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德育教育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2016-12-14刘欢

师道·教研 2016年7期
关键词:世界观人生观音乐作品

刘欢

一直以来,德育教育都是我国学校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初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初中各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个初中音乐教师,笔者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依据音乐课的特点,将音乐与德育无缝结合,将德育教育渗透入音乐课堂教学中,取得了相当好的教育效果。

一、德育教育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什么是德育教育?按照字典的解释,德育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与数学课等注重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课程不同,音乐课是注重于学生的感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显而易见,德育教育与音乐课有更多的共同点,都是注重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情操。那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呢?

1. 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初中学生接触到的音乐作品也越来越丰富。在音乐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让初中学生学会辨别哪些音乐作品具有正能量,哪些音乐作品是不健康的,从而陶冶其情操,培养健康的情感。

2. 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初中学生正处于由童年进入到成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思想逐渐脱离了童年期的年少无知,但是又不具有成年人的思想成熟,因此,初中生的思想状态比较动荡、不稳定,正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引导初中学生的思想往积极健康向上的方面发展,从而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音乐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具体做法

1. 示范教育,以身作则

教师的思想、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身教重于言教,理论的教育,只有伴以榜样的示范,才能产生效果,因此,教师必须从语言到行动严格要求自己。如果学生对教师有良好的第一印象(指得体大方,符合教师身份的形象),那么将会是教师顺利展开教学工作的第一步。

上课之前,笔者都会认真审视自己,衣着是不是整洁大方?举止是不是端庄得体?等等。上课时,笔者努力做到教态自然端正,语言富有激情,板书工整认真。以自身的形象为榜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学会做一个举止端庄、形象得体大方的人。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德育寓于形式中

音乐课堂教学中,笔者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情境教学法。在教授每一首音乐作品前,笔者都会给学生介绍该作品创作的时间、经过,以及作者创作作品时的心理、思想状态等,如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等等,并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伟大的情怀和波澜壮阔的人生。

小组活动法。在教授音乐作品的时候,笔者不仅仅教学生演唱作品,还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学生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演绎作品。让学生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深切感受作品所传递的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等情感力量,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

3. 音乐与生活紧密联系

音乐教材中,有不少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对学生能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作为音乐教师,笔者积极寻找这类音乐作品与现实的联系,挖掘其中的德育要素,教导学生把音乐跟现实联系起来,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德育思想。

例如,教授著名歌唱家阎维文的《儿行千里母担忧》这一首歌时。课后,笔者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到家里,要多与母亲沟通,或者为母亲分担家务活。然后每人都要写一篇与母亲在一起的笔记,下一次课上课的时候交上来。通过这样实际的方式,让学生与自己的母亲更亲近,强化母亲在学生心目中的伟大形象,从而在实际中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让学生深切认识到孝道的重大意义。

总之,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书,更要育人。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进行德育教育渗透,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世界观人生观音乐作品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智能化的“世界观”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走向理性:近代以来中国世界观的嬗变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