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生课外练笔指导探索与实践

2016-12-14刘光耀

师道·教研 2016年7期
关键词:周记课外班主任

刘光耀

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课题。研究者对此都提出过不少理论和方法,其中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加大作文的练习量,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举措。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却是问题的结症。化解这个结症,对作文教学,尤其是对基础相对比较差的中职学生的作文教学,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中学(包括中职)作文教学,很大程度上是为对付各种考试,作文成了苦差事。多数的作文教学过程是命题(有时表现为给材料、话题)、写作前指导、批改和评讲四个步骤。这有其优点:好操作,易对比。但是也要看到,有时命题难以兼顾不同学生的兴趣、个性、智能差异,有时更是以教师为主,使有些学生无话可说。这都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努力和创造精神。这是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叶圣陶先生在小学、中学和大学都曾任过教,是公认的资深语文教育专家,他特别强调“课外练笔”。 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一文中,“强调课外练笔,写日记,写信,写笔记,写自己的种种想要写的,同时强调课外练笔多,这才可以使写作能力越来越强 。”语文教育家魏书生要求学生每天完成500字的作文,训练卓有成效,高中新课标也规定,三年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这些都说明课外练笔的重要性。

一、中职生课外练笔,先解决如何写得出的问题

从作文教学来说,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感到有写作的需要,有鱼鲠在喉,不吐不快,非写出来不可。这样作文就是一种最佳境界的作文。为使学生感到有写作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在设计课外练笔的时候,使学生认识到把自己的见闻感受、见解通过写日记、书信、新闻报道、调查报告、生活评论、时事评论等传达给别人,是社会交际沟通互动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也是人立足社会的基本技能。他们是职业中学的学生,学习主要不是考大学,而是为了就业。掌握这种技能,提高作文水平,尤其是提高实用文体,如说明书、调查报告、求职信等的写作水平是他们的迫切需要。制定这个作文计划就是以这个为前提的,也是围绕需要来定计划的。这与教育部颁布的最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一致,即“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应关注他们的学习困难,重视他们的学习需求,……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实施分类指导和分层教学。”

(一) 计划内容

作文内容和形式比较灵活,字数300字以上,但必须保证每周至少要练笔1次。文体不限,可以用日记、周记都行,告诉同学们,无论发生在学校还是家庭社会的,是自己所见所闻所感,包括对班级,老师,学校的意见或建议都可以形成文字。还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可解决“无米下锅”的问题,那就是要让找不到“米”的学生,让他们从这几个圈子中寻找,即生活圈(家庭亲友、校园生活等),兴趣圈(文体、旅游等)社会圈(新闻事件、热门话题等)自然圈(生物、山川等)。这样能够让学生带有目的有方向地去环顾生活的方方面面,头脑中有要表达诉说的这根弦,做生活的有心人,带着任务区观察,记录诉说,将要写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打通,从熟悉的、感兴趣的、新鲜的生活事件中找到写作素材,也便于激发学生回忆与反馈,坚持下出,能有效解决“无米下锅”的痛苦。

(二)计划实施机制

语文的平时成绩主要由自主作文来体现。课外练笔作文中设计有有“一周一议”、“校园新闻”等范围,使之与学校校报、学校广播站,学校计划中的活动接轨,让学生写的内容有倾诉的对象,鼓励他们为校报、广播站投稿。使他们的作文有用武之地,提供课外练笔的环境,并评出“投稿积极分子”来奖励,并把优秀之作推荐到市广播电台和市级或市级以上报刊上,以此充分调动同学们写作文的积极性。

人们常说的“放胆文”,先让学生有东西可写,(对于课外练笔来说,“写什么”比“怎么写”更为重要。)让学生能无拘无束,随心所欲抒情写意,尽情体验表现和宣泄、想象和创造的乐趣,驾驭文字时的心潮涌动的快感。这不是像普通中学作文那样,以升学为目标,是“功利化”的,而是以培养写作乐趣,促进自主写作文,在多写的基础上逐步建构起来自己的作文知识,提高作文能力。

