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帛早期隶书书写元素的演变研究

2016-12-16魏晓艳

关键词:横画秦简趋向

魏晓艳

(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简帛早期隶书书写元素的演变研究

魏晓艳

(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简帛早期隶书处于隶变时期,其书写元素的变化具体而细微,主要表现为曲直、连断、长短、方圆的变化,从而促使篆体逐渐解散,书写单位也从线条向现代笔画转变,汉字符号化进程加快。早期隶书的书写元素演变又具有复杂性,既有篆书线条的保留,又有隶书笔画的形成,并初步显现出成熟隶书波挑的特色以及草书的连笔书写。

早期隶书;书写元素;符号化

早期隶书是指从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汉武帝初年以前)的隶书,我们选取青川木牍、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马王堆简帛、银雀山汉简等九种简帛,考察隶变初期书写元素的动态演变。简帛早期隶书书写元素的演变主要表现为曲直、连断、长短、方圆变化,其特点为趋直化、方折化,书写单位从线条化向笔画化的转变。

一、曲线变直线

早期隶书字体处于由篆到隶的过渡时期,秦至汉初的简帛材料中随处可见线条的趋直化,横画、竖画是汉字的主要笔画,我们主要分析了这两类笔画的形成。

1.线条趋向横画

(1)弧形趋向横画

横弧线最易拉直成横画,有上弧形、下弧形、曲弧形等。如秦篆“吏”上面开口向上、内收的上弧形“”,秦简中逐渐变成夹角形状的方折形,后又变成横画。

下弧形拉直趋向横画,如秦篆“矢”字中的下弧形“︵”,放马滩中上面第一个下弧形变成下折线,马王堆、银雀山中变成了平直横画。

同一构件中弧线趋向横画的变化具有同步性。如含有构件“木”的单字53个,构件“木”在字中位置无论左右上下,其弧形变化趋势都一致。

(2)折线趋向横画

早期隶书有很多笔画组合构成的折线:上折线、下折线逐渐拉直成横画,由两条弧线或直线构成夹角开口向上,形如“∨”状的笔画组合为上折线。如秦篆“束”字上有形如“∨”状的上折线,从秦篆到秦简再到汉初帛书逐渐拉直成横画。

还有一种上折线夹角是平角,如“量”“都”字中的上折线“”到到了早期隶书中拉直形成横画。

由两条弧线或直线构成夹角开口向下,形如“∧”状的笔画组合为下折线。如秦篆“天”中有形如“∧”状的下折线,汉初简帛中下折线演变成了横画。

(3)斜线趋向横画

如秦篆“畫”中间有两条交叉的斜线,右下斜出的斜线秦简中演变成横画。秦篆“奴”字构件“女”的横画随倾斜的整字旋转而变化,从斜线逐渐演变成横画。

(4)由断到连形成的横画

有些涉及两个构件中线条由断到连趋向横画,促成了一些现代汉字部首的形成。“艹”字头的形成伴随两个构件中两条上弧形由断到连而实现。如石鼓文“草”字中有四个“屮”,秦简牍中省略了下面两个,上面两个“屮”的上弧形由断到连,逐渐趋直化并最终形成横画。

有些构件演变中因形近而混同,如诅楚文“萬”字上是两个“又”,形似蝎夹并非构件“屮”,而随着由断到连的演变逐渐与“艹”混同,最终也演变成了“艹”字头。

“竹”字头的形成,伴随两个构件中两条下弧形由断到连趋向横画而实现,如“籍”字中下弧形由断到连趋向横画,从而使“ 竺、艹”混同。

(5)构件粘合趋向横画

早期隶书中有些横画形成涉及到两个构件的黏合,“黏合指原本可以分析的几个构件演变后化合成不能再拆分的一个结构整体。”[1]构件黏合形成横画涉及跨层变化,早期隶书中一些构件黏合之后变成了笔画。如“乘”字在秦篆中左右有两个构件“夂”,睡简中发生黏合变成两个平行的钝角下折线,直到汉初简帛中拉直为横画。

乘:(十

睡简、马王堆“營”字两个构件“火”,篆书“鹿”上有两个构件“止”都是独立构件,后因构件黏合演变成横画。

2.线条趋向竖画

(1)弧线趋向竖画

线条趋向竖画的比例远低于线条趋向横画,也从侧面说明早期隶书横向发展开始加速,为隶书扁方体势创造条件。如秦篆“平”字中间的竖弧线到早期隶书中演变成竖画。

不同字中同一构件往往同步性变化,如秦篆“行”字的四条弧线,在早期隶书中发生趋直化、方折化,形成部首“彳”,同部首字“街”中的“彳”同步变化。

(2)斜线趋向竖画

如石鼓文“其”中两条交叉斜线形如“×”,在早期隶书中形如“+”,斜线分别变成了横画、竖画,石鼓文“西”中两条斜线形如“∥”,早期隶书中形如“‖”,演变成了竖画。

(3)弧线趋向竖钩类

有些竖向弧线趋直化过程中出现了钩画趋势,如弧线趋向亅、乚的变化,隶书“钩”的产生比较后起,“大概起源于连笔,因为用笔迅速,直笔的尾端往往朝运笔的方向冒尖,后来美化固定就成了勾。”[2]早期隶书“钩”仅是一种趋势并未真正形成,往往写的比较舒缓,可归入趋向竖画的发展。

