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80年代与90年代人教版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用字情况对比研究

2016-12-14张婷郑珊

教育界·下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用字生字识字

张婷+郑珊

【摘 要】文章对80年代和90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识字教学部分的用字情况从字种、字量、字序三个角度进行比较,发现汉字教学用字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如字种选择上未实现“识写分流”;字序的安排上没有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汉字的结构规律;字量的安排上带有任意性等。

【关键词】80年代 90年代 人教版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 用字情况 对比

识字教学一直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语文教育的发展,也关系到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提升。识字教学更是小学低年级阶段语文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尤其在当下全民汉字书写水平低,“提笔忘字”的情形下,写字规范等问题严峻,提升汉字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而想要提升学生对汉字的掌握效果,追本溯源,要从语文教材着手。教材是具体教学实践的参考,教材本身只有合理、系统、科学,才能成为教师教学实践中的方向标。因此,对小学语文教材汉字教学部分的编制情况进行考察,是迫在眉睫的工作。

小学分为三个阶段,低年级主要学习基本的汉字,为中年级的词句训练以及高年级的篇章理解打基础。本文以80年代(1987年11月第二版)、90年代(1993年4月第一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每套选取其中的低年级教学使用的全4册(书后以附表形式呈现生字表)为对象,分别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进行低年级汉字教学用字的对比研究。

研究识字教学之所以从生字表出发而不对课文用字加以考虑,是因为课文用字中出现的所有汉字,其范围要相对广泛很多,并且受到课文内容本身的影响。教材中的课文多是选择现成文章而不是自编的,因此字词方面极大地受到了文本本身的约束。而为了响应国家关于语文课程的思想教育性,入选教材的多是名家经典之作。这些文章在文字选用上多有自己的行文和遣词造句特点,文字使用上也跟日常生活用字存在不同之处,所以范围要广很多。甚至有些课文用字生僻,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少,遗忘率高。而生字表则是综合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已有水平与教学大纲而有原则、有目的地选取规范字种,也是学生识字水平评估的主要参考依据,因此更具有代表性和研究意义。

特点在比较中彰显,对80年代和90年代的教材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发现长处和短处,把握各个版本教材的特点,找出有待改进完善之处,以克服单套教材的局限性。当下正在使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生字表分为会写字和会识字两个字表,会写字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既能认又会写,而会识字只要求认识即可。而1987版和1993版教材则并未加以区分。本文从识字教学用字的字种、字序、字量三个方面进行统计对比,统计数量时主要结合频度,以此来完成各部分要素数量的收集,对其数量关系进行纵向的对比分析,揭示这些要素之间随着历史的发展是否存在联系,探索其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尝试对统计的结果进行正确解释并提出建议。人民教育出版社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编写教材,直至80年代末,教材编写开始注重语文学科特点,关注语言文字训练。因此,对在此之后出版的教材内容进行研究更具有现实性指导意义。

一、两套教材字量情况对比

虽然教材的字量安排均受到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但是两个版本教材的字量选择上随意性极强。

从表1中可以看出,80年代一、二年级各个学期所要求掌握的生字量分别为201个、323个、392个及375个,均高于90年代对应学期生字量的安排。90年代,教育工作者开始着手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素质教育逐渐被重视起来,因此生字量在80年代基础上稳步减少。90年代版本,一年级上册的生字量比80年代减少了20%左右。80年代与90年代在字量安排上的差异指数在1.6%~11.3%之间。其中,差异最小的为二年级上学期,为1.6%;差异最为显著的是一年级上学期,高达11.3%。

字量安排上的不同体现了教材编写趋势:重读写的趋势弱化,开始重口语表达。从总的生字量来看,80年代一二年级的总字量为1291个,90年代为1180个,减少了111个汉字,相当于减少了一年级上学期一半以上的生字量。字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教师更多的主导权,让教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一年级是识字教学的起点,90年代,教材开始考虑到学生在入学后既要学习汉字,又要掌握拼音字母,任务过重,影响识字效果,因此开始有意识地减轻一年级入学初的识字量,主要学习拼音,避免学生因过重的学习负担而降低汉字学习热情。一年级下学期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拼音学习任务,因此开始大幅度增加识字量,90年代增加了75%的生字量,80年代则增加了60.7%的生字量。二年级上学期的差异指数在1.6%左右,是生字教学安排差别最小的一个学期。两个时代均将二年级上学期看作是识字教学的一个转折阶段,字量安排上有所减轻,以巩固所学知识,为更好地进行接下来的字词学习打基础。总体来看,90年代开始重视学生口语等方面的训练,减轻了生字教学任务,从4.5%的差异指数来看,80年代与90年代教材在字量安排上差异并不显著。

