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年段名著教学模式的探索

2016-12-14廖雁

师道·教研 2016年7期
关键词:静心廉颇蔺相如

廖雁

古今中外名著是文学殿堂中瑰丽无比的珍宝,作为一种弹性的语文阅读教学内容,这些珍宝以精妙的语言、深刻的内涵、独特的形式擦亮着学生的眼球,荡涤着学生的心灵,柔软着学生的心房。

一、“意” “言”相融,深化文本的精神内涵

“得意”,实指琐碎繁琐的内容分析。“得言”实指习得语言,找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感悟语言和创造语言。且看《将相和》教学设计:

(一)整体观照初会“意”

在学生初读课文,理清脉络,分清关系后,以小标题来概括三个故事。从课题入手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炼词锤句悟深“意”

重点研读蔺相如和廉颇的语言,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如,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负荆请罪”的人文内涵,教师通过抓“人物语言”的描写,采用“研、读、写”三步曲。

研:研读两个人的态度不同,感悟情感。

读:着眼语言文字,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辐射全文,感受廉颇的居功自傲。抓蔺相如的话,辐射全文,深入感受蔺相如的顾大局,识大体,以国家利益为重。

写:想象写话:廉颇负荆请罪,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提示: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人物的语言必须符合人物的特点。

以上设计,教师找准了“意”( 人文)和“言”(语言)的结合点, 找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语言的感悟创造与人文内涵自然融合,水到渠成,毫无斧凿之气。

二、“读”“写”同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 情境创设,融情朗读。著名戏剧家、电视艺术家姚锡娟老师曾经谈及“朗读八字经”,其中包括“熟、懂、化”。熟——感受作品的内容,背景等外在和内在的东西; 懂——对作品的理解,除了理性的分析,与作品人物感情上的相知更为重要;化——把人物的情化为自己的情 。名著里有很多优美且含义深刻的句段,若能联系上下文,联系作品的内外,创设情境,让学生有声有色地融情诵读,“懂、化”二字也便水到渠成了。且看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熊海滨老师执教《少年闰土》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和闰土一起来到了西瓜地里,你们看哪,看见了什么?

生:略

师:多美的月夜啊,你们再看,又看见了什么?

生:略

师:还看见了什么呢?

师:是呀,刚才同学们看到了这些有意思的情景是多么的有意思啊。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起来体会。

师生接读这一段。

师:停,声音这么大,猹全部都给吓跑了呀,猹是特别警觉的动物,(师用低低地声音说“月亮底下”)

生小声地读

师:担心哪,孩子。

生急一些:它不咬人吗?

师:非常担心哪!

生更急一些:他不咬人吗?

生:接着往下读

师:快刺啊,快刺!

生:接着读

师:看瓜刺猹让你读出了闰土的

生:机智勇敢!

熊老师没有让学生煞费苦心地去分析闰土是如何的机智勇敢,而是通过情境创设,融情朗读,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2. 情感体会,咀嚼默读

引导学生揣摩、品味,体会语言的精妙表达,触摸作者情感,咀嚼性默读可体现其独特的作用。且看《地震中的父与子》片段:

师:请大家静心默读课文1—12自然段,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把它画下来,还可以做上批注,可以是一句话,可以是一个词,可以是一个字,甚至可以是一个标点符号。(生自读勾画写批注)

生:谈感受(略)

师:真好,同学们从字里行间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但,现场的家长、消防员、警察等却认为他已经——失常!(板书:失常)为什么?再次默读,找出答案。

教师不以满堂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感悟,而是通过学生咀嚼性默读逐步感受父亲的了不起,体会父爱的崇高伟大。由此可见,默读是高层次的阅读方式,只有真正静心默读,静心思考才能走进名著的天地,作者的内心。

责任编辑 邱丽

猜你喜欢

静心廉颇蔺相如
“云自习”:静心,还是云游
“云自习”:静心,还是云游
行走中的静心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大粮积雪 谁解老将廉颇心
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