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主体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2016-12-14李孟歆侯静孙雪洋

教育界·下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协同主体体系

李孟歆+侯静++孙雪洋

【摘 要】协同创新是高等院校实施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思想。文章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积极构建校企、校所、国际交流与合作人才培养新体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多主体协同创新才培养体系 现状 方案

2012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要求高校要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

协同创新是高等院校实施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理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除高校外,科研所、行业、企业,甚至政府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均有自身的优势与可以利用的资源条件,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各系统共同合作,形成合力及协同效应。

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经济社会转型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协同创新,建立与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相适应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构建等,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对高校创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践改革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促进辽宁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一、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现在的协同创新模式已突破传统的线性和链式模式,呈现出非线性、多角色、开放式的特征。东北大学建立了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采取特区式招生吸引优质生源,根据研发需要按需单独设立指标,形成良好的创新性人才的培育氛围;创新中心覆盖的高校联合招生,单独设置创新课程,共同成立实验班,跨校、跨学科、跨专业选课,实现学分互认。沈阳建筑大学利用同中国建筑总公司、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沈阳水务集团等知名企业合作办学的契机,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通过多方合作共同制定学校人才培养标准,构建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辽宁省共推动了23所高校的66个科技平台与53个省内重点产业集群开展对接合作。

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已经取得积极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与企业的紧密联系造成的“工程化”不足问题;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激励及评估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立足多元主体需求,而不是单一主体,优化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等。

二、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方案

以沈阳建筑大学信息类专业探索构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例。结合教学工作实际,该专业形成“3+0.5+0.5” “3+1+X”等校企、校研、国际合作等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现场学习、课题设计、项目研发等,将企业人才培养需求直接引入在校学习期间培养,达到学生学以致用、学校培养对路、企业缩短培养期三方共赢的效果。

打通学科间壁垒,推进跨学科和多样性教学。研究基于问题的学习与项目研究为特征的研究性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推进“合作性”学习、“项目化”训练、“开放性”实验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教学科研相长的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课程之间打破学科壁垒,采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课内外相结合,引导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其潜能;开展以项目为驱动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教育;建立基于实验、实境、虚拟仿真理念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虚实结合,为学生提供主动实践平台。

制定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个性化要求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通过过程管理、成果展示、分组通论、答辩考核等形式对培养效果进行综合评定,从企业、研究院所与学校等多角度全面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及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论

多主体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打破了以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局限在单一高校、单一学科专业的局面,探索了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强调满足多元主体的需求;此外,改变了现有实践环节多为现场实际操作的现状,形成了基于实验、实境、虚拟仿真理念的模式,建设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推进了实验教学的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念良,李望国.高校构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对策与建议[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6):76,78.

[2]季青春,考宏涛.基于“协同创新”模式大学生新型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35-36.

[3]陈昌贵,曾小军.通过协同创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J].江苏高教,2013(01):16-19.

猜你喜欢

协同主体体系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协同进化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