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7年17个!日本“抢”诺奖有何秘诀

2016-12-15

新传奇 2016年41期
关键词:诺奖诺贝尔奖日本

17年17个!日本“抢”诺奖有何秘诀

随着2016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被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获得,很多人惊讶地发现:在自2000年起的这17个年头里,日本人已摘取了17个诺奖!日本为何能够屡次斩获科学界最高荣誉诺贝尔奖,这里面有哪些秘诀?

获益于战后长期积累

诺贝尔奖得主增加的背景是,日本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有积累。不仅是大隅所在的领域,从理论物理学到工学、生物学等,几乎所有科学研究领域,日本都拥有高水平人才。这是从诺贝尔奖诞生的明治时期一直到战后长期积累的结果。

专家认为,今后日本诺贝尔奖得主大量出现的趋势很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之后的情况尚不明朗。

此外,二战后日本经济快速的发展和飞跃也为诺奖的获得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在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制定了著名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推动经济以近于10%的年平均增长率持续高速增长。伴随着经济发展,日本的理论研究和实验都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据了解,日本的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为3.67%,排在世界的前几位。

政府和企业大力支持

日本媒体认为,诺奖重视科学发现第一人,获奖者增加说明二战后日本科学水平大幅提升,这得益于政府和企业大力支持。国家对于科研,特别是基础科学的重视以及长期且稳定的高投入。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就制定了要把GDP的2%用于科研的政策,而且即便之后在70年代面对全球经济动荡,乃至80年代的经济泡沫破裂,日本的决策者都没有动摇过。

日本政府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不断增加科学技术振兴经费的背景下,企业也积极从事基础研究,很多从事自然科学领域研究的日本企业和大学随之崛起。

二战后,日本以科技作为立国之本,举全国之力投巨资进行科技创新。日本政府向大学和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等公立研究机构大量提供经费。

文部科学省外围机构——日本这一学术振兴会负责制定具体科学研究项目,其掌管的科学研究费是日本最大规模竞争性申请类科研费,是当前日本科研经费最重要来源之一。

日本学术振兴会的科研费预算安排纳入日本政府5年一度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15年已经是该计划实施的第四期。经费金额从500万日元到2亿日元不等,重点项目无上限。

鉴于微课、翻转课堂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及特点,我们尝试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并应用于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具体方案如下。

大隅良典:凭借发现细胞“自噬”机理获得本届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科学教育是“变现”途径

科学教育才是能真正将经济基础和国家财力上的支持“变现”的途径。在上世纪中后期,日本不仅大力推广科学教育,传播科学思想,而且日本理工科教育的发展,更是迎来了一波高潮。

日本文部省大力鼓励学者发表更多高质量论文,像诺奖得主辈出的欧美国家一样,增加发表论文在国际上获得好评的比例,在日本创造更多集合各国优秀研究者的研究据点。

不要小看多发表论文这一点,因为诺奖候选人将经过各个奖项诺贝尔委员会筛选,其中有多位委员从事过权威科学杂志论文审查工作。日本候选人即使最终落选,如果给委员们留下印象,今后论文也会受到关注,并有望在未来继续成为候选人。

此外,日本科学研究十分注重传承性。自然科学,尤其是基础物理学,仅仅依靠严谨扎实的作风是很难做出诺贝尔奖级别的成就的,优秀的指导老师,良好的团队协作,一流的设备,都是很重要的。顶级科研项目是有传承的,经常是诺奖老师带出诺奖学生,一流实验室出多个诺奖。而日本物理学科的11位获奖者,也在很大程度上恰恰说明了这个道理。

例如,大隅良典曾于1974-1977年在洛克菲勒大学做博士后,继承了那里的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传统,那个地方一共出了4个细胞生物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人的学生包括大隅良典又在各自的国家和实验室继承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传统,并获得重大成果。

同时日本生物医学研究也有一种长期坚持不懈的精神,即在一个方向会研究很多年,虽然在一定时间也会做一些调整,但大方向是一致的。

紧跟美国步伐,独立不受干扰

此外,日本人努力学习西方,目前的医学研究主要追踪的是美国。198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利根川进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其研究成果基本上是在美国的实验室中取得的。

其他很多研究人员都有在美国学习进修的经历,例如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和2001年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都曾在美国大学进修。这种在世界上科学最发达国家学习和研究的经历使得日本研究人员能了解和发现学科领域最新的研究动向,知道向什么方向探索。

另外,日本研究人员自由独立研究也是研究领域不断出成果的关键。日本的大学教授和研究所人员申报课题获得一定份额的经费后,就不再进行公关和操心经费,可以数年如一日地进行扎扎实实的科学研究,不受外界的干扰。这些就是日本生理学或医学奖研究能出成绩的原因。

(《济南时报》2016.10.7、《新京报》2016.10.4等)

【链接】

“细胞自噬”对人类会有哪些影响

今年大隅良典良能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独自收入囊中,其理由则是在“细胞自噬”领域的杰出贡献。那么,作为基础性研究的“自噬”会影响人类的哪些方面呢?

首先就是治疗癌症。如果我们能知道怎么控制细胞自噬过程,也许就能让一些早期癌变的细胞通过加剧自噬的程度,让这些细胞凋亡以免发展成为癌症;另外还可以通过抑制癌症细胞的自噬,配合其他综合干预措施后,癌症细胞就会因为缺乏营养而死掉。

第二个方面是针对神经系统很多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人体的神经细胞不可再生,自打出生以后就是那么多,所以神经细胞能不能长寿,自噬细胞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果不能有效清除垃圾,就有可能造成帕金森氏病、阿尔兹海默症,这些病都跟神经细胞的不正常死亡有关。如果有办法可以控制神经细胞的自噬过程,那么就可以及时清除神经系统的垃圾,从而延缓、改善甚至逆转疾病。

第三个方面就是对病毒和细菌感染的治疗。病毒和细菌的感染是造成人类生病与死亡的主要原因,如果这些“侵略者”在细胞膜外面,免疫细胞就可以来对付他们,但如果像病毒那样,入侵到细胞内部了,那自噬过程能不能保护细胞,集中精力攻击病毒本身呢?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治疗糖尿病以及衰老。有观点认为,绝大多数1型糖尿病是一种病毒感染后导致的胰岛细胞自噬凋亡,而2型糖尿病则是人体脂肪细胞受到了某种刺激后出现了一种自噬分化现象,所以如果能够进一步搞清楚自噬调控机制,就有可能为防治糖尿病提供崭新的思路。而人体的衰老目前看来也是一种自噬受抑制现象,如果能够激发或者重建人体细胞的自噬,那么就能够完成细胞层面上的新陈代谢过程。

需强调的是,“自噬”现在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没有神药被研制出或者批准上市。大隅良典就曾担心基础科学的境遇。“我自己不能造出良药,基础科学不是为当下的社会直接服务的。”但只有把原理打通之后,才能有前景,不是么?

(《新民晚报》2016.10.10)

猜你喜欢

诺奖诺贝尔奖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诺贝尔奖知多少
探寻日本
聚焦诺奖
残雪,为何能成诺奖热?
《黄金时代》日本版
诺奖也征服不了的好莱坞
诺贝尔奖的由来
屠呦呦获诺奖引发哪些思考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