二、两套教材识字教学用字字种情况对比

由表2可以看出,两个版本教材识字教学用字的字种选择跟2500常用字表的吻合度达到96.5%~97.9%。80年代版本的字种选择情况,无论是同字表一(2500)还是字表二(1000)比较,都明显优于90年代教材。可见,字种的选择并没有随着时代的推移而实现优化。教材编写时选择使用频率高、使用范围广的字种作为教学首要内容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具体的操作中就存在一些困难。比如,常用字表和儿童口语用字是不是百分百重合?会不会有一些儿童常用字词并没有收录进常用字表?这些字表的制定依据都是从成人用字的角度出发,对小学生来说,是否应该制定更科学的教科书用字字表,以作为教材用字依据?识字量的增加,必然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这就对教材字种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具有科学性,符合常用性。80年代以来,检测汉字常用与否的一个主要参照标准就是2500常用字表与1000次常用字表,两套教材在选取字种时也是如此,因此有着极高的吻合度,可以高达99.9%。一些汉字虽字形复杂,但因与生活息息相关,如鼻、姐、妈等识别率也很高。从字种角度考虑,学生认识度最好的字的特点如下:笔画数较少,多为象形独体字,如火、日。而根据汉字效用递减率原则,高频字使用的频率高,随着汉字使用频率的降低,该汉字使用的语境大大减少。小学低年级阶段应该尽可能多地学习高频字、常用字,以便让学生尽快地进入阅读,这就需要明确识字的先后顺序。字义具体的字先被认识,如水,这类字在生活中比较常用,是儿童平时生活中可见、可触、可感的字,编排应靠前。小学一年级学生在口语上已经可以表达自己所想、所见。但是会说,并不代表能认识,更不意味着可以准确写出该汉字。儿童口语中经常说的汉字,在语文课上优先学习可以起到强化和巩固的作用,达到更好的识字效果。

三、两套教材识字教学用字字种、字量情况综合比较

汉字教学内容一直都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点,历来不乏学者的研究。早在1961年,辛安亭就做过生字教学有关字量统计方面的研究,其从1904 年到1959年55年间出版发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30 种,以其一、二年级所教的全部生字量为对象进行分析,发现各版本教材在字量选择上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两个年级下来,30套教材中有的教材共教了1807字,而有的教材仅仅教了910字。其中有14种小学语文教材(占了30种教材近一半),所教字数量在1100~1300之间[1]。经过简单的概率推算,可以看出一般教材两个学年下来,只教了1200多字,学生每天学习2~3个字。每天所学的汉字中,很可能还存在着学生在学龄前已经通过课外阅读掌握的汉字。可见,教材汉字教学部分的合理性有待增加。将两套人教版教材识字教学用字的字种、字量情况做综合的比较,如表3。

80年代和90年代教材,因为尚未实行“识写分流”,认写比率为1∶1。两个时代的教材在编写上均未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入学初,学生生字量薄弱,但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了大量汉字,认识却不会写。只有笔画简单或者幼儿园阶段学习过的汉字学生才能书写出来,但也不能保证笔顺的规范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教材识字内容的设置将“识”与“写”分开,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的生字习得量。生字量安排最多的一个学期都是二年级上学期。80年代二年级上的生字量为392个,是四个学期中最多的一个,而90年代生字量最多的一个学期是380个字。可见,识字教学字量的安排上呈现梯度特点,并且有一脉相承性。

由表4可以看出,两套教材选择的相同字种仅990个,占总字种数的66.8%。两套教材由同一出版社编写发行,相隔时间不足5年,但是在字种的选择上呈现出极大的差异。可见,教材编制的字种选择上缺乏有效的参考依据,随意性强。

四、两套教材字序情况对比

字序指该汉字在生字教学中出现的次序,字序不同体现了各版本教材在编写理念上的差异和教学侧重点的不同。下面将两套教材一、二年级四册书总的生字排序情况做比较(主要对比排在最靠前的20个汉字、处于中间的20个汉字和位于最后的20个汉字),以观察两套教材在生字安排上的共同点和区别。

