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情境,打造高效与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2016-12-14朱晓燕

师道·教研 2016年7期
关键词:月光曲贝多芬课堂气氛

朱晓燕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和服务于生活的,情境创设的起点是教师、学生与生活三者之间的联系。创设情境,就是把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连接起来,强化他们的生活体验,增进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从而打造高效与充满活力的课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满足好奇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具有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生动精彩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思维活跃起来,并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营造气氛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场所,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言行举止,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眼神,都可能影响课堂气氛,对学生产生影响。当一个充满朝气、热情洋溢的教师出现在讲台时,就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良好的课堂气氛,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它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前提,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

三、巧妙设问,创设情境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确实,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好的提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要让学生感觉到新面临的问题与旧知识、旧经验是有联系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与探索,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相反,无疑而问或拔高而问,不仅起不到问的作用,还会破坏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果。

四、利用课件,再现情境

语文的媒介是语言文字,语文教学通过语言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描绘、论述来实现的,其特点是阅读、感悟、联想、贯通。教师应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欣赏,来激发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人物的情感共鸣和个性张扬,从而提高语文素养,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有感情的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如:《月光曲》一文的第八、九自然段描写了贝多芬即兴创作并演奏《月光曲》的情景。为了让学生了解《月光曲》创作的原因和它的内容、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爱心,我首先把学生带入“月夜清幽”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去,让学生感到正是这柔和、幽静、梦幻的氛围,遮盖了茅屋里的贫困和凄凉,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爱好音乐的人们,所以一股创作的激情在他胸中激荡。于是,借助这一段的配乐朗诵我动情地描述道:“此时,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月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这是一个多么凄清幽静的夜晚啊!贝多芬满怀深情地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学生进入了这一情境后,我又指着表现《月光曲》内容的三幅幻灯片,让学生看着大海、月亮、波浪等景象,听着《月光曲》,自然地联想到了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满了银光,继而月亮升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接着风起浪涌,宁静被完全破坏……

合理运用愉快的情境教学,学生就会在学习的实践中,将“苦学”转变为“乐学”,建立起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达到“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崖乐作舟”的新境界。

责任编辑 邹韵文

猜你喜欢

月光曲贝多芬课堂气氛
亦远亦近贝多芬
“读”好《月光曲》,教出语文味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营造方法
月光曲
月光曲
高中英语课堂气氛的活跃优势研究
浅谈课堂教学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