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种稻闽紫香1号在联合梯田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2016-12-16吴正元

福建稻麦科技 2016年1期
关键词:特征特性栽培技术绿色

吴正元

(福建省尤溪县联合乡农业技术推广站,福建尤溪365102)



特种稻闽紫香1号在联合梯田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吴正元

(福建省尤溪县联合乡农业技术推广站,福建尤溪365102)

摘 要:闽紫香1号是由福建省农业科院水稻研究所以“广紫”为母本、“漳浦野生稻”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籼型香糯黑米。2015年三明市尤溪县引进在联合梯田作中稻绿色栽培,表现株叶形态好,分蘖力强,穗大粒多,高产抗病,营养丰富等特点。并总结了闽紫香1号作中稻绿色栽培的高产技术。

关键词:特种稻;闽紫香1号;特征特性;绿色;栽培技术

联合梯田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联合乡,界于北纬26°17′~26°24′,东经118°08′~118°17′,海拔110~900 m,高低垂直落差达700 m左右,水田面积1 331.5 hm2。系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海西之美十佳景点之一,福建省最美梯田,福建省摄影创作基地。近年来,随着外出人员务工增加,联合梯田存在日益萎缩现象。为防止抛荒,改变原有的种植方式,提高梯田产出值迫在眉捷。2015年联合乡农技站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引进籼型香糯黑米闽紫香1号,在海拔500~600 m的梯田作中稻绿色栽培,面积0.667 hm2,均表现株叶形态好,分蘖力强,穗大粒多,高产抗病等特点,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其主要品种特性及绿色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产量表现

2015年引进闽紫香1号在联合梯田核心区东边村蔡光华等3农户进行绿色高产栽培,面积0.667 hm2。3户每667m2产量分别为405.4 kg、398.6 kg、411.2 kg,平均产量405.1 kg,比对照当地传统常规稻黑米增产62%。

2 主要特征特性

2.1农艺性状

闽紫香1号平均株高133.4 cm,生长势整齐,茎秆粗壮,叶片宽大挺直,分蘖力较强,每667m2有效穗14.75万,平均穗长25.8 cm,实粒数106.5粒,千粒重28 g,谷粒中长型。

2.2生育期

2015年在尤溪县联合乡东边村农户蔡光华种植,5月12日播种,6月18日插秧,9月12日齐穗,10月20日成熟,全生育期为162 d,比当地传统黑米长5 d。

2.3抗逆性

2015年11月20日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稻瘟病抗菌株率综合评价为54.17%,抗性表现为中感稻瘟病,中感细条病,中感稻飞虱,感稻曲病。

2.4糙米品质

特种稻闽紫香1号糙米长度为5.79 cm,糙米长宽比值为2.25,属于中长粒型,胚乳透明,胚长2.12 mm,糙米外观呈紫黑色,有直条纹,厚度较薄,放入口中细嚼,可品尝到有甜味。米饭冷而不硬,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12.96%,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须氨基酸,比普通大米高3~5倍的铁、磷、硒等矿物质,是一个集高产、优质为一身的黑米品种。

3 绿色高产栽培技术

3.1种植地选择

根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编制的《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的要求,种植地选择在海拔500~600 m内的联合梯田核心区东边村,其梯田水土保持良好,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生物多样性高,远离污染源,具有较强保水保肥和可持续生产能力,产地环境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的相关规定。

3.2适时早播,培育壮秧

根据联合梯田地理气候条件及闽紫香1号的品种生育特性,播种期安排在5月上中旬。秧田选择在排灌便利,避风向阳,盐碱轻,杂草少,土壤肥力中等以上的田块。秧田基肥每平方米用优质腐熟过筛农家肥10~15 kg。采取湿润育秧,稀播种培育适龄壮秧。每667m2本田,准备秧床10~12 m2。每667m2大田用种量1.0 kg,每667m2秧田播种量20~22 kg。播种前,将选好的稻种用3%的石灰水,温度控制在10~15℃,浸种7~10 h,在浸种期间不要搅拌种子,浸好的种子再用清水冲洗2~3遍后直接播种。秧床消毒用3.5%多抗霉素2 000倍液2~5 mL/m2消毒,可减轻秧苗绵腐病、立枯病、疫霉病和苗瘟的发生。为了防止营养缺乏症状的出现,苗龄3~4叶时,每100m2可用水稻生物肥2.5 kg均匀撒施进行追肥。秧龄35 d左右,5.5~6.5叶龄及时移栽,移栽前7~10 d视气候状况揭去薄膜进行全天炼苗,移栽前2~3 d下午16:00左右,用生物菌液200倍液均匀喷雾,壮秧、促发新根,确保移栽不缓秧。