弧线趋向“亅”常见于含有“刀、刂、于、寸、子”的字。如“则”中构件“刀”从曲线逐渐趋向“刂”,“子”中弯曲竖线条趋直变为竖线,汉初简帛中形成缓“钩”。

小刘是班里的小车迷,对车有着强烈的兴趣。他画的车千奇百怪,却栩栩如生,有真实存在的,也有他想象出来的。汽车折纸是他的一门绝技,10岁的他已经折出了上千个纸车模。可这样一个孩子,却特别敏感,不善与他人交往,更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他很想和班里的一个男生一起做游戏,可当别人拒绝他时,他就躺在地上撒泼打滚,搞得别人不知所措。当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聊天时,他老认为别人是在说他的坏话……

秦篆“宅”字构件“宀”中两条交叉弧线到秦简中拉直成“+”,汉初简帛中“乚”趋势,“先”中的弧线渐渐增加弯度呈现出“乚”状。

二、延长与缩短

书写元素的长短变化主要为横、纵方向的延长与缩短,一字之中以其它笔画为参照,看某一笔画相对长度的变化,而非孤立地比较其绝对长度。早期隶书线条长短变化有四个特点:一是解散篆体,长短变化中篆书线条笔画化;二是短笔改点,促进点画形成;三是部分构件混同,形成了异源同形的现代部首;四是整字体势变化,由篆书的长圆趋向隶书的扁方。

1.缩短

(1)横向缩短

有很多长短变化是因书写简化引起,为了书写快捷或省力,出现了笔画缩短,如构件“辵”演变总体趋向“辶”,但在隶变中受草书连笔书写影响,末笔缩短形如“z”。如秦篆、秦简中“造”下面已有横向线条,而在银雀山汉简中缩短。又如银雀山汉简“趙”作(155)。

(2)纵向缩短

相对于横向缩短,笔画纵向缩短更为常见,这是促使整字体势趋向扁方的一个重要因素。如秦篆“千”字中竖画笔直、纵长,早期隶书中逐渐缩短,石鼓文“工”字中竖画在秦汉简中也逐步缩短。

(3)短笔改点

早期隶书中的短笔改点造成笔画缩短,使“点”画趋向明显。如秦篆“分”字构件“八”在早期隶书中线条逐渐缩短接近于点画。

有些短笔改点造成构件混同,形成异源同形的构件,如“鸟、马、焦、黑、鱼”等字中的点画形成。

2.延长

(1)横向延长

主要表现在一字之中横画的单一延长,而非线条趋直化拉伸所致。如石鼓文“天”字的起笔,“言”字的第二笔在早期隶书中逐渐延长。这些横向延长可以影响整字的体势,使其由纵势趋向横势发展。

(2)纵向延长

早期隶书中有普通的竖线、斜线延长,更有特色的是那些拖长的笔画,一般出现在字的左下方、右下方,分别趋向长撇、长捺。一般纵向延长,如石鼓文“事”字中的短竖线,早期隶书中逐渐延长,纵向贯穿整字,最后形成竖画,“争”字中的线条拉直延长形成竖画。

纵向超长笔画,不同于普通的纵向延长,上述竖线延长与同字中其他笔画长短相对协调,但下面这些竖线延长则大大超出字外,打破了整字均衡结构,体现出毛笔的自由挥洒。如秦篆“秉”字中间贯穿的竖线在马王堆简帛中的延长却极度夸张。秦篆“虎”字下面四条线条均衡,但在银雀山汉简中其中竖线却是超长笔画。

趋向长撇、长捺,早期隶书中有些左下方、右下方运行的笔画延长,初步显现出隶书笔画波挑的特色,如秦篆“步”字趋向左下方斜出的线条,在早期隶书中继续延长,超出整字之外,并带有向上的波势。“祝”字右下方延长的末笔显示出挑势,这种长撇、长捺在汉初简帛中很常见,说明隶书笔画的波挑之势在早期隶书中已经孕育。

三、连笔与断笔

线条在趋直化的过程中或拉直与其它笔画相连,或因拉直而使线条拆分成几部分,线条连断变化也是解散篆体的方式。

1.从连到断

(1)断裂造成从连到断

有些线条的断裂造成连断变化,把线条拆分成两断,使一个笔画变成了两笔,如石鼓文“余”字下弧形线条,到了秦简中断开成两个短笔,秦篆“臣”字穿插于其中的竖线,到了汉初简帛中断裂成了两笔。