从整体上来看,两套教材字序排列上较为接近的汉字有“八、二、火、六、七、人、三、十、一、九、日、水、四、五、月”共15个,相似程度约为25%。两套教材相隔时间不足5年,然而在字序排列上已经大有不同,并不因时代相邻而体现出字序的一致性。从表5中还可以看出80年代与90年代的版本并没有充分地考虑字的结构、笔画等因素。像“五、四、九”这样笔顺比较复杂的字都排在了前十的位次。字序的排列应该照顾到汉字结构上的特点,由独体过渡到左右结构,再逐步过渡到上下结构等。汉字学习初,一些汉字结构清晰,如上下、左右结构,能准确拆分为两个简单部件,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大多在6—8岁之间,年龄小,认识属于起步阶段,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对于形象、具体的事物印象深刻,容易把握。汉字从象形的甲骨文字开始,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字形不断简化。如今使用的简体字,对于没有文字学功底的人来说,已经很难从字形本身去建立起与事物的联系。对于小学生来说,文字是枯燥的符号,字形比较抽象,有一定的学习困难,趣味性也不强。为此,在教材设置中应该以象形字、会意字先行,结合图片,化抽象为具体,建立起联想,努力照顾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自身是一个个独立个体,智力、学前知识水平不相同等因素都会影响接下来的汉字学习。一年级新入学的小学生掌握的字、词、句都比较贫乏,因此从认拼音、识汉字入手,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现有水平。

在两套教材优先字序中,我们看到像“妈、爸”这样笔画多,但跟日常息息相关的汉字,也排在较为靠前的位次。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开始正式学习汉字,开始潜移默化接触汉字知识,同时要识记汉字和学习拼音;再加上学生的年龄较小,坐不住板凳,因此,一年级主要以多认汉字为主,掌握少量会写字,以免学习负担过重,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一年级大量识字,可以为接下来二、三年级尽快进入阅读打下良好基础。80年代和90年代版本并未认识到这一点,一年级的字种笔画多,结构复杂,为学生进入下一学习阶段而出现错字、别字情况埋下了隐患。在字量上,80年代版本一年级要求会写的生字达524个,加上这一阶段学生还要学习汉语拼音字母的写法和拼音规则,学生学习负担重,影响了识字效果。两套教材的二年级上册都是识字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符合小学二年级是儿童识字快速增长阶段的规律。并且从字种上来看,笔画变多,字形变得复杂,呈现出了一定的难度递增性。字形也不是越复杂越好,而是要渐进性变化,应由左右结构的“瓶、掉、创”等过渡到上下结构的“藏、荡、杏”等,再逐步开始学习半包围结构,如“透、通”等。

二年级下册的写字训练,简化有些过快,指导的针对性减弱,教材的示范性也不够强。容易写错的部件、易混淆的汉字等,需要经验丰富的教师才能把握,对新教师来说则缺乏指导性。选择恰当的字种进行教学是学生科学识字的前提。课程标准中虽然给出了应掌握汉字的大致数量,人教版教材在字量安排上也一直严格遵循课标的要求,然而课标不再给出具体字表,因此导致人教社各年代教材在选字上缺乏指导和标准,随意性强,不利于识字教学效果的稳步提升。教材中汉字教学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和以怎样的顺序对知识内容进行排列,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有着非凡的意义。排序既要符合汉字字形(笔画、笔顺、结构)上难易程度的梯度增长,又要照顾到学生的认知特点。人教社各版本教材主要通过随文识字,选文上又有时代性,因此在字种排序上没有标准和导向。

总体来说,80年代与90年代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识字教学部分用字在编排上缺乏科学、规范的编制标准,随意性较强,教材的识字教学效果也参差不齐。因此,如何使教材识字教学内容规范化、全面化、系统化和标准化,是十分有必要研究的。

【参考文献】

[1]辛安亭.论语文教学及其他[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78.

猜你喜欢

用字生字识字
容易混淆的词语
读儿歌识生字
《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科技论文表格的编排要求(五):用线和用字
生字辨识大闯关
识字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识字儿歌
识字谜语
辽代避讳用字“元”