教育作为影响和规范大学生自身行为的教育活动,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向往和追求。我国大力推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目的是使大学生树立人生信仰和社会信仰,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文化实力的前进方向,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信仰教育相结合,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完成的新任务,理应处于核心地位。

一、大学生信仰教育现状概述

信仰是对内心信念的一种概括性表述,人人都需要信仰,信仰使人敢于追求、坚持理想,是激发人前进的精神动力。青少年的信仰教育,尤其是以大学生为代表的新时代群体的信仰教育问题,不但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且更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充分体现。当前,我国大学生信仰的主流趋势是健康向上的,但还有部分大学生在信仰问题上出现了立场不坚定、信仰理解模糊的情况,这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信仰教育状况及问题分析

1.信仰教育理念缺乏实效性

许多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过程中过分注重对学生政治信仰的教化,没有考虑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要求和学生的个人需求,忽视了对学生精神层面的的引导和教育,使大学生对教育的满意度较低,认同感较弱。此外,信仰教育的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节,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内化为思想信念,容易出现强理论性、低运用性的问题,使学生认为头脑中的信仰无法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信仰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

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教育模式,即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向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这种过于理论化、与实际相脱离的教学方法使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忽视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封闭僵化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厌倦情绪和抵触心理。许多高校为了节约资金,除了上级要求必须举行的活动之外,不会自发组织与信仰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对实践教育不够重视。

3.信仰教育过程缺乏针对性

高校在信仰教育的过程中缺乏对大学生人格塑造方面的关注,忽视了信仰教育对人性的关怀,使大学生信仰教育缺乏针对性。关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相关文件很多,几乎都是从社会需求出发,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突出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但缺乏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人文关怀。大学四年是大学生的成才期,高校对大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视程度不够,使信仰教育偏离宗旨。

(二)大学生信仰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西方多元文化的渗透

信仰起源于文化,文化环境直接影响大学生信仰的形成。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西方的文化思潮凭借其各方面威势进入中国,各种西方的特色节日受到大学生的追捧,一些大学生把盲目崇拜西式生活当作追求时尚的表现。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信仰的渗透以大学生为重点,以多种形式和手段企图用西方的政治观、价值观绑架大学生的思想。

2.我国阶段文化的影响

当前,一些社会问题逐渐突出,就业难、社会分配不公、腐败等消极现象不断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奢靡享乐之风盛行,这样的文化环境导致大学生产生信仰危机。一部分大学生迷失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开始认同“利益至上”的社会价值观,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利益工具。他们把个人价值看得高于社会价值,在理解和处理问题时,采用的是市场经济标准而不是道德标准。当他人利益与自身利益相互冲突时,毫不犹豫地选择利己,为了一己之利不惜以邻为壑。

3.信仰教育自身的不足

在我国实施信仰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当前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许多高校一味地关注就业率,把知识灌输和技能培训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信仰教育的现实意义。一些高校开展的大学生信仰教育,也只是单纯地停留在学科教学的层面上,在信仰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内容上还有待改进。授课模式过于理论化,与现实生活脱节,学生难以理解,导致信仰教育缺乏说服力,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教化功能,教育的实效性受到影响。“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再到实践,在认识的过程中经历了质的飞跃,才会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才会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1]。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关联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高度概括和凝练的价值规范,同时大学生信仰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其理论根源,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信仰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信仰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诠释。当前,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信仰教育,需挖掘二者教育逻辑的契合点,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发挥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信仰形成的引领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信仰教育内部结构的相似性

大学生信仰教育是一种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信仰教育指引大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以顽强的意志和执着的信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并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引导和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通过信仰教育使大学生端正政治态度、认同政治理论、拥护政治制度,培养大学生树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政治信仰。大学生信仰教育与核心价值观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内在构成、教育逻辑方面。首先,在内容方面,两者辩证分析个人和社会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强调立足个人价值观、信仰的养成,内化道德规范,并逐步实现由个人价值信仰向社会价值取向的过渡。其次,二者在教育逻辑层面都强调以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及认知机制,在加强基础理论认知建设的同时注重大学生切身对价值信仰的感受、体会,加强在实践中对价值信仰形成的引导。再次,在个人层面加强人生信仰引导、在社会层面深化道德信仰内化和在国家层面坚定政治信仰不动摇,实现二者在信仰教育方面形成合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信仰教育本质内涵的同质性

核心价值观与信仰教育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大学生价值信仰起着规范和引导作用。信仰教育包含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剖析,是对个人理想和价值的追求,并在日常行为中引领大学生实现人生目标,信仰教育正是提供了这种精神牵引力的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信仰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关于个人、社会、国家理想信仰,并使之与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价值理念相照应。核心价值观是应对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的强有力的意识形态武器,更是对大学生个人价值取向模糊的理论指南。信仰教育以一种内化的精神力量,使大学生坚定本心,坚守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大学生信仰教育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依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大学生信仰的构建紧密结合起来,做到知行统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信仰教育宗旨目标的一致性