(2)竖画消失造成从连到断

有些竖画的消失造成了连断变化,如石鼓文“是”从早止声,构件“早”中的“十”字到了秦简中竖画消失使上下两部分相接,汉初简帛中又出现分离,“是”字结构变成了从日从正,笔画的改变影响到了字形结构。“宫”的构件“”中小短笔到秦简中消失,使两个构件“口”的构件发生了分离。

(3)构件相离造成从连到断

有些连断变化是因构件由相互牵连到独立,如石鼓文“射”右边构件“手”与左边形体连接,到了秦简中“手”演变成了“寸”,并与左边构件脱离,相应地笔画之间由连到断,到了汉初简帛中变成了左右结构。秦篆“弘”字的连断变化在于右边线条弯曲成“Δ”,并与左边脱离。构件分离提高了基础构件的单元化程度,增强了汉字结构的可分析性。

2.从断到连

(1)延长造成的由断到连

线条的延长常常会造成笔画由断到连,如:石鼓文“丗”字的横向短笔延长连接成为一笔,“韋”字上面的短竖笔纵向延长贯穿整字。

(2)搭接形成连笔

快速书写使线条或者构件会形成搭接,如构件“示”中线条的搭接,秦篆“礼”的构件“示”有三条近似平行的竖线,到了秦简中左右两条竖线变短并与中间的竖线搭接。

(3)构件黏合造成由断到连

构件黏合不同于构件的连接,它们在黏合之后形成了新的构件或者笔画,如秦篆“鲁”字上面两个构件“又”到了汉初简帛中对接融合,形成了构件“田”,“庚”字中两个“又”亦是因构件黏合形成笔画连接。鲁:(秦公一号墓磬)——(马王堆战

(4)草化现象造成由断到连

早期隶书中出现的草化现象主要是连笔书写,形似“Z”“乙”。如秦篆“佐”的构件“工”在秦简中两横与竖画连笔,形似“Z”。“越”左下方的构件“止”到了银雀山汉简中连笔写成了近似“乙”形。

四、圆转与方折

圆转与方折针对笔画的连接状态,转法使用圆笔,在笔画转换方向时圆转而过没有棱角,源于篆书笔法;折法使用方笔,在笔画转换方向时有棱角成方形,笔画方折化有助于解散篆体。“汉字字体演变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新的笔划形态及其组合方式的出现。比如,隶体对篆体笔形弧的解散,用直笔加以替代,篆体中带有弧度的圆转成为隶体中的方折。”[3]

1.由圆转趋向方折

早期隶书中的方折化有很多类型,突出表现在构件轮廓。如石鼓文“自”圆转的U型弧到了秦汉简帛中逐渐方折,诅楚文“神”的构件“申”弯曲线条在早期隶书中方折化。

2.由方折趋向圆转

秦篆、秦简中有些笔画转折处由方折趋向圆转,这并不是方折化的退化,而是因书写材料和工具所致,毛笔快速书写使转角变得圆转,方折向圆转的演变中逐渐改变了篆书结构,降低了象形性。早期隶书中有少量方折笔画趋向圆转,如“甘”“園”从方折直线组合到弯曲线条组合,显示出毛笔的婉转自如,汉初简帛中转变成线条。另外,早期隶书处于隶变时期,字形上还不稳定,有时秦篆字形反而比简帛中的字更为方折,这种反复性也是早期隶书过渡性的体现。

同一个字中笔画变化往往是多方面的,分类越细致,交叉就越多,趋直化、方折化过程中伴随着线条的长短、连断变化,如诅楚文“者”字上面两点,秦简中逐渐连起来成弧线,后又逐渐拉直,从连点成线到笔画趋直。同时,左右断开的弧线也逐渐连接起来,左上方与右下方短线条连接,逐渐变成横画,右上方与左下方短线条连接起来演变为撇画。

早期隶书书写元素的变化复杂多样,我们从典型化角度归纳了几种演变类型,笔画的曲直、长短、连断、方圆变化在隶变阶段表现得集中而常见,推动了汉字符号化进程。书写元素演变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汉字体系的内部调整,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势必要便于书写和记忆,同时也受到书写材料、书写工具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毛笔的挥洒自如,简册的大量使用,社会用字量的急剧增加等等,这些都加速了书写元素的演进。

[1]李运富.汉字形体的演变与整理规范[M]//汉字汉语论稿.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51.

[2]李恩江.书写材料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影响[J].古汉语研究,1991(1).

[3]张晓明.春秋战国金文字体研究演变[M].济南:齐鲁书社,2006:41.

(责任编辑 陈方方)

H022

A

1672-8254(2016)05-0076-06

2016-03-11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简帛隶书的书写-构形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QN-096)

魏晓艳(1981—),女,文学博士,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从事文字学研究。

猜你喜欢

横画秦简趋向
苕溪诗蜀素帖 技法精讲(十一)
实用趋向
论西夏语动词第二类趋向前缀
画说汉字——百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云梦睡虎地秦简,让秦史“活”起来
学生写不好“横画”的原因分析与解决策略
秦朝已有九九乘数表
写字大课堂
秦简“识劫 案”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