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版《甄嬛传》台词翻译的跨文化因素剖析

2016-12-16王一涵

关键词:美版甄嬛传译者

王一涵

(沈阳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168)

美版《甄嬛传》台词翻译的跨文化因素剖析

王一涵

(沈阳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168)

从古至今,随着全球不断融合,中国的整体翻译水平在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国外影视作品经过翻译传入国内,同时,国内的优秀影视作品不断向外传播。然而,在影视作品传播过程中,最具难度的无疑是台词翻译。《甄嬛传》就是一个典型代表。通过对美版《甄嬛传》的台词翻译进行研究,探索其中蕴含的文化差异,同时为影视作品翻译实践提供新的启示。通过分析其中包含的跨文化因素,发掘台词翻译在不同社会背景支撑下所承载的推动文化信息传播的重要职责,旨在阐述和探讨台词翻译更好的发展方向,为台词翻译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台词翻译;《甄嬛传》;跨文化因素;文化差异;文化传播

中国大型电视连续剧《甄嬛传》由76集压缩精剪制成6集美版《甄嬛传》,2015年在美国主流视频网站倾情上映,然而并未收获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定与文化差异关系紧密。美版《甄嬛传》的台词翻译中体现了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同时体现了跨文化翻译的困难所在。根据中国传媒大学孙英春教授的观点,跨文化传播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人、群体等对跨文化因素的研究以及民族文化的心理差异等各个领域的信息传递。[1]有学者分析,“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中国影视作品能否和好莱坞电影一样取得成功,承担起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主要取决于台词尤其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台词的翻译是否成功。”[2]面对跨文化因素的存在,如何精准而合理地对影视作品台词进行翻译已经成为当今翻译学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翻译研究必须解决的困难之一。

一、文化传播与影视剧翻译的相互作用

(一)文化差异对影视剧翻译的影响

由于历史文明、社会背景、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不同,各语言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文化差异。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千百年来传承而得的精髓,是历史不断积淀的产物,是民族之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势必会形成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民族之间的相互区别则由此分明。

影视作品的流入与输出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传递的过程,而此过程中对源语文化的解码分析以及对目的语文化的编码重组即是其中最关键的一个步骤。源语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会导致翻译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障碍,甚至会表现为文化的不可译性。近年来已有学者发现,“双语文化差异导致的不可译性正如巴斯内特所讲,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行为,因为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其结果是,‘文化上的差异可能会带来双语翻译中不可逾越的鸿沟’。”[3]如何做到既保留源语文化的本来面貌,将其真切地传递到其他文化当中,又不损害目的语本身的语言逻辑和文化特征,这一重要问题已经引起国内外翻译界广大学者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是翻译界人士正在不断突破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影视作品的翻译更是如此,在文化差异的影响下,翻译过程面临巨大的挑战,将文化通过影视作品进行传播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文化差异对其主导影响作用不可小觑。

(二)影视作品翻译对文化传播的反作用

随着全球化速度不断加快,世界各国关系不断融合,不同的文化交相呼应,通过各式各样的途径相互交叉,广泛传播。正如一些翻译学者所说,“影视作品作为文化的载体,在传播流行文化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而外国影片的译介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为不同文化间的了解架起了桥梁。”[4]视觉的冲击、听觉的震撼,使大众通过影视作品在潜移默化中享受来自各国的文化盛宴。由于世界文化的不断融合,人们对不同国家的影视作品的需求已不仅仅停留在剧情层面,而是更多地人关注影视作品中隐藏的文化内涵,这更要求影视作品承担起文化传播的责任,以直观的方式,将其中的文化表现出来。

然而影视作品中文化的有效传播并不容易实现,其中最大的阻力来源于语言的隔阂。以《甄嬛传》为例,正是其台词之精彩,使得此剧在中国上映的反响震撼至极,几乎无人不晓,作品台词中将中国文化及历史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经剪裁改编传入美国后遇冷,则是因为多数美国人不了解中国文化,文化的差异性使得大量的文化内涵并没有精准地通过翻译传递出来,造成观众跟不上剧情发展节奏、无法真正理解台词的深层含义等问题。因此,影视作品翻译水平的提升是保证其文化有效传播的关键所在,优良的翻译是不同文化相互呈现的最佳平台。