信仰是现实生活的向导,是人类精神的依托,树立社会主义信仰,能使大学生体会生命的意义,并在社会建设实践中积极地感受人生的价值。围绕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核心价值观教育将中华传统美德与初级阶段的时代精神完美结合,并致力于国民尤其是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以有效遏制当前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滑坡。科学的信仰能为大学生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以宏观调控的力量约束大学生行为,以坚定信念克服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项艰巨的战略任务,而且也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其中蕴含的价值准则与信仰教育的美好愿望具有一致性。从育人理念出发,立足二者内在教育一致性,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信仰教育,实现个人信仰与社会理想的有机融合。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对策探究

(一)明确大学生信仰教育目标

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树立人生信仰

习近平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2]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潜在人才,其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关,但他们的个人思想和价值观念正在形成时期,具有可变性。过去高校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理论性的知识,没有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价值观念真正地解决问题,所以,我们要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化,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性,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用理想激励斗志,用信念实现梦想。大学生不仅要树立远大的个人理想,而且还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深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需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结合起来”[3]。

2.以爱国教育为重点加强社会责任感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悠久历史中,凝结和沉淀了以爱国主义为主旨的独特民族意识和民族心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爱国情感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爱国情感的升华,是连接公民与国家关系的精神纽带。“中国人民有自己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奉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利益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4]在民族发展和崛起的过程中,通过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熏陶,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爱国主义情感汇聚所迸发的强大力量。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者,担负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荣使命,更应该了解民族的发展历史,宣扬爱国主义教育。当代大学生要把强烈的爱国热情转化到学习和工作中,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个人价值与人民需要相结合,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为祖国贡献力量。

3.以社会道德为基础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规定和本质要求”[5]。“德”是立人之本,明晰核心价值观以修个人道德。敬业、诚信、友善既是衡量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塑造大学生个人道德品质的必备要素。“敬业”精神是对工作热情的完美体现,“诚信”是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做事原则,“友善”包括善待他人、善待自己,拥有平和的心态,用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压力和挫折。

(二)完善大学生信仰教育载体

1.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基础性载体,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作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场所之一,应高度重视信仰教育内容的时代性,致力于新形势的变化,合理利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最新理论成果,把握其发展规律,并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进而增强理论创新,逐步提升信仰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课程中增添国内外的热点案例,比较东西方制度的优缺点,吸收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丰富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内容。为了提高信仰教育的效果,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将多媒体教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还可以制定考核机制检验信仰教育的成效。

2.构建网络信仰教育新平台

互联网为大学生信仰教育构建了新型平台,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再局限于报刊和书籍,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通过创建相关网站,弘扬马克思主义信仰主旋律,让大学生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熏陶。网站的设计形式不能过于刻板和守旧,应将时代元素融入其中,例如,可以在网站首页加入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视频资料,在寓教于乐中深化马克思主义信仰;还可以开设咨询专栏,解决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的问题和疑惑,通过交流互动,增强信仰教育的吸引力。

3.开展信仰实践教育活动

实践是大学生信仰教育中的突出环节,具有强实效性,能够以活动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与信仰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有很多,如组织学生参加相关学术报告会、参观历史纪念馆,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力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践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制定合理的目标与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实践的基础。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开展实践活动,确保信仰教育达到预期效果。为了避免大学生信仰教育流于形式,要建立专项考核体系,以便对实践教育的成果进行评价,并计入学生的课业成绩中。

(三)优化大学生信仰教育环境

1.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状况。“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6]和谐社会风气的形成不仅要依靠国家的监管,而且还需要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动作用,要提高党员的自身素质,要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因此,改善社会风气应从解决信仰缺失着手,以制度监督为基础,政府引导为保障,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信仰教育相融合。一个民族只有有了文化的支撑,才能形成民族凝聚力和精神信仰。

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网络作为当今舆论工作的主阵地,既有传播的便捷优势,又有传播可能存在的问题。网络传媒以开放性和灵活性吸引大学生成为其主要受众群体之一,其主流的舆论方向对大学生信仰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要适应多样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导向的新格局,主动借助新媒体的传递优势,坚持优化创新,提升网上舆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不管是新闻网站、商业网站,还是校园网站,都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都要通过网络途径广泛传播正能量,净化社会舆论环境。

3.营造积极的校园氛围

高校是学生间人际沟通与思想交汇的场所,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还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高品质的道德素养,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关键。首先,高校要重视特色教育,创新校内文化活动模式。开展各项有益的文化活动,如定期举办党团活动,开展党的理论知识宣传教育等。其次,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等校内资源,宣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并结合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大力弘扬社会主旋律。通过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大学生信仰教育提供有利环境,创新和发展大学生信仰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1]李志军,邓鹏.从文化冲突对青年学生信仰的影响看信仰教育[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9):49-53.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9.

[3]张中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J].高校理论战线.2007(5):39-42.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

[5]詹丽萍,孙堂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5-27.

[6]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求是,2006(9):1-3.

(责任编辑 林喦)

G641

A

1672-8254(2016)06-0103-04

2016-06-03

张天华(1967—),女,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和创业教育研究;周歆瑶(1993—),女,渤海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