二、中职生课外练笔,解决如何写好的问题

(一)实现三赢

如何写得出的问题解决之后,如何写好的问题解决才是课外练笔的最重要目标。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就方便了。我们先就班主任不是语文老师的情况来谈。课外练笔的任务,是在新生刚入校时,由语文老师与班主任沟通,并且让班主任以周记的形式布置这个任务,安排专门的班干部在每周周四收上来。先由班主任批阅,主要从思想内容方面,如学生成长,思想状况等方面批上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于练笔中反映班级问题应,当及时给以解决,给他们更多地是鼓励和表扬,以保障其持续的写作动力。

文学理论上有“形象大于思维”这一理论。在阅读学生周记中,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有些同学写的一件事,其用心是想说明参加一项活动过程,或占到什么便宜,老师却从中看到的是隐藏安全隐患或者是损人利己甚至是违法乱纪的行为。这当然要对症下药,效果当然理想,然后再由语文老师从选材、立意、语言等方面指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两位老师都应该在周记上打上分数,告诉学生班主任打得分数是学期末操行等及操行分数的主要依据之一,语文老师打的分数是的语文平时成绩主要依据,与作业同等重要。对于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都比较出色的,2位老师都要对其表扬,并且征得本人同意,及时向班级微信群、学校广播站,校园网或有关报刊推荐,以鼓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对同一素材进行写作的同学,老师要选出优秀的与水平一般的进行对比评讲,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我的一个班的教室被学校要求由2楼调换到5楼,大部分同学在周记中都写此事件,几乎都是埋怨每天爬到5楼上课,没有在2楼那么轻松等不好之处。但是有一个女生张莹莹在周记中却这样写:可以健身,登高望远,俯视整个校园全景……同时又指出最辛苦是外语老师了,她年纪大身体肥胖,且有病。语文老师可以从中指导大家如何从平凡的生活中写出新意,比较深刻感人的文章。甚至可以就此讲解大家思想高度决定文章深度,要想把文章写好,先把做人做好。

正如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在《美的人生》所做的诠释:“人品的修养,实在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思想情感为文艺的渊源,性情品格又为思想情感的型范。……李白的徜徉自恣、杜甫的每饭不忘君国,都表现在他们的作品里面。”罗丹名言“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种理论,是如何在这篇周记中体现的。

班主任也可就此表扬那个同学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关心他人的品格优秀,以此来消除同学们的埋怨情绪,不应当说这是学校决定,班主任也没办法,来面对学生的不理解情绪。类似这样,老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活动和思想,帮助同学解决反映对学校和社会问题的困惑,代沟问题。这样就可以达到学生,班主任,语文老师三赢得效果。

(二) 分类指导

语文老师可以对周记中存在的写作问题进行归类剖析,分类指导。比如有些同学叙事不细致,总是粗线条勾勒,三言两语或认识肤浅甚至错误等。对于这种情况,可先先做些必要指导,最好是表扬在这方面做得优秀者,再让这些优秀者去一对一或一对多向讲解如何把事情叙述细致清晰,学生之间这样交流尤其是中职生异性同学之间这样平等交流,都是写大家共同面对的或经历的事情,有共同感受,比老师居高临下的指手画脚,效果要理想。

对于评论性的作文,如观后感或读后感这类文章,在周记中占的比例较大,可是感受肤浅雷同的现象也普遍存在。老师可以让学生学得会看得懂的作文作者来谈体会,做示范。我班有一个同学吴善迪在写《老人与海》的观后感中,这样写他的启示:老人费尽千辛万苦,几乎葬身大海,却仅收到一副毫无价值的鱼骨头,这样的悲惨命运,重要原因是打鱼这种职业,收入不稳定,存在风险。这启示自己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将来找一个收入稳定体面的职业。

这样的启示,虽然与海明威要歌颂的硬汉精神不符,但是毕竟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且结合自己生活实际意义,让我这个语文老师也产生几分惊喜。让这样学生身边的高手来现身说法,自然比老师讲得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认知主体在与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而不是靠老师的传授得到的;认识主体的认识发展是通过意义建构的途径而形成的。这些理论启示我们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习,是一个认识主体对未知的探索和理解的过程,而不是老师的头脑去代替学生的头脑。