3.3合理密植,确保基本苗

闽紫香1号株型较为紧凑,可合理密植,采取20 cm×22 cm的插植规格,丛插2粒谷,每667m2插1.5万~1.6万丛,保证基本苗数,为培育高产、稳产的群体结构搭好苗架。插秧时做到薄水浅插、均匀插植,促进秧苗低节位分蘖早生快发。

3.4科学施肥

根据福建省分析测试中心土壤有效成分检验报告(含N 270 mg/kg、P2O517.7 mg/kg、K2O 60 mg/ kg、有机质30.1 g/kg、pH 5.5)和精制有机肥有效成分检验报告(N 2.5%、P2O51.5%、K2O 2%、有机质50%),联合梯田绿色高产栽培应采取“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早施穗肥”的方法。其具体施肥方法为:基肥每667m2施精制有机肥100 kg,分蘖肥每667m2施精制有机肥50 kg,穗肥每667m2施精制有机肥50 kg。全生育期合计施纯N 5 kg、P2O53 kg、K2O 4 kg(N、P2O5、K2O比例为1∶0.6∶0.8),其中基肥占50%,分蘖肥占25%,穗肥占25%。

3.5节水灌溉,科学用水

闽紫香1号植株偏高,栽培上要重视抗倒伏技术措施,大田水分管理主要采用两保两控方式。两保即插秧期—分蘖期保持浅水,孕穗期—抽穗期(8月中旬到9月初)保持较深水层。两控即分蘖高峰期—幼穗分化期(7月下旬到8月初)落干晒田5 ~7 d,控制无效分蘖;齐穗后控制灌水,干湿结合,促进灌浆,防止倒伏,成熟前5~7 d断水,便于收割。

3.6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3.6.1主要病害防治 主要病害是苗床立枯病、猝倒病,大田期控制稻瘟病、纹枯病。在栽培中施用腐熟好的粪肥,控制过多的施肥量,施氮量较少的一般不得病。纹枯病防控采用打捞菌核深埋控制发生。稻瘟病防控是在播种前用3%石灰水浸种可将种子带的病菌杀死。

3.6.2主要虫害防治 主要虫害是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虫。在农业防治上,倡导健身栽培,增强抗病虫能力。在物理防治上,根据害虫趋光性特点,每公顷田安装一盏太阳能杀虫灯来诱杀稻纵卷叶螟和螟虫成虫,降低害虫的产卵量。在生物防治上,大力推广稻田养鸭,每667m2养小鸭10只左右,以鸭治虫;同时,可以保护稻田害虫的天敌如青蛙、蜘蛛等。在化学防治上,根据当地农业部门的病虫测报情况并及时深入田间观察,采用治水田保大田,不达到防治指标的不打药。在稻纵卷叶螟和螟虫低龄期,每667m2用苏云菌杆菌100亿活孢芽/μl悬乳剂200~400 mL或18%杀虫双水剂250 g或1.8%阿维菌素50~70 mL喷雾。在稻飞虱发生盛期,每667m2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0~30 g或10%蚍虫啉可湿性粉剂15~20 g喷雾,安全间隔期为20 d。

3.6.3杂草防除 杂草基数低的田块以农业措施除草为主,不用化学药剂灭草;适当延晚翻地,精细耙田防除已萌发杂草;插后深水护苗,控制杂草生长,人工拔除剩余杂草或每667m2养小鸭10只左右除草。杂草基数高的田块以药剂灭草为主,在水稻移栽后5~7 d杂草萌发期采用毒土法,每667m2用赛龙(53%苯噻酰卞可湿性粉剂)70 g拌细沙20 kg均匀撒施,建立3~5 cm的浅水层,施药后保水5~7 d。

参考文献

[1]卢礼斌,蒋家焕,何琴,等.特种稻“闽紫香1号”新种质功能成份分析[J].福建稻麦科技,2005,23(4): 49-51.

[2]刘俊波,刘艳,王玉春,等. 浅谈绿色水稻标准化栽培技术[J]. 科技致富向导,2013(5): 291.

Planting Performance and High-yield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Hybrid Rice Combination Mingzhixiang 1 in Terraced Field of Lianhe Town

WU Zheng-yuan
(Agriculture Technology Station of Lianhe Town, Youxi, Fujian 365102)

Abstract:Mingzhixiang 1, derived from the CMS line Gangzhi A and the restorer line Zhangpu wild rice, was developed by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Mingzhixiang 1 was introduced and planted in Youxi county of Fujian province in 2015, which showed extensive adaptability, high and stable yield. In this paper, we introduced planting performance and high-yield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Mingzhixiang 1.

Key words:special rice; Mingzhixiang 1; characteristics; green; cultivation techniques

作者简介:吴正元(1976-),男,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收稿日期:2016-02-20

中图分类号:S511.0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9799(2016)01-0062-03

猜你喜欢

特征特性栽培技术绿色
绿色低碳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丰农啤1号大麦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
早春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
石榴短枝红在驻马店引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