二、美版《甄嬛传》台词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对台词结构设计的影响

历史文明的发展和地域文化的复杂性导致中美两国人们的思维方式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而这种思维的不同恰恰会在语言结构当中真切地反映出来。思维和语言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思维是语言的内在指挥者,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美国人萨丕尔及其弟子沃尔夫曾提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所有高层次的思维都倚赖于语言”[5];李瑞华曾在书中说过:“没有语言,则是思维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证其实。”[6]这些都说明了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达的重要联系。美版《甄嬛传》的翻译中无论是从整部剧的角度还是就某一句话结构而言,都可以看出其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例如:美国语言文化重视分析,逻辑思维缜密,因此美版《甄嬛传》采用倒叙的方式进行编排,且每一集的开篇都是老年甄嬛在回忆的情景,通过甄嬛的陈述,概括了这一集的主要内容,使每一集都呈现出总——分的结构特点。同样,在台词中也会有所体现。例如安陵容介绍自己“家父松阳县城安比槐”即翻译为“My father is An Bihuai, Deputy Magistrate of Songyang Country.”先总述父亲是安比槐,再具体陈述其官职,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在汉语的思维方式中,通常多句式重复以增强气势和语言节奏感,而英文当中则多避免重复。例如在第一集开篇老年甄嬛所言“这满池的荷花开了残,残了开”,翻译为“Lotus blossoms spring up on every side.They bloom and wither,time after time.”译文当中为避免重复,用“time after time”代替了“残了开”的重复表达。另外,针对因果关系的表述,汉语中通常以先因后果的顺序表述,而英文中通常会以结果在前、原因在后的形式来组成句子,例如“臣妾有事来晚了。”即译为“I have arrived late for good reason.”“既然她都戴着花了,就别赐花了”译为“No need to bestow a flower since she already wear one in her hair.”都是如此,与汉语的句子结构正好相反。

(二)礼节尊卑的差异对人物称谓的影响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宗族血亲、伦理道德制度代代相传。中华儿女长期奉行长幼尊卑制度,古代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无不体现出中国人对于亲疏尊卑的推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因而不同文化由于历史传统,民族心理等差异导致了称谓语的不同。”[7]在古代中国,人们极为重视礼节,通常以自谦为基本原则,因此中国的人物关系及称谓都非常复杂,例如中国人所说的“叔叔”“伯父”“舅舅”“姨父”在英文中统称为“uncle”,同时汉语中“叔叔”“伯父”等均可称呼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男子以示关系亲近,但在英文中则不存在这样的表达。这一点在《甄嬛传》中体现的尤为明显:《甄嬛传》中出现了大量的清朝常见的称谓语,展现了中国独有的礼仪文化。在美版《甄嬛传》中,“朕”“哀家”“微臣”“奴才”“奴婢”等第一人称称谓统统译成了“I”,甚至嫔妃在面对不同对象时对自己的不同称谓“臣妾”和“本宫”也没有任何区别,一个“I”根本无法将汉语中自谦等内在成分表现出来,真切地体现出文化的不可译性对翻译的极大困扰。甄嬛在入宫前与温实初在庙前巧遇相互寒暄,互称“实初哥哥”和“嬛妹妹”,而译为英文就仅仅是“Shichu”和“Huan”,因为在美国人的礼节中,只有血脉相连的同辈人才能互称兄弟姐妹,而中国则不然,中国人常以血亲称呼相称以表亲近。另外,中国还有一些中国文化独有的称呼,英文当中并没有可以准确对应的称谓表达,如“太后”“妃”等,因此在英语中只能按其地位特点加以翻译为“the Empress Dowager”“Consort”等。需要特殊提及的是,有一些汉语称谓在英文中虽有对应表达,但含义却完全不同,例如宫中的“姑姑”绝不应译为“aunt”,在美版《甄嬛传》中多采用省略不译的方式,直接以其名字代替。

(三)形神表达的差异对台词意境的影响

“形”与“神”的矛盾是翻译活动中的主要矛盾之一,也是翻译学者讨论得最多、意见最难统一的问题之一。翻译中最难实现形神统一的部分就是中国的古代诗词翻译。“由于各国以及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不同国家的人们不管是在教育还是生活理念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活态度上面都会存在不同,这些都会对人们翻译中国古诗词产生较大的影响。”[8]在美版《甄嬛传》的台词翻译中即可发现这一难题。例如,甄嬛抚琴时吟诵道:“月之小,何其皎。”这一句在美版《甄嬛传》中被译成“Though the moon is small,it shines clear and bright.”虽然字面意思翻译得没有任何问题,可是深层次的深邃而幽明,以亮衬暗的对比效果以及由内而外表现出的孤寂意境并不能得以充分展现。再如“愿得一人心,白首永不离”被译成“To capture the heart of my fated lover and cling together till our hair turns gray.”相比之下略为直白的英文表述无法真切地将原文中有情人情比金坚的爱情信念。此外,“一片冰心在玉壶”被译为“A jade vessel is the symbol of a pure heart”;“先敬罗衣后敬人”被译为“The clothing completes the person.”类似的一些翻译只能传达文本含义,却无法体现出中国文化固有的典故内涵。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若想达到翻译形神统一,需要广大翻译学者不断努力,共同取得这一领域的突破。