当然对于比较优秀的学生,老师要引导他们透过场景和事件来揭示学生自己的生活思考与生人感悟,这样才能在观察中思考,思考中观察,实现良性循环,实现文章水平的提高和价值,避免这类因学生“原地踏步”而产生对课外练笔的惰性,失去带动大部分后进生的作用。对于少部分基础相当差的学生,老师应该一对一的,对症下药指导。

以上这些做法,让语文老师工作量就加大了,语文老师可以选1-2个班这样做,并且是在新生刚开学坚持一个月。第2个月开始只选同桌中的一个批阅,再以后只选班上三分之一轮流批阅,这样把这个工作当着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以读促写

还有一个促进学生课外练笔的方法,即以读促写。老师除了推荐一些书籍报刊(如《读者》),还可以选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理解水平的时文佳作,并且附上一些必要的评点(重点介绍其中的写作方法和这些方法的意义)提供他们研读,以此来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迁移。本人就曾选编过《佳作选读》等资料,颇受学生欢迎。同时也要每月选出本班优秀作文(当然包括课外练笔的)或编辑成为班刊(主要由学生完成,老师把关,锻炼学生能力又减轻教师负担)。使学生从中吸取写作营养和动力,比与他们生活和实际语文水平距离好远的教材,讲得老师口干舌燥好得多。至少老师评讲学生作文,这作文虽有不足之处,但是更接地气,更受学生欢迎,更易入耳入脑。

三、课外练笔的实践效果

由于这种作文训练解放了学生的思想,手脚也放开了,有了充分的自由,大部分学生有了丰富的作文素材:内容有些是老师指定的话题,让他们来讨论,发表自己内心的想法,如如何对待玩手机,早恋等问题。更多地是学生自由书写,向老师(也包括班主任)反映本周以来自己的所见所感,无论是班内,宿舍或家中甚至是周日或假期在社会上的见闻,如反映自己建了新房,买新车,家中辞退工人,姐姐当新娘等私事。不仅就事论事,还在清晰生动的叙事之后,也谈到感恩和珍惜。也有写个人的好恶,对名星时尚的崇拜﹑自己青春来临时的心理感受﹑对异性的好奇等。老师的认真阅读批改,附上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更促进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多数命题作文没有的素材都让他们涉及到了,对作文不再那么厌恶害怕,把作文当作一种宝贵经历的记录纪念﹑渲泄﹑爱好。激发他们表情达意的热忱。由于熟视无睹等种种原因,他们会对自然、社会生活等现象产生间歇性麻木,通过这种群体性活动(全班都参与书写、评论、展览,能够唤醒学生这种麻木性的沉睡意识和心灵。他们一学期大部分都能写出三十多篇甚至更多的作文。虽然有的只有两三四百字,但是最难得的是形成了写周记,写小作文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头脑中因此有了写作这根弦,有意识去留心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中的有趣味的点点滴滴,积累了不少素材,再课堂作文或考试时候,不在为写作文无米下锅发愁。

经过多次修改的作文赢得同学和老师的好评,有的被推荐到校刊,学校网站,广播站,甚至市级媒体去发表获奖,学生有成功感。也让学生认识和体会到读和写可以互相促进,从而去实践。例如他们在写作文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会查找资料(从书报或者网站)以使作文写下去。至于他们读书时受到启发,发表看法﹑感想,更为常见。学生通过训练自己熟悉喜欢的内容,从而探索建构一些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如何紧扣中心选材,过渡,照应,处理详略主次,语言表达如何富有变化出彩等。有了这些,就会不自觉迁移或渗透到正规的应试作文中去,先解决写得出的问题,再解决写得好的问题,就是让学生在课外练笔的写作实践中,把通过“图式”、 “同化”﹑“顺应”建构起来的作文知识应用于写作实践,在实践中巩固提高,灵活应用这些知识,使之上升为写作能力,比较巧妙达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

责任编辑 邱丽

猜你喜欢

周记课外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夸夸我的班主任
写进梦里的周记
班主任
帮忙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
周记辅导应符合学生的口味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