三、跨文化背景下台词翻译策略的探讨

(一)从译者角度改善翻译策略

在台词翻译过程中,译者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之一。“由于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符号系统,所以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困难,即语言障碍。”[9]“译者不仅是文化传播的使者,而且也是丰富各民族语言的催化剂。我们必须记住,译者对读者来说既有服务的义务,又有引导的责任。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译者应该在促进各民族间文化传播与融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0]因此,作为狭义翻译的主体,面对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译者必须提升其本身的跨文化意识,以增强翻译的表现效果。提升译者的跨文化意识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首先,译者需要从思想上重视翻译当中出现的跨文化因素并主动提升自己在处理跨文化领域翻译的能力水平。其次,译者须熟知源语和目的语的相关文化知识,深度研习两种语言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在翻译过程中避免文化遗漏及文化冲突。第三,译者需要在文化转换方面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对跨文化因素有着格外的敏感,能够准确而巧妙地将两种文化融合于翻译过程中,通过恰到好处的翻译来进行文化的传递。

(二)从文本角度改善翻译策略

1.文化的搬运工——善用异化策略

在影视台词翻译中,如果目的语文化中有可以直接对应源语文化的部分,目的语观众可以轻而易举明白翻译的内涵,那么直译是最好的选择。在美版《甄嬛传》的台词翻译中,随处可见这种翻译方式。然而,有一些单纯地直译会导致目的语观众不知台词所云为何,这时候可以采取直译加注释的方式,例如美版《甄嬛传》中将“惊鸿舞”翻译成了“Flying Wild Goose”,无法准确传达出“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意境所在。若是以直译加注释的方式翻译成“Jinghong Dance(Dancing like a flying white goose)”或许能够使此舞蹈的意境更加清晰明了。韦努蒂是此类异化翻译方法的典型代表人物,提出异化翻译更有益于各国文化的平等交流。

2.文化的融合器——巧用归化策略

为了淡化语言的隔阂,尽量消除观众对于他国语言的陌生感,有时会经常采取归化的方式进行台词的翻译。归化的翻译方法相比之下更加尊重译入语的文化特性,将影视作品与译入语文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作品更容易与观众产生共鸣,增加作品对于观众的亲近感。美版《甄嬛传》中,夏常在对华妃说的“嫔妾只是想训诫她一下而已,训诫一下”当中,后一个“训诫一下”并没有在翻译中体现出来,而是以“That’s all”代替。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避免了英语中语句结构的重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而且语义连贯,几乎没有留下翻译的痕迹。由此可见,在不涉及敏感文化词汇及语句时,归化翻译不失为一个不错的策略选择。

3.源义的重塑——归化与异化结合

在翻译实践中的策略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译者应根据文本特点及上下文语义选择相应的翻译方式。台词翻译中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将归化与异化方法结合起来,这样既尊重源于文化特色的传递,同时又不会让观众感觉到生硬牵强。通过两种翻译策略的相互结合,达到用目的语将原语句意重新组合的效果,使得译文能够实现更好的文化传播。归化与异化的方法在美版甄嬛传的台词翻译中相辅相成、相互依托,可以完美实现影视中跨文化因素传播的目的,也赋予台词翻译更加不可或缺的意义。

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影视作品这一直观的文化产物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其在各文化之间的流通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这样一来,影视作品中的台词翻译则直接影响到作品跨文化交流的效果。本文通过对美版甄嬛传中台词翻译的跨文化因素分析,探讨了跨文化交流与影视作品台词翻译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从中寻找出提升影视台词翻译的一些新的策略。在当今社会,影视作品已成为各国之间不可或缺的文化交流方式。从美版甄嬛传的台词翻译中折射出了影视台词翻译水平在其中的关键性作用。因此,影视台词翻译中跨文化因素的处理方法始终是需要着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其中的精髓需要每位翻译学者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1]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5-19.

[2]黄连兵.从文化传递角度分析影视作品台词翻译策略[J].学园,2013(21):50-51.

[3]张毅博,周之南.汉英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142-143.

[4]刘大燕,樊子牛,王华.中国影视翻译研究14年发展及现状分析[J].外国语文,2011(1):103-107.

[5]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348.

[6]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59-61.

[7]李慕杰.汉英称谓语中文化差异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58-61.

[8]陈凯.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中国古诗词翻译的影响[J].鸡西大学学报,2014(5):78-80.

[9]姚金红.影视中的跨文化传播[J].唐都学刊,2006 (3):55-57.

[10]熊兵.文化交流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中国科技翻译,2003(3):5-10.

(责任编辑 陈方方)

H059

A

1672-8254(2016)06-0095-04

2016-08-20

王一涵(1992—),女,沈阳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英语口译研究。

猜你喜欢

美版甄嬛传译者
“得心应手”策略下的儿童水墨画教学实践——以浙美版五年级下册《映日荷花别样红》一课为例
人美版小学美术第9册《第13课 拼贴画》教学设计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美版《甄嬛传》观众不买账
《甄嬛传》在